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角下Moment in Peking两译本对比研究

2022-10-01 09:23:43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阐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并用于指导翻译的理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解除误解、解释并理解意义。阐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斯坦纳,他曾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将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之一,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则是译中经典。文章对Moment in Peking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地阐释两译者在该理论下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将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增译、减译、转换的翻译技巧应用于
摘要:阐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并用于指导翻译的理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怎样解除误解、解释并理解意义。阐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斯坦纳,他曾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将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代表作品之一,一直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而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则是译中经典。文章对Moment in Peking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客观地阐释两译者在该理论下运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将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增译、减译、转换的翻译技巧应用于四步骤中,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阐释学;四步骤;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
Abstract:Hermeneutics is the theory of understanding,interpretation and guiding translation.It focuses on how to remove misunderstanding,explain and understand meaning.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hermeneutics is George Steiner,who once divided translation into fourfold motions:trust,aggression,incorporation and restitution in his book After Babel:Aspects of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oment in Peking is one of Lin Yutang's representative works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authoritative writings of oriental culture,while Zhang Zhenyu and Yu Fei's translations are classics in terms of translation.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to objectively explain the two translators'us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strategy under this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 of 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and transl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addition,omission and conversion in the fourfold motions to make the reader feel the application of hermeneutics in translation more intuitive⁃ly.
Key words:hermeneutics;fourfold motions;the translation of Moment in Peking
一、引言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长篇英文小说,目的是向外国人传播中华文化,而张振玉和郁飞的译本则较为经典,影响深远。文章运用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通过对比两译本,对Mo⁃ment in Peking的翻译进行研究。下文将在阐释学视角下,运用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理论对比分析张振玉和郁飞翻译的Moment in Peking中译本,并详细阐述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二、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阐释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阐释学才从一般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确立了阐释学作为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的独立地位,而施莱尔马赫的《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密切关系,海德格尔更是将“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则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观点。
斯坦纳作为西方翻译界的重要人物,对翻译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多学科的阐释。他在翻译理论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将翻译的过程看作阐释的运作并将翻译分为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其中,信赖指的是在阅读和翻译之前,译者相信原文是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侵入是译者经历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想形式之间的冲突,正如古罗马理论家哲罗姆说的“译者会把原文意思当作俘虏抓获过来”;吸收指的是搅乱或重组译文语言的结构,即译文语言通过翻译会变得更加丰富,但也有可能被原文语言俘虏而丧失译文语言的本色;补偿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译作并不完全等于原作,所以译作需要以补偿的方式彰显和放大原作的价值。
三、Moment in Peking原作及译者简介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的主要代表作品,文章主要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纠葛,全方位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张振玉生于1916年,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许多作品,其中大部分为林语堂的英文著作,是林语堂英文著作最重要的汉译者之一。而后他翻译的《京华烟云》已经成为Moment in Peking的
通行译本,拥有众多读者,深受人民的喜爱。郁飞,1929年出生于杭州,郁达夫之子,一生坎坷。郁飞并不是专业的翻译人员,他之所以翻译这部作品,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当时林语堂先生想让郁飞的父亲翻译并整理了相关资料寄给他,但是由于时局严峻,郁达夫不幸被害,而郁飞本人也因客观因素直到晚年才实现其父遗愿。
四、翻译四步骤在Moment in Peking中的体现(一)信赖
译者在选择要翻译的文章时,从一开始就相信翻译出来的文本不会是空洞、无意义的。Moment in Peking曾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影响及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张振玉曾对Moment in Peking赞赏有加,认为它是“流落英语世界之我国文学瑰宝”;而郁飞也因私人原因也对这部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两位译者都认为翻译此作品是有意义的,价值的,因此,“信赖”也就存在了。
(二)侵入
斯坦纳认为翻译的第二个步骤是侵入,即译者的理解会对原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侵入可以从译者的文化意识层面和信仰层面进行解释,这也是译者侵入的主要形式。
1.文化层面
在翻译Moment in Peking时,两位译者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思考方式等都不同程度地对原作进行了侵入。
例1:It took them three and a half hours to cover the next twenty li before they reached Hsinchungyi.It was about half past one when they party alighted,hun⁃gry for a meal.
张译为:走了三个钟头才走了二十里地,到了新中驿。大概一点半,大家才下车,饿了,去打尖。
郁译为:他们又走了三个半小时才到十五里外的辛中驿。一行人下车时饥肠辘辘,便去吃饭。
“打尖”是京津一带的方言,意为“行路途中吃便饭”,而原作中的姚家一族是居住在北京的,因此张振玉在翻译此句的时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打尖”来表现人物的地域联系,呈现出些许的地方腔调,较契合原文;而郁飞则直接将其译为“吃饭”,显得较为朴实。不同的用词反映了两位译者不同的文化态度,张振玉的翻译更加符合姚老爷一家知识分子的身份。
2.信仰层面
译者的信仰会对文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译本也会显现出来。
例2:She was a great friend of the monk there and when he suggested“rebuilding the temple”,the com⁃mon excuse for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she gladly gave the pillars.
张译:她是庙里和尚的大施主,因为当和尚提议重建庙宇(这是和尚化缘一般的借口),她立刻乐捐四根前廊柱子。
郁译:她是庙里和尚的大施主,和尚提出“重修庙寺”(这是他们敛钱的常用借口)她就乐捐这四根柱子了。
此句描写的是曾老太太热心佛庙之事,通过对比两译文后,发现二人都采用了转换的翻译技巧,即将名词contributions转为动词“化缘”和“敛钱”,其中张将其译为“化缘”,并点明了人称主语“和尚”,展现了我国释道文化;而郁飞将其译为“敛钱”,则少了那么一丝韵味。不同的用词反映了译者信仰对原作的侵入程度。综上所述,张振玉的译本更加注重保留原作的东方文化色彩,而郁飞则相对地保留了西方文化的因素。
(三)吸收
翻译的第三步是吸收,也就是译作吸收了原作的意思和形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同化或异化。受语言、传统符号以及文化因素影响,转化一定会发生,因此不管译作有多么的贴近原文,译语文化的输入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甚至重组原语的结构。
例3:Many amateur singers learned the favorite airs and passages just by listening to those operas again and again.Women,however,generally abstained.
张译:常常这样听戏,外行也就找喜爱的戏一段一段地学着唱,带着很认真的神态。可是这种事普通只限于男人。
郁译:许多票友就是反复听那几出戏而学会各自喜欢的唱腔和唱段的。女子通常规避此道。
对于第二句,张振玉和郁飞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张振玉采用了转换的翻译技巧,主要进行了肯定-否定之间的转换,其中“只限于男人”与原文形成对比,指出了其内涵意思;而郁飞则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技巧,增加了“此道”,还原了原文的字面意义,这体现了两位译者在处理此句时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化。
(四)补偿
两种语言在转化中一定有遗失,而最好的译文是能让目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的感受,因此补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例4:It was the sort of place where one could bury
oneself,consumed in some great passion,academic or sensuous,and forget that the outside world existed.
张译:这个所在适于遗世隐退,寄兴于所好,或读书撰述,或陶性怡情,在此可以完全忘记红尘的忧嚷烦嚣。
郁译:这样的地方可以让人埋首其中一心从事学术著述或者艺术创作而忘却外间世界的存在。
在翻译此句时,张振玉先生采用了四字格的译法,将其译为“遗世隐退、读书撰述、陶性怡情、忧嚷烦嚣”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既增添了译文的文学色彩,又与原文格式保持一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能达到译文补偿的目的;相比之下,郁飞先生的译本未采用原文格式,语言较平淡,补偿的作用相对就弱些。
五、结语
作为一部堪比《红楼梦》的文学作品,Moment in Peking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向祖国表达深
沉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比两译本,笔者发现张振玉的译本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用词典雅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郁飞的译本倾向于异化的翻译策略,语言较为平实质朴。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根据原文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确定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培养审美意识和翻译批评观,这样才能拥有译者的个人特色和风格。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郑朝然.以《京华烟云》为例看林语堂作品在海外的传播[J].对外传播,2018(7):56-58.
[3]王宏印,江慧敏.京华旧事,译坛烟云—Moment in Peking的异语创作与无根回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65-69.
[4]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郁飞.瞬息京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