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宋词三百首》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论文

2023-11-04 13:55:50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在一种文化中具有特色并且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会影响整篇诗歌意义的传达。文章试以许渊冲先生所译的中国诗歌经典《宋词三百首》为研究对象,从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和精神文化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归纳总结出三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摘要:在一种文化中具有特色并且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语被称为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会影响整篇诗歌意义的传达。文章试以许渊冲先生所译的中国诗歌经典《宋词三百首》为研究对象,从物质文化词、制度习俗文化词和精神文化词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归纳总结出三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宋词三百首》;许渊冲;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Abstract:Words that are distinctive in culture and contain 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s are called culture-load-ed words.These wor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especially poetry translation,and they sometimes even affect the meaning of the entire poem.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ke the Chinese poetry classic 300 Song Lyrics translated by Mr.Xu Yuanch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explores it from three aspects:material culture,custum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words.Three common translation methods are summarized from Xu Yuanchong's experi-ence in dealing with culture-loaded words.
Key words:300 Song Lyrics;Xu Yuanchong;culture-loaded words;translation study
一、引言
文化的不断发展孕育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语言,而语言的文字符号承载着其背后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内涵存在于民族的语言之中,语言系统中的词汇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内涵。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1]中国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反映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透过这些文化负载词,西方读者可以窥见中国独特且深厚的传统文化。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许渊冲先生凭借其人生阅历和渊博知识,用“三美论”等翻译理论总结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原则。许渊冲先生所译的《宋词三百首》广为流传,备受读者喜爱。文章试图以此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评价分析许渊冲先生在《宋词三百首》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
二、《宋词三百首》中文化负载词的类别及翻译
文化负载词根据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分类,包括物质文化负载词、制度习俗文化负载词和精神文化负载词三大类。在许渊冲先生所译的《宋词三百首》中,通过翻译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负载词,让外国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宋词中所体现出的宋代繁荣的物质文明、多样的传统习俗还有深厚的精神文明。
(一)物质文化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是通过人们制作的各种实物、产品表现出来的。[2]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也有较大差异,生活中的物质材料也不尽相同。在中国随处可见的事物,在西方国家中有可能是稀有物品。由于东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同一种事物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意义。在《宋词三百首》中充满了许多体现汉民族物质文化的词汇和词组,例如:
(1)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姜夔《长亭怨慢》)
Who's seen more people part
Than trees of the Pavilion of Adieu?
“长亭”是古代诗词歌赋中常见的意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特有的物质文化负载词。在秦汉时期,在驿站路上十里设一亭,是给传信的差使提供临时驻足休憩的地方,也是送别故交亲友之地。后来,“长亭”慢慢演变成送别之地、离别之所,成为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意象。诗文中言:人间的悲欢离合,谁能比长亭旁的柳树见过的多呢?诗人用“长亭树”表达了惜别之情。“长亭”这一意象对中国人来说十分熟悉,对国外读者则不然。许渊冲先生将“长亭”译作“the Pavilion of Adieu”,即离别之亭。将意象与其含义概括表述于一词,在保证诗歌音律美感的情况下,又将“长亭”的离别不舍之义呈现了出来。
(2)珠钿宝玦,天上飞琼,比人间春别。(周密《瑶花慢·琼花》)
Like red headdress adorned with jade,
You are a fairy flying down from the sky;
Seeing you,other springflowers would feel shy.
“珠钿”和“宝玦”在诗词中都指的是古代女子的配饰。诗人用“珠钿宝玦”和“天上飞琼”来比喻琼花的美丽与高洁。然而,外国读者对中国古代服饰配饰可能并不熟悉,读到“珠钿宝玦”这一物质文化负载词时可能无法与精致美丽的事务所联系起来。许渊冲先生将其翻译为“red headdress adorned with jade”,中文意思为“镶嵌着宝石的红色头饰”,将其本身的含义直白明了地翻译了出来,让外国读者可以一下子明白“珠钿宝玦”的用途并想象出它们的样式。
(二)制度习俗文化词的翻译
在一个民族所构成的社会中存在着各种需要人们共同遵循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而制度习俗文化就是通过这些所体现出来。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民族,他们的社会也会发展出完全独有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民俗习惯的文化词汇。宋词包含许多关于民俗节日和民间习俗的描写,例如:
(3)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I remember the capital's lantern night:
A thousand doors overwhelmed with light,
People made merry in laughter.
“放夜”属于典型的制度习俗文化负载词。中国古代都城夜里有宵禁,街道禁止通行。但是,从唐代开始,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各有一日不设宵禁,准许百姓上街游玩赏灯,被称作“放夜”。诗词中正是作者回忆起了当年都城元宵节那一夜的场景,元宵节前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将黑夜点亮如同白昼,人们纷纷出门游街赏灯。许渊冲先生将“放夜”一词翻译为“lantern night”,即含有元宵节夜晚的含义,也含有赏灯夜的含义。翻译得简洁明了,但却点出了该词所蕴含的文化习俗,让外国读者可以迅速理解这个文化负载词的特定含义。
(4)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辛弃疾《卜算子·慢兴》)
If the court needed men to till the land,
I would be the best hand.
这首词中的“力田”原义是指努力耕田,后来也泛指勤于农事。相较于西方的畜牧业和种植业,中国古代为农耕文明,所以古时会出现很多有关于“耕种”的制度政策和官职名称。诗人说,假如有一天朝廷颁布诏令选拔努力耕作之人,则非我莫属。许渊冲先生在译文中将“力田”一词直接翻译为“耕田的人”。虽然没有体现出“力田”为朝廷选拔科目的历史内涵,但是清楚地阐明了其本质含义,让外国读者可以快速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背景和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精神文化词的翻译
精神文化指的是除物质生活之外,人类精神活动所带来的产物。思维模式、审美风格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在西方世界,基督教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的古代时期,对人们造成潜移默化陶染的是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神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物质文化和制度习俗文化相比,更加复杂和深刻。在《宋词三百首》中就有许多与古代宗教相关的词汇。
(5)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I invite Nature to be my guest.
该诗词中的“万象”一词是道家术语。其中的“万”并非确数,而是极其多的含义,故“万象”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张孝祥由于受到收到政敌的迫害而被罢职,经过洞庭湖时,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豪饮江水,以星为杯,邀请天地万物共饮。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诗人的豁达豪迈和开阔胸襟。许渊冲先生将“万象”译为“Nature”,将“Nature”的首字母大写,表明了其概念的特殊含义,即不单单是自然,而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此翻译符合西方的生态主义的概念,便于西方读者的思维转换与理解。
(6)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王沂孙《绮罗香·红叶》)
In remnants of elixir red
And colored silken thread,
The riverside lonely tree's dyed.
古人为了追求长生不死和为了治病等目的会用朱砂炼制丹药。炼丹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读者来说可能是十分新奇的。但西方也存在炼金术士,他们认为存在着一种魔法石能够把普通金属变成金银。这种假想的物质正是许渊冲先生翻译的“elixir”,虽然“丹”和“elixir”一词的精神文化背景肯定不甚相同,但是用“elixir”翻译丹药可以让西方读者能够在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当中找到对应物,便于读者对诗文的理解和阅读的流畅。三、《宋词三百首》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从上文中三个方面的例子中可以发现,许渊冲先生采取了许多策略来处理《宋词三百首》中所出现的三类文化负载词,可谓尽其所能。在这些策略当中有些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有些可以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许渊冲先生翻译诗歌中文化负载词的方法为后人开辟了发展的空间。总的来说,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直译法
根据文本字面的含义或顺序来翻译就是直译。直译可以留下中国语言文化的原始特点。因此,直译为翻译文化负载词最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在处理符号意象时,保留“象”的同时,传达“象”的“意”。[3]
(7)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李清照《孤雁儿》)
The flutist gone,deserted is the bower of jade
Who'd lean with me,broken-heart,on the balus-trade?
《孤雁儿》中的“吹箫人”一词来源于“萧史弄玉”的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爱女弄玉与极善吹箫的萧史的爱情故事。而诗文中的“吹箫人”指的就是萧史,李清照用萧史比拟自己的爱侣赵明诚,表达了明诚已逝、人去楼空的怆然感伤和凄楚哀思。译文中,将“吹箫人”直译为“The flutist”,省去了其中典故的释义,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体会到诗句所表达的字面含义,但未能很好地传递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是直译文化负载词不可避免的缺陷。译文简洁明了,直白传达的同时,却丧失了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容。所以,在采用直译法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务必谨慎使用,尽量在保证原意的基础上,翻译出其中的文化背景。
(二)意译法
意译法普遍被人们所使用,其原因是因为译文与原文很难在形式上或细节上与原文完全对等。[4]在翻译古诗词中的文化负载词时,有时需要“入乡随俗”,将一些文化含义相差甚大的词语翻译成目标读者熟悉的表达,这样译文才能更准确地被国外读者理解。
(8)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李纲《六幺令》)
Gone are the wars and splendor of the past.
Who's seen the silver crescent wax and wane sosoon?
《六幺令》中的“银蟾”指的是月亮。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月亮上有一座仙宫,仙宫中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所以人们也用蟾宫代指月亮。译文中,许渊冲先生将“银蟾”意译为“the silver crescent”,即银月牙。此种意译法,省去了“银蟾”代指月亮的文化内涵,将译文变得更加流畅易懂,结合后面的两个动词“wax”和“wane”,西方读者可以很轻松地理解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含义。由于在西方文化中,蟾蜍与月亮并不相关,无法激发读者的联想,如若译文采用直译法,将“银蟾”的蟾蜍之义用英文翻译出来,不仅会使西方读者感到疑惑费解,还有可能影响到读者对整篇诗词的理解,得不偿失。
(三)注释法
当译入语中缺乏意义相似、内涵相符的文化负载词时,翻译人员经常使用带注释的翻译,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跨文化翻译方法。[5]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使用注释法不仅能够保留译出语的文化特色,而且让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该词语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内涵。
(9)《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
Magnolia Flowers—Cold Food Day in 1075
*...the Cold Food Day,which marked the end of
the three-day period...
张先诗词题目中的“寒食”指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诗歌的题目即表明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准确理解诗词写作的时间和文化背景,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体会诗人通过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将“寒食”直译为了“Cold Food Day”。然而,对于中国文化可能知之甚少的西方读者来说,“Cold Food Day”的翻译显然会令他们感到困惑,所以许渊冲先生在这首诗文的注释中,简单介绍了寒食节的开始时间和风俗习惯。采用注释法翻译文化负载词,可以让西方读者在感受中华诗词魅力的同时,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该词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俗。
四、结语
翻译好具有中国文化负载词,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迎难而上,让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负载词伴随中国文学一起“走出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诗歌翻译来说既困难又重要。在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宋词三百首》一书中,许渊冲先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文化负载词,如直译法、意译法和注释法。通过文章的例子可以发现,译者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地在译入语中再现出译出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所以,翻译人员只有在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熟练掌握的情况下正确且全面地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才有可能翻译好中国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时,其实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转换。译者应该尽量多地去思考东西方文化中的思想内涵,以便在翻译时尽可能地提高文本忠实度和内涵等效性。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
[2]张红艳.试评《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4):60.
[3]赵征军,陈述军.基于语料库的《牡丹亭》符号意象英译操作规范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2):32.
[4]赵胜全.从接受美学看《丰乳肥臀》英译中的文化可译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6):79.
[5]龙华丹,陈文婷.论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缺失及其补偿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