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探析

2022-10-02 18:25:48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首选之一。广西毗邻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省区,可借助其自身多样民族文化及丰富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为契机,探索广西特色文化翻译的有效策略,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的改善,促进广西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首选之一。广西毗邻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省区,可借助其自身多样民族文化及丰富传统文化的优势,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为契机,探索广西特色文化翻译的有效策略,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现状的改善,促进广西文化外宣翻译研究。
关键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
Abstract: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ne of the first choices inthe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Guangxi,adjacent to ASEAN countries,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t can take advantage of its own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and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hance the overseas promotion of Guangxi culture.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 explore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Guangxi culture,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Gu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boost the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Guangxi culture.
Key words:Guangxi;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overseas promotion;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一、引言
2021年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建开幕,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深刻展示了中国对保护这些遗产的重视和决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蕴含了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审美及伦理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截至2021年7月,中国共有长城、明清故宫等56项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有京剧、中国书法等4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居世界首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开展对国家及各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研究,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各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更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表现。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及实施,社会各阶层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予以了更多关注,国家和地区间的跨文化传播越来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与翻译也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
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其中以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为主。这些民族在自身发展及与其他民族生活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就构成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在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里,广西新增桂林米粉制作工艺、柳州螺蛳粉制作工艺等18个项目,至此,广西有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显示,广西共有762个项目入选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列出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为主,如习俗、服饰、民歌、节日、建筑、医药、乐器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从分布区域来看,多集中在少数民族聚集地,以南宁、百色、柳州、桂林、河池等地区为主。
广西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文化的精髓及特色所在,也是广西吸引其他国家地区及国内其他省区游客、投资、交流等对外宣传活动中的亮点之一。广西应从自身优势及特点出发,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对外宣传,借此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广西声音”,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多方面发展。三、广西文化“走出去”途径广西地处东南沿海,与东盟国家毗邻,又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地域特色鲜明,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作为中国唯一同时服务“一带”和“一路”的省区,广西与世界尤其是东盟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广西也主动探索,借助自身地理优势及民族文化特点,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开展各类活动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提升广西文化的世界知名度,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线下活动如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东盟博览会、自2017年开始举办的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2020年11月举办的广西文旅大会及12月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2021年4月广西文旅厅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达成的旨在高品质提升“壮美广西”海外形象的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5月举办的广西国际茶日等,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广西文化外宣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文化宣传活动不再局限于受时空限制的线下形式。在这一形势下,广西也积极做出积极尝试和应对,借助线上平台以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广西特色文化,如:《中国—东盟博览》杂志自2020年6月开始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了21集有关广西特色文化的英文短视频,主题以广西三月三习俗、壮锦、融水苗族工艺、侗族大歌、侗族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单个视频的播放率最高达2.7万次。广西也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外主流媒体以Splendors of Guangxi为主题用英文宣传广西文化。这些线上平台虽刚刚起步,但也体现了广西愈加重视自身文化提升及其为推动文化交流做出的积极尝试。
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
在广西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代表广西优秀特色文化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就十分必要了。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多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角度开展,各地普遍存在“重申报、轻推广”的现象,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阶段投入较多的关注和精力,但在对外宣传与推广方面取得的成绩十分有限,这不利于推动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走向世界。截至2021年7月,在中国知网上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只能搜到相关文献12篇,其中2021年3篇,2020年7篇,2019年2篇。可见学术界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这对广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及其翻译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深入拓展。
经调研了解到,虽然广西很多非遗产品在海外销售多年且销量可观,且很多非遗文化也在其他国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翻译研究及实践多零散、随机,缺少规范、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翻译标准缺失
当前广西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关注多集中在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对外宣翻译重视不足,目前尚未有较权威规范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标准,如术语库等,导致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语种翻译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不利于外界准确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促进广西文化传播。
(二)翻译规模有限
目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缺乏正规官方的组织者,一般由外语教师、外语专业的大学生、翻译从业人员、外事工作人员等在进行外事文化交流活动时随机完成,多为口头开展,书面形式的翻译资料极少,多数为出口产品的简单英文介绍。翻译形式零散,翻译活动缺乏规模化、规范化。
(三)翻译团队缺乏
翻译实践活动的开展及翻译研究的进行离不开翻译人才,广西丰富多样的国家级和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翻译需要依赖强大的翻译队伍才能有效进行,但是广西非遗翻译多为高校师生或翻译从业者、外事工作者因兴趣或工作需要零散进行,未有专门从事非遗翻译及研究的团队,翻译力量及人才培养尚待提升。
(四)翻译质量不佳
从团队目前收集到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材料来看,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翻译错误屡现,如术语翻译不统一、不规范;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表达等,更有企业在产品介绍英译时完全依赖机器翻译,导致译文可读性不强,不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五)翻译实践不足
目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多集中于学者因科研需要开展的翻译研究,或是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随机开展的翻译实践。这些活动均未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翻译研究的成果也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翻译实践的质量、广度、深度均需提升。
(六)翻译推广不力
四川、陕西、湖南等省份在非遗翻译研究及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福建省在2008年就出版了中国首部汉英双语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比之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推广以线下形式为主,线上推广有限且收效甚小,影响力十分有限,信息化科技渠道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利用,未充分借助外语版电视节目、网页、宣传片、图书等多种途径宣传推广对广西非遗翻译的成果,非遗翻译研究及实践相对落后。
五、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而广西独特的文化势必将在与世界交流中大放光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交流带动经济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广西可乘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东风,借着“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加强对这些文化瑰宝的外宣工作,提高广西发展的软实力,推动广西文化“走出去”,促进广西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兰.“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与传播[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1):111-114.
[2]阮红波.从翻译伦理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性文本的英译[J].河池学院学报,2019(6):114-117.
[3]宋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的传播现状及问题[J].《文化产业》旬刊,2020(24):10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