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平台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索论文

2024-06-01 14:05:12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基于智慧平台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该模式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上,针对艺术院校本科生的学情和课程定位,旨在完善课程设计和评价模式,将线下和线上活动有机融合,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进一步优化和推广该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广大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摘要]基于智慧平台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该模式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上,针对艺术院校本科生的学情和课程定位,旨在完善课程设计和评价模式,将线下和线上活动有机融合,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为进一步优化和推广该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广大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关键词]智慧平台;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1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是当前我国的战略任务之一。外语教育需要重视技术与变革(吴岩,2019),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数字化改革,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同时,在“新文科”的建设背景下,大学外语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也肩负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何宁等,2021)。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日益增强,发展并实践适合艺术院校的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成为新的时代要求。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南京艺术学院《大学(艺术)英语1》课程为例,借助智慧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端口,有机结合线上探索学习活动和线下面授,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课程阶段进行探索与改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学需求,达到立体化的高质量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2.1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这一概念发端于“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何克抗(2004)将混合学习这一概念定义为传统学习与网络在线学习的结合。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混合学习这一概念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Means,Toyama&Murphy(2013)认为若线上教学占到整个教学流程的30%~79%,即可称为混合式教学。今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整合线上和线下教学各自的特点优势,将多个维度的活动有机融合,例如教学实践、空间、方式、评价等方面,因此是一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混合的教学模式(张锦等,2020)。
本课程模式是在互联网技术深度发展的背景下,有机结合智慧教学平台、移动交互技术和线下面授这三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线下面授的基础上,同时融合依托移动端的线上学习平台,因此线上探索与线下课堂同步发挥多维度的功能,贯穿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过程,发挥了移动学习与传统面授的多种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
2.2智慧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三个条件:智能化电子设备的普及、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的进步以及数字平台应用和技术支持。
智能电子设备在学生中的广泛普及是进行混合式教学的物质基础。电子设备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贯穿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大学生能够并且愿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场景中应用个人电子设备,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在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在不断进步和深化(韩锡斌等,2018),为实现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相应技术保障。
当前,众多技术与平台赋能教育,为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平台保障。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主要有各类网络通信类软件、网络会议平台、数字学习平台和公开课平台。
3课程设计与实践流程
3.1课程定位与学情
《大学(艺术)英语1》是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外语类公共必修课。该课程的定位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结合,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利用英语进行社会交往和学术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对象为全校各艺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学生总体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但个体、专业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疫情防控期间的网课经历让学生们均具备了熟练使用智慧教学平台的能力,同时不排斥线上教学的形式。
3.2课程模式设计
3.2.1课程目标
在育人目标上,课程遵循《大学英语教学指原则,将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在教学目标上,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习到相应的英语技能,熟悉艺术类英语核心词汇,具备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以应对不同的生活与工作场景。课程目标彰显了大学英语作为公共课的德育价值,又实现了大学英语与艺术专业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艺术院校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3.2.2教学流程与设计
基于本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教材《艺术院校大学英语基础教程·精读1》,课程按照单元为模块教授。教学流程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模块的顺序展开相应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中,灵活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活动,有效发挥教师的功能,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见图1)。
课前热身模块在每个单元的正式授课活动前开展。教师课前对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拆解与备课,依据学情准备课程导入资料,先在课程平台上传预习资料,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活动。学生完成预习后可以针对难点进行线上留言讨论。该模块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充分的准备,教师也可及时了解到学情,可以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保证课堂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
课中授课包含三个模块:课堂主体、反馈提升、检验评价。课堂主题模块中,教学活动为线下面授与线上练习的有机结合。教师面授的同时可随时利用学习移动端(超星学习通App)随堂发布相应课堂活动,包括练习、抢答、投票等活动,学生在移动端上同步完成。面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发布家庭作业,学生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作业。智慧平台能以量化直观的方式展现客观题的正确率并进行分析,给予检查和自查极大的便利。线下面授有利于知识的体系化讲解,同步线上练习能够对学生理解情况进行检验,作业能够及时巩固强化课上内容。同时,多元的线上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师生边界,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课中第二个模块是反馈提升。本环节中,教师对于共性问题进一步讲解,督促学生查缺补漏;同时,教师发布课程重难点课件或视频,学生阅读或观看学习;最后,教师布置课堂小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基于上一个环节,教师能够协助巩固已授内容,同时做更个性化的指导,并且发展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检验评价是课中环节的最后一个模块。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线上单元测验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移动端让学生针对自主学习和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学生了解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后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通过测验的数据分析,对学生做出相应的阶段性评价。线上测验具有量化且直观的评价效果。教师通过智慧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够从班级整体角度对学生做出综合而全面的评价,也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全面追踪,形成完整准确的评价。
在课后阶段,人文拓展是对课中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形式上以线上分享讨论为主。教师分享单元主题相关的视频、阅读文本等拓展材料,完成讨论区建设,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讨论和互动。这个模块体现了大学英语作为人文通识课的定位和功能,充分利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所具有的多重属性与特点,即其资源性、人文性、科学性、工具性以及民族性,能够充分开展大学英语的学科内涵建设(安丰存等,2021);同时也有助于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进行有力的塑造和培养。艺术院校本科生能够充分锻炼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能够跳出本专业的局限,拓展文化视野,从跨文化、多学科的视角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塑造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2.3课程评价
传统教学模式过度依赖终结性考核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课程表现和产出,不利于激发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整体考查结果往往欠佳。混合模式授课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表现、产出和技能水平进行考量,能够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从而消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与不利因素。具体实践中,依据课程大纲,课程的学期总评成绩,形成性评价结果占40%,终结性评价结果占60%。
在本课程模式中,形成性评价是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主要涉及学生在学期过程中的考勤、课堂互动、小组活动、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思想表现等几个方面。在总评成绩中,考勤占20%,作业测验占15%,课堂互动占15%,其他表现占10%。终结性评价表现为统一组织的闭卷考试,即期末考试,能够展示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考试卷面总分为100分,由单选题(25分)、阅读理解(40分)、完形填空(10分)和中英互译(25分)等题型构成,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课程知识与英语能力。
4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4.1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学期结束后,通过网络问卷收集学生反馈,共收到8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良好,61.73%和35.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较满意。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67.9%和27.16%的学生给予肯定。授课方式方面,60.49%和32.1%的学生认为“线下+线上”学习模式非常适合和较为适合,可继续推广。混合式教学被认为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成绩提高,58.02%和34.57%的学生认为对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和有一定帮助。大多数学生认可“线上+线下”的综合评价模式,58.02%和37.04%的学生认为利用线上活动(如签到、作业、测验等)衡量平时分非常合理和较为合理。最受欢迎的线上资源前四位分别是重难点讲解、课文朗读音频、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占比分别为77.78%、55.56%、54.32%和54.22%,说明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使该教学模式初衷得以实现。
4.2优势与问题
综合问卷数据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学生反馈,混合模式授课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具有一系列优势与长处。第一,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内容复习巩固以及课后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促进了课外自主学习行为的发展。第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具有良好交互性,激发了学习兴趣。第三,学习评价更加科学公正。课程线上模块可以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成果,从而生成合理、公正和客观的学习评价。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智慧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能够协助教师高效备课回课,掌握课程状况并加以调整。第五,有助于因材施教与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可以依据艺术院校学生的专业背景,在课程大纲的要求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任务,灵活融入思政元素,在保持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特色的同时彰显人文通识课程的定位。
尽管该课程模式有巨大的优势,授课中仍浮现出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一,该模式对授课教师的电信化素养和线上课程建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第二,电子化带来一些不良体验,包括屏幕阅读、网络稳定性、软件更新和账号密码遗失问题等。
5结语
综上,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给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带来了全方位提升,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也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全新启示和要求。教师应积极学习,提升自我,努力掌握新技术,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服务教学。教师应将学生兴趣、跨学科知识、信息化资源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发展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MEANS B,TOYAMA Y,MURPHY R.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3(3):1-47.
[2]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视阈下的大外语观及学科建设内涵[J].外语研究,2021,38(3):58-65.
[3]韩锡斌,葛文双.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7):53-59.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5]何宁,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4):3-8+91.
[6]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2):3-7+90.
[7]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管理,2020(9):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