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语境顺应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翻译策略探究论文

语境顺应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翻译策略探究论文

25

2024-06-14 11:14:3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顺应论指导下,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角度出发,对选取的《雾都孤儿》荣如德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语境顺应在译本中的应用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在顺应论指导下,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角度出发,对选取的《雾都孤儿》荣如德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探讨语境顺应在译本中的应用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选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语境顺应,《雾都孤儿》,翻译策略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早期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孤儿奥立弗悲惨的身世、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在善良者的帮助下终获幸福的故事。《雾都孤儿》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下,书中的情感表达具有该时代的独特印记,翻译该作品也考验身处不同时代的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

  顺应论是由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来的,根据其观点,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着语言的选择和顺应。译者在选择语言时必须结合语境,才能贴切传达原文信息。Verschueren(1999)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这也为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顺应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多维角度。本文从众多《雾都孤儿》汉译本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荣如德译本(以下简称荣译本),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个视角出发来分析该译本,以期能为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1顺应论

  顺应源自生物进化论。因此,语用学中对于顺应内涵的解释也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紧密相关。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维索尔伦创立了顺应理论。Verschueren(1999)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过程。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不是任意的,它是指语言使用者在可以进行语言选择的范围内,灵活地选择语用策略来恰当地顺应交际意图,最终实现交际目的。

  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境并不是在交际开始之前就预先设定好的。相反,语境会受到语言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会不断地更新变化。而语境制约着话语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在不同的语境下,语言的选择不同,产生的话语意义也就不同,同样,不同的语言选择也会给生成的语境带来影响。可见,语境具有动态性,它需要语言使用者结合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流双方的认知语境,不断地调整语用策略,以期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而译文也同样要顺应具体的语境需要,才能贴切传达原文信息,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c9a7698e5eb7d75a8b140ecd26b8805.png

  根据顺应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Verschueren(1999)将语言语境归纳为三方面:篇内衔接、篇际关系、线性序列,而交际语境则体现在非语言因素方面,即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翻译时,译者需要在影响语言使用的内外因素中,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以对不同的语境做出最佳的顺应。

  2语境顺应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案例分析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脱离了语境,话语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译者在对源语进行信息解码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将文内隐含信息充分挖掘出来。同样,译者也要结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在目的语中再现原文信息。《雾都孤儿》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背景下,作者和读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的使用环境也必然有所差异。下文从维索尔伦提供的两种语境视角,即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来对《雾都孤儿》荣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选择与顺应。

  2.1译文在语言语境中的顺应

  维索尔伦提出的语言语境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从语言结构层面出发,为了顺应整体的语言构建而选择使用的各种语言手段,主要体现在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三个方面。篇内衔接重点强调语意连贯,大都借助逻辑关系、相似结构和连接词来实现。篇际制约指的是文本类型、文章主题以及作者语言风格会影响语篇意义的表达。线性序列则是从语言逻辑关系出发,对语义先后的合理安排(杨俊峰,2005)。语言手段的选择和篇章结构的安排,对语言意义的传达有着重要影响,也会影响读者对文内隐含意义的理解。

  例1:But his heart was heavy…and he wished,as he crept into his narrow bed,that that were his coffin,and that he could be lain in a calm and lasting sleep in the churchyard ground,with the tall grass…and the sound of the old deep bell….(Dickens,2012)

  译文:尽管如此,他的心情却是沉重的……当他钻进狭窄的铺位时,他但愿那就是他的棺材,但愿自己能在安静的长眠中被埋入坟场的地下,让蓬勃的青草……让深沉的古钟声……(狄更斯,1981)

  例1描写了《雾都孤儿》主人公奥立弗作为学徒,初到殡葬店铺孤独无助的感受。文内整个感情基调呈现凄凉孤寂的色彩。通过译文可以明显看出荣如德先生在翻译时,顺应了原文表达的感情色彩。译者在开头采用顺译的翻译方法,引出主人公沉重的心情,为接下来一系列的心理描写进行感情铺垫。源语言句间结构较为复杂,译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例如,译者将as he crept into his narrow bed这一动作描写放于心理活动之前,通过语义顺序的调整,使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外,译者通过重复翻译wish一词,使译文句子衔接更加紧密,既顺应了原文句式结构,也保留了原文基调,贴近作者的文笔风格。译者还将两个with引导的状语处理为相似结构的句式,这也顺应了中文的表达习惯,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也符合原作者想通过心理描写反衬主人公处境的写作意图。

  2.2译文在交际语境中的顺应

  交际语境主要指语言系统的外部因素,也就是非语言因素(维索尔伦,2003)。根据顺应论,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根据交际的需要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其心理、物理、社交世界也会被不断地激活。交际语境便是由这三方面构成(Verschueren,1999)。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顺应各种语境关系的需要,在对目的语进行选择时,不仅要考虑到作品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还要考虑到原文的社会语用功能、作品人物当下的神情姿态,以期顺应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2.2.1顺应心理世界的翻译

  翻译可以视为是一种跨时代和跨地区的交际活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而体现在心理世界上的差别主要受到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的影响(维索尔伦,2003)。在文学作品中,原文作者的情感通常通过塑造的人物角色来传递。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更要把握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译者应结合这些因素,不断进行语言选择,以顺应作者的交际意图。例2:…said the charity-boy,“and you’re under me.Take down the shutters,yer idle young ruffian!”With this,Mr.Claypole administered a kick to Oliver,and….(Dickens,2012)

  译文:……那少年说,“你得听我的。把窗板卸下来,你这个懒惰的小流氓!”克雷坡尔先生说完,赏了奥立弗一脚,然后……(狄更斯,1981)

  少年开头第一句话you’re under me便展现了其傲慢嚣张的性格,荣如德先生将这句话译为“你得听我的”,将原文中克雷坡尔先生颐指气使的神态尽数展现,顺应了作者讽刺的情感态度。译者将administer a kick这种行为译为“赏了一脚”,这一译法是从中文读者认知角度出发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也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语境。作者通过恰当的语言选择,成功在译文中构建了原文信息,顺应了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

  2.2.2顺应物理世界的翻译

  根据顺应论,语境中的物理世界主要涉及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Verschueren,1999)。在交际过程中,不同时空维度下产生的话语意义会发生变化。就时间层面来看,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给读者理解带来困难的交际产物应当舍去,而另一些时代作品会随着读者认知能力的提高,保留最初的话语表达方式。就空间层面来看,空间维度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作品角色所处的空间位置以及人物的身体特征、手势和姿态等。在翻译时,为了更好传递源语言信息,译者会不断进行语言调节,以更好顺应不同的时空关系。

  例3:Mrs.Sowerberry looked up with an expression of considerable wonderment.Mr.Sowerberry remarked it and,without allowing time for any observation on the good lady’s part,proceed.

  “…It would be very new to have a mute in proportion,my dear.You may depend upon it,it would have a superb effect.”(Dickens,2012)

  译文:索厄伯里太太带着相当惊讶的表情抬头一看。索厄伯里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不让那位贤德夫人有时间发表任何意见,立刻往下说:

  “……让孩子给孩子送殡,这该有多新鲜哪,亲爱的!你可以相信我的话,这肯定会收到最出色的效果。”(狄更斯,1981)

  例3发生的背景是殡葬承办人索厄伯里要给奥立弗安排工作。在前文中,作者也通过对话和神情描写传达出了索厄伯里先生敬畏妻子的形象,因此,索厄伯里先生非常善于观察妻子的神色变化,他一看到妻子considerable wonderment的表情变化以及look up的动作,就猜到急躁的妻子接下来可能打断对话,赶紧给妻子陈述自己的理由。荣如德先生也紧跟小说人物的情绪变化,顺应当下时空人物的姿势和神情进行翻译,并灵活地把without allowing time for any observation on the good lady’s part意译成“不让那位贤德夫人有时间发表任何意见”,充分把握住人物的感情传递。

  “It would be very new to have a mute in proportion”被译为“让孩子给孩子送葬,这多新鲜啊”,译者用这种劝说的口吻进行翻译,给译文注入感情色彩,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当下的对话情境中,使人物形象立即鲜活了起来,也间接显示出面对妻子的压力,丈夫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建议的心理。荣如德先生的翻译顺应了小说情境中的时空世界,其语言选择也更加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eaa4bc06fcf2f2187ecaeb9e5251f39.png

  2.2.3顺应社交世界的翻译

  维索尔伦(2003)所说的语境中的社交世界更多涉及的是人与人交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它包括交际发生的社会场合、交际过程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交际双方需要按照一定的社交规范进行信息的传递。在文学翻译中,作品人物情感的流露会受到交际场合的影响,情感的内涵意义可能不直接表达。另外,文内语言表述的方式也会拘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译者在翻译时,要顺应种种社会因素,才能更好将原文呈现的社交世界完整重构于读者面前。

  例4:“Well,”said the undertaker,“I ne—ver—did—”

  “Never did,sir!”ejaculated the beadle.“… and that’s the direction;and the sooner it’s done,the better.”(Dickens,2012)

  译文:“哦!”殡葬承办人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

  “从来没有碰到过,先生!”干事突然嚷道。“……这是姓名地址,你去把这件事早早办妥,愈快愈好。”(狄更斯,1981)

  例4涉及教区干事班布尔先生找殡葬承办人承办葬礼的社交场合。班布尔先生在叙述女人死后她家人的做法时,从表情到动作仿佛是真的在同情别人的遭遇,但实际上从前文描写的他对可怜的奥立弗的态度来看,他极其自私自利,而此处他一系列的表现是为了烘托对话的气氛,顺利达成交易。荣如德先生也顺应原文的社交氛围,清晰展现了原文中人物的心理、语气和动作,其表达也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译者将“Well”译为“哦”,充分把握原文的对话语气,在译文中实现了同等的社会语用效果。译者又进行增译,将“I ne—ver—did—”译为“我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而不是译为“我从未这样做过”,这也是从社交规范出发来表达原文角色的交际目的。由于源语言描述的是生意来往的社交场合,译者就不能将that’s the direction简单译为“这是指示”,否则会让读者一头雾水。荣如德先生顺应社交场合,将其具体译为“这是姓名地址”,能让读者更好地顺着情节的发展继续阅读下去。可见,文学作品的翻译也需要考虑事件对话发生的社交场合、交际规范的需要,才能更好地顺应整个语境,更好传达源语言的意义。

  3结语

  语言间的交流和文本信息的转换不仅仅是表层信息的嫁接,话语的含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语用和交际功能。在文学翻译中,顺应种种语境的需要,对于译者充分重构文本潜在信息意义重大。

  本文在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指导下,以《雾都孤儿》荣译本为案例,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个视角出发,对译者荣如德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语言技巧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译者在进行信息移植时充分顺应了文本的内外语境,最大限度在读者面前重塑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交际世界,满足了交际效果的需要和读者的内心期待,为文学翻译带来了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DICKENS C.Oliver Twist[M].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12.

  [2]LEFEVERE A.Translating literature: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M].New 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1992.

  [3]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5]狄更斯.雾都孤儿[M].荣如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6]李成娥.语境顺应视角下《北京折叠》的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3):129-131.

  [7]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