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利用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利用

14

2022-10-09 15:37:58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高校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旅游英语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极其适合融入思政教育。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深度挖掘,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教育引导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高校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旅游英语课程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极其适合融入思政教育。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深度挖掘,在知识传授中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教育引导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课程思政;旅游英语;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Abstract:Chinese civilizations enjoyed a very long history.Nowadays,cultural confidence is being vigorously advocated.Universities are responsible for educating and directing students to correctly master the main contents and current val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increasingly promot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There are abundant traditional cultural compon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Tourism English,thus extremely suitable for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ers should investigate into the course contents,focusing on leading students on the way of the mainstream value while giving lectures.In addition,teachersshould also guide students to be the successors,disseminators and spread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ourism English;traditional culture;talents cultivation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同步强化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必备要素。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的坚强后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教师要坚持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掘并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思政元素。

  二、高校旅游英语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有机融合的理论分析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资源。旅游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尤其是涉及诸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深刻理解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必备要素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把青年一代塑造成具有独立人格、高尚道德品性以及具有公共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引导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社会担当责任感,确保能够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下,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才能得以展现。此外,还应该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公民教育、规范教育等紧密相连。而这些仅靠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实现,需要异于专业教育的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统筹推进才能实现。

  (二)落实“课程思政”任务的现实诉求

  “课程思政”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但“课程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生产,而是关于个体独立判断的自主形成,是要根据理性标准展开知识思考和规范寻求。所以在扩充专业知识的同时,“课程思政”教育更要专注学生的政治意识、理论素养、文化品格及思维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基于我国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和具体的政治语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团结精神。旅游英语课程兼有语言文学和旅游专业的双重特征,利于培养具有开阔胸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专门人才,可以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1]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应然所在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良好的英语基础和组织活动能力,能胜任导游翻译、领队、旅行社管理、涉外酒店管理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的专业必修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包括导游规范、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社交礼仪等在内的相关知识,教学内容涉及导游接待、旅游购物、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古典园林、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手工艺品及石窟艺术等,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内。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相应改革,充分开发利用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英语导游、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应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

  三、高校旅游英语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有机融合的内容建构

  在强化“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下,教师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善于发掘课程中蕴含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进行深入开发利用。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性特征,遵循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把专业知识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政教育的要求。

  (一)百家经典内容元素

  以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流派、重要哲学命题及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经典著作为辅助内容,引导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精神境界和人生境界,做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比如,在讲授曲阜三孔时,除讲授孔庙、孔府和孔林的历史和主要建筑外,还应向学生介绍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领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体会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及现代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与如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通过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借以规范言行,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身心素质,修炼品德修养,学会做人做事,在扎实的人生实践中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书香文脉内容元素

  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和文学作品解读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不朽的情思与精神,达到陶冶情操、增添文化底蕴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授江南三大名楼时,辅之以崔颢的《黄鹤楼》、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古代文学作品的英译,使学生品味诗词歌赋的音韵意境之美,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飞“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家国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胸怀国家、报效国家的伟大志向和坚定信念。

  (三)黄钟大吕内容元素

  以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曲的发展源流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比如,在介绍京剧时,除“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等术语的英译外,还应使学生了解到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多种艺术元素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与国画、中医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京剧在形成的过程中接受了昆曲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使学生感受其所体现出的中国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包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四)翰墨丹青内容元素

  以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和篆刻的发展源流,优秀作品和代表性人物的推介为主要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气息和内在修养,达到笔墨情趣的人性化和审美观念的多元化。比如,在讲授中国书法和国画时,除介绍行书、草书、工笔画、人物画等英译术语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书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法把文字的书写发展到一种审美高度,而国画更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二者均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美育教育。

  (五)怡情雅趣内容元素

  以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体育和文化活动,包括武术、茶道、瓷器等文化的普及为主要内容,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专注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态度。比如,在讲授瓷器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与瓷器的英语之所以都称为China(china)正是因为早在古代中国瓷器便漂洋过海,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无声使者。而在讲到武术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武”字即由“止”和“戈”组成,中国武术注重武德,强调点到为止,表现出中国人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以及倡导天下大同、命运共同的文化根基。

  (六)朴素愿景内容元素

  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要内容。比如,在讲授北京故宫时,除介绍其历史和主要建筑外,引导学生了解故宫所体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气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建筑布局、宫殿名称所折射出的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当今社会所树立的道德模范,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崇尚先贤、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从而强化学生对天地的敬畏,对品德的树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四、高校旅游英语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有机融合的路径探析

  高校要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融入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旅游英语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促进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有机融合,要结合课程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及教师素养等方面,积极探寻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在课程内容方面,要不断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不局限于专业知识讲授,应打破专业壁垒,以跨学科专业的形式,不断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需求。旅游英语教学要按照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涉外导游接待、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等专业知识讲授作为第一要务。在旅游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倡导人文通识教育,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文化基因的价值引导,实现知识育人和思想育人的合二为一。特别要充分利用英语学科的优势,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进行比较,进行文化思想交流,既能提高学生的多元视角和全球化视野,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价值重塑,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二)在教学形式方面,要积极营造公平包容的学习教育环境

  为每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方法,这是教育的职责所在。因此,旅游英语教学要坚持以育人为本,避免传统说教和灌输方式,采取创新和多样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酒店管理、导游接待等实习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大学生旅游文化宣讲、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品评、名胜古迹中的诗词之美赏析等活动,指导学生精心准备、积极参与、用心感悟,发挥主观能动性,转换被动学习方式,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三)在教育方式方面,要更加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思政课程主要进行系统的、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课程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用自身的丰富知识、道德情感和学术榜样感染鼓舞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参观考察、义务讲解、教学实习、艺术惠民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锻炼,深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进而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在课程评价方面,要积极构建涵盖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确保课程建设效果的重要方式,应该包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全过程的评价,要注重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发挥课程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风向标和指挥棒作用。在旅游英语课程评价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等思政元素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价值引领和品德素养的引领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大纲中,需要将教师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引领培育、素养提升等纳入课程评价,要将教育引导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落实到授课过程、平时成绩、课内外自主学习等各个考核指标中,让评价体系发挥保障促进作用。

  (五)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积极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始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与领路人,新时代对教师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要兼具育人使命所需的能力素养,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学生锤炼高尚品格,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更要积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教育学生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这些都要求教师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不断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能力,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在无形中给予学生更多力量。[3]

  五、结语

  将高校旅游英语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有机融合,深度开发利用语言和文化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开展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文化内涵,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通过有效融合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孙秀丽.“课程思政”要关注“人”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34-38.

  [2]白薇.“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59-62.

  [3]胡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之需与未来之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1):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