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艾略特诗歌的汉译研究———以艾略特《序曲Ⅰ》的两中译本为例论文

2023-11-20 17:24:17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文章基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文章对原文《序曲Ⅰ》这一审美客体进行分析,从节奏美、语义美、意象美、意蕴美等四个方面着重鉴赏,并从审美主体出发,对黄源深&赵钟毅以及查良铮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选词用字、句式结构、意象构建和意蕴呈现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艾略特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了原文的美。
摘要:文章基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文章对原文《序曲Ⅰ》这一审美客体进行分析,从节奏美、语义美、意象美、意蕴美等四个方面着重鉴赏,并从审美主体出发,对黄源深&赵钟毅以及查良铮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选词用字、句式结构、意象构建和意蕴呈现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艾略特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了原文的美。
关键词:翻译美学;艾略特诗歌;审美客体;审美主体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by Liu Miqing,the thesis analyzes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object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reproduction of poetic translation.Specifically,the thesis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the original text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beauty of rhythm,semantics,images,and implication.Next,the au-thor makes an contrast betwee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by Huang Yuanshen&Zhao Zhongyi and another version by Zha Liangzheng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precise words,sentence structures,image construction and implication repre-sentation.In a way,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f Eliot’s poetry can be explored,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original text be reproduced.
Key words:translation aesthetics;Eliot’s poetry;aesthetic object;aesthetic subject
一、引言
艾略特(1888~1965)是英国著名的诗人,文学批评家,他对当代诗歌做出了卓越贡献,故此,于1948年其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了众多佳作,而《序曲》则是他早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序曲》这首诗展现了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一些富有共性的艺术特征,如灰暗的都市题材、非凡的意象特征、精神世界的空虚。
文章主要基于翻译美学,对艾略特《序曲Ⅰ》的五大审美元素进行鉴赏分析,再现原文诗歌的美学价值,然后基于翻译美学理论就朱钟毅、黄源深的合译本以及查良铮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艾略特诗歌的翻译审美。
二、对原文的审美鉴赏分析
(一)节奏美
《序曲Ⅰ》是一曲前奏,应该富有节奏感,韵律整饬划一,但是艾略特原文中共有13行,韵脚结构是ABCB/DD/EFEFE/GG,由此可见韵脚杂乱。《序曲Ⅰ》的节奏杂乱,预示着整个旋律的不和谐,有着一定的深层含义,以一种杂乱无章的前奏曲来揭露现实社会的混乱和不安。虽然韵脚结构杂乱,但整体组合到一起,却连成了一个整体,效果甚好,把混乱、黑暗、肮脏的社会环境与不安、孤独、冷漠的情感杂乱地交汇在一起,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当时社会不堪的状况、内心的忧虑都显现得淋漓尽致。
(二)意象美
艾略特使用的意象大多突兀离奇,不合常规,但是却深入人心,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读者须让意象沉入他的记忆,这样做是对每一个意象的合理性不报任何怀疑,到头来,一个总的效果就得以产生了”。在《序曲Ⅰ》中,他主要选取了“burn-out ends,smoky day,grimy scraps,newspapers from vacant lots,withered leaves,broken blinds,chimney-pots,lonely cab-horse”作为这节诗歌的意象,但各个意象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也不是诗歌类的唯美意象,只是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平凡之物,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却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例如,“grimy scraps,newspapers from vacant lots,withered leaves,broken blinds,chimney-pots”等意象都是大都市中常见的破败萧条之物,暗示了社会的凋敝与萧条。“lonely cab-horse”这一意象中,马儿感到孤独无依,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不禁令人感到世态炎凉,孤独无依之感油然而生。这所有的意象组合到一起,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生动画面。
(三)语义美
《序I》言辞简洁,平铺直叙,无华丽辞藻,无过激言辞,既没有对生活热爱的抒发,也没有对社会黑暗的谴责,只是以一种平淡的口吻将他心中所感娓娓道来,平淡中却蕴含着深意,字里行间,朴素而平淡,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这节诗歌13行,每行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少,其中三行仅仅包含三个单词,诗歌的用词也非常简单,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语言空白和无限想象的空间,实为上乘佳作。
(四)意蕴美
诗歌的美主要是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来看的,尤其意蕴之美是诗歌的关键所在。
《序曲Ⅰ》将情感寄托于意象之中,意蕴深远,耐人寻味。艾略特创作这首诗歌,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将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开拓了诗歌的深远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以让其细细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
就比如,“burn-out ends,grimy scraps,withered leaves,broken blinds,chimney-pots”展现了一幅残败凋敝的景象,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凋敝萧条的境况感到忧虑、惋惜。“Winter evening,grimy scraps,smoky days”这些创造了一种黑暗、肮脏、灰淡的场景,让人顿生失望沮丧之感。这些简单的词汇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传达出了意境背后所蕴含的情思。
三、翻译美学的视角下《序曲Ⅰ》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一)翻译美学的基本介绍
刘宓庆先生提出的中国翻译美学理论中,既借鉴了西方美学的经验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译论,他从翻译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这两方面对翻译中的审美要素进行分析。[1]翻译的审美客体就是原文和译文,审美主体是译者和读者,通过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和主体的阐释分析,再现了原文的美。文章基于翻译美学理论对艾略特诗歌原文中的审美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查良铮的译作及黄源深&朱钟毅译作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艾略特诗歌在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二)《序曲Ⅰ》两译本的比较研究
笔者有幸读到了序曲1的两种不同的译文,第一是刊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由黄源深、朱钟毅合译的English中,第二是刊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由查良铮译的《英国现代诗选》中。基于翻译美学理论,笔者主要从选词用字、句式结构、意象构建及意蕴呈现四个方面对两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1.选词用字
在做英译汉的过程中,尤其是诗歌方面的英译汉,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所以在选词用字上要仔细斟酌,力求精准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情感,再现原文的语义之美。
Example 1
艾诗:The winter evening settles down
With smell of steaks in passageways.
Six o’clock.
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y days.
查译:
冬天的黄昏沉落下来
带着甬道中煮牛排的气味。
六点钟。
呵,冒烟的日子剩下的烟蒂。
黄&赵译:
冬日的傍晚来临
走廊里一股炸牛排的味儿。
六点钟。
烟蒙蒙的白天燃尽的烟蒂。
查良铮将“winter evening”译成了“冬日的黄昏”,而黄&赵将其译成了“冬日的傍晚”。其中,不能将“evening”主观地译为“黄昏”,黄昏多指日落之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那段时间,由于英国地理位置独特,六点钟的英国天已经黑了,所以此处的“evening”译为“傍晚”即可。此外,“smoky days”被查良铮译成“冒烟的日子”是不合适的,与文章的意思相悖,文中是指烟雾弥漫,灰蒙蒙的天空,所以译为“烟蒙蒙的白天”更佳,整体来看,黄&赵的译本在选词上略微精准一些。
2.句式结构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中,句式结构的巧妙安排往往能产生独特的效果,增添文学气息,更能展现出诗歌的形式之美,甚至巧妙地传达出作者
内心的情感。
Example 3
艾诗:And now a gusty shower wraps
The grimy scraps
Of withered leaves about your feet
And newspaper from vacant lots.
查译:
而现在,凄风夹着阵雨
裹着污泥的
枯叶一片片吹送到你脚边
并把空地上的报纸席卷。
黄&赵译:
此刻,一阵狂风暴雨
把一摊摊肮脏的枯叶
和从空地吹来的旧报纸
卷到了你的脚边。
在此句中,两位译者的句子表达的意思都一样,但是句子的排列组合结构却大相径庭。就句式结构来讲,查良铮将“the grimy scraps of withered leaves”和“newspaper from vacant lots”这两个意象分开描述,都作为“wraps”这个词的宾语,用“吹送到”和“席卷”来表达“wraps”这个词。而黄&赵则是将这两个意象合在一起描述,用“把……卷到”这个句式将两个意象连在一起,从句式结构上而言,后一句的句式结构更加紧凑,堪称佳译,读者作为审美主体,能从这寥寥数语中,体会到当时那肮脏、破败、凄凉的景象。
3.意象的构建
艾略特意象特点是永恒意象与波德莱尔式的意象建构。在艾略特早期作品中,他经常会引用同一个意象,比如“燃尽的烟蒂,破百叶窗,路灯,烟雾”等,这些意象是艾略特的永恒意象。法国象征派代表诗人波德莱尔,他经常用病态的丑恶、难堪意象来描述都市的堕落与颓然,并将意象按照其原样呈现出来。[2]艾略特借鉴其思想,采用永恒的意象和波德莱尔式的意象,使得意象达到了最大的强度。这种意象构建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传达意象的深刻内涵,丰富诗歌内容。
Example 4
艾诗:The showers beat
On broken blinds and chimney-pots.
And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A lonely cab-horse steams and stamps.
And then 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
查译:
雨点拍打着
破损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而在街道的拐角,孤单地
一辆驾车的马在喷沫和踢蹄
接着是盏盏灯光亮起。
黄&赵译:
阵雨猛鞭着
烟囱管帽子和破百叶窗
在街的另一个拐角上
一匹孤独的出租马车的马冒汗,踢蹬
接着一下子亮了灯。
其中,“broken blinds,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这两个意象是艾略特经常会用到的意象,也可以说是他的永恒意象。两位译者对“broken blinds,chimney-pot”这两个意象的翻译一致,但是其余的意象值得商榷。查良铮将“a lonely cab-horse”翻译成“孤单地,一辆驾车的马”,黄&赵将其翻成了“一匹孤独的出租马车”,很显然,后者的翻译更为流畅一些,也更能表达出马的孤独,暗指人的孤独。查将“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译为“盏盏灯光”,黄&赵将其译成了“亮了灯”,笔者认为此处“盏盏灯光”更好一些,而且此处主要是想表达夜晚降临,华灯初上,寒冷和黑暗来袭这种氛围,所以“盏盏灯光”要比“亮了灯”合适。
可见,译者作为审美主体,要考虑到意象所传达的审美效果。此句中将四个意象杂乱地堆砌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杂乱之感,恰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杂乱。读者作为审美主体,也能从译文中深深感受到这种孤独无依,社会残败凋敝的悲凉。
4.意蕴的呈现
意蕴的呈现是诗歌中最为关键的一步。[3]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出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汉语的意美,就是要传达其
意蕴之美,意蕴之美可以由创造意境来呈现。
Example 5
艾诗:And now a gusty shower wraps
The grimy scraps
Of withered leaves about your feet
And newspaper from vacant lots;
查译:
而现在,凄风夹着阵雨
裹着污泥的
枯叶一片片吹送到你脚边
并把空地上的报纸席卷。
黄&赵译:
此刻,一阵狂风暴雨
把一摊摊肮脏的枯叶
和从空地吹来的旧报纸
卷到了你的脚边。
此句中,查良铮将第一句译为了“凄风夹着阵雨”,而黄&赵将其译为“一阵狂风暴雨”,就整首诗歌来看,这篇诗歌的基调是悲凉的,凄风苦雨更添悲凉之感,凄风苦雨与后文中的“枯叶,空地”也交相呼应,更显凄凉。“凄风阵雨,枯叶,旧报纸”等构成了一个凄凉、破败、萧瑟的意境,意蕴之美倏然而生,显然查良铮的译文更贴切。
四、结语
文章基于翻译美学理论对翻译的审美客体,即原文《序曲Ⅰ》进行分析,从节奏美、语义美、意象美、意蕴美等四个方面着重鉴赏分析,然后对翻译主体,即译者黄源深&赵钟毅以及查良铮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选词用字、句式结构、意象构建和意蕴呈现四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艾略特诗歌的翻译审美,再现了原文的美,希望文章能够为艾略特诗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2]肖小军.从《序曲》看艾略特早期诗歌的艺术风格[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2):61.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