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论文

2024-05-16 11:43:56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发展中占据 着重要地位,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近些年, 小麦已经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为 了能使农业经济持久、稳定发展,急需进一步增加小 麦质量与产量。农业生产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地推广优 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并从多个方面提升病虫害绿色 防控水平,为小麦高产优质生产奠定基础。
摘要:加强小麦栽培管理及落实好各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能显著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提高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在概 述安徽地区小麦种植状况的基础上,从小麦选种、播前准备及田间管理三方面探讨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小麦病虫害的绿色 防控办法,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及农艺防治,以期能进一步提升安徽地区小麦生产水平。
关键词:安徽地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
引言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发展中占据 着重要地位,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近些年, 小麦已经成为部分农村地区种植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不断提升。为 了能使农业经济持久、稳定发展,急需进一步增加小 麦质量与产量。农业生产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地推广优 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并从多个方面提升病虫害绿色 防控水平,为小麦高产优质生产奠定基础。
1 安徽地区小麦种植概况
安徽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 季寒冷,夏季雨水集中,全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 是 28-29℃、773-1670mm。安徽是我国冬小麦种植 的大省,产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三。常用的小麦品种主 要来自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本省。山东的烟农系 列和江苏的淮麦系列品种目前在安徽省占有一定的优 势。安徽省不同地区的小麦亩产量有一定差异,其中 “涡麦 9 号”作为安徽省重点培育的品牌,2020 年 亩均单产高达 824.70kg,刷新了本省小麦最高单产纪 录,和 2019 年本省小麦单产纪录相比较多出 6.1kg。 2020-2021 年安徽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 2298 万亩,占全省 4300 万亩小麦总播种面积的 53.4%, 所占比例首次超过半数 [1]。
2 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1 良种选择和处理
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是改善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关 键。现实中,要根据本地自然气候、土质条件及土壤 肥力水平等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抗倒伏、产量 有保障及品质优的小麦品种。若当地气候条件水资源 不足,则要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肥沃的黏土首 选中强筋优质小麦品种;肥力中等的沙性土壤适合栽 培弱碱性的品种。种植户一定要从正规厂家购买麦种, 以防因麦种问题造成种植产量及质量下滑。选择优质 麦种时,要确保其纯度与净度均> 99%,发芽率> 85%,水分含量< 13%[2]。
关于种子的处理,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 , 精选种子。即在选好小麦品种后,用机械设备自动分 拣麦种,去除霉变、虫蛀和腐烂的种粒。第二, 晒种。 晒种目的是消杀麦种表面的病菌、增加麦种的活性与 发芽率。先在地上铺好塑料布,把麦种均匀地摊铺在 其上,定时翻动,晒种 2-3d 即可。第三,浸种。先 在冷水桶内浸种 4-6h,捞出后放在 50℃温水内浸泡 3min,再捞种自然晒干后即可播种。第四,包衣或拌 种。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小麦生产上又一较为严重 的病害,2023 年发生尤为严重,目前来看,最好的 防控办法就是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可以选用 20% 三氟吡啶胺或 7% 种菌唑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 也可用 27% 咯菌腈 ·苯醚甲环唑 · 噻虫嗪、5% 丙硫 菌唑等作包衣,同时适当添加刹剂,可以显著降低苗 期茎基腐病和纹枯病发病率,也能够有效防治地下害 虫。第五,拔节前茎叶喷雾。在小麦返青拔节期亩用 30% 丙硫菌唑乳油 50ml 或氰烯菌酯悬浮剂 150 毫升或 24% 噻呋酰胺悬浮剂 20-25ml, 或 17% 唑醚 · 氟 环唑悬乳剂 30-40ml 兑水 60-70L 淋喷小麦茎基部, 兼治小麦纹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可间隔 7 天再 喷一次。
2.2 播前准备
2.2.1 精细整地
深耕能增加土壤的松软度,极大地改善土壤的保 水保肥性,确保小麦后期生长期间能更有效地吸收土 壤内的有机肥料。过去安徽很多小麦种植区使用了铧 式犁翻耕形式,尽管其能有效掩埋有机肥料与上茬作 物秸秆,但操作流程过于复杂,且遇到干旱气候时易 造成土壤失墒,不利于小麦茁壮生长,种植产量自然 降低。为了改善以上状况,近些年安徽优质小麦栽培 时坚持少耕免耕原则,种植户可以选择几年深翻一次。 深耕和旋耕结束后,视土壤墒情进行耙地,通过镇压 处理以增加土壤密实度、平整性及蓄水能力,确保播 下麦种后苗齐与苗壮。
2.2.2 科学施肥
为了促进播下的麦种快速发芽和茁壮成长,播种 前要先对种植区进行施肥,粉碎充足腐熟的秸秆并还 田,控制翻耕深度 25-30cm,配合施撒少量尿素,能 加速秸秆的腐烂分解速度,转化成有机肥料。此外, 种植户也可以施入商品有机肥,控制总有机质含量不低于 22.5%, 基施 45%(15-15-15) 三元复合肥 750kg/hm2 ,于整地时撒施或沟施,施肥深度以 10cm 左右为宜。
2.2.3 适时播种
播种前种植户要密切关注未来几天本地的天气变 化,若土壤内的水分不够且未来几天内无降水时,则 可以通过人工浇灌的形式以增加土壤内水分含量,提 高麦种的发芽率。加强小麦播种时间的控制,安徽地 区每年 10 月上、中旬开始播种栽培冬小麦。
2.2.4 播种方式及播种密度
在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实践中,机械播种能显著增 加小麦作物的栽培水平,机械播种前种植户要落实好开沟工作, 控制沟宽、 深分别为 20-30cm、30- 35cm,且要达到本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要求,确保 后期麦田间的灌排水效果 [3]。
小麦栽培期间合适的亩播种量能给单株茁壮生长 创造更优质的空间条件,增加小麦作物生长与环境两 者关系的协调性。对于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种植区,建议播种量 300 万 -370 万粒 /hm2 ,如果因遇到干旱、 连续降雨等天气而延期播种,则需要增加播种量,否 则易降低小麦出苗率。为了增加优质小麦的栽培作业 效率,可以用机械设备进行播种,种植户要掌握播种 机的主要运行参数,将麦田播种深度控制为 3-5cm, 有助于麦种快速、整齐地萌芽。
2.3 田间管理
2.3.1 观察出苗状况
播下麦种后,种植户要仔细检查是否存在漏播情 况,对于裸露的麦种要及时覆土掩盖。在出苗后的 1-2d 内开展查苗、补苗工作,规避发生断垄等异常 状况,确保出苗齐且全。与此同时加大壮苗的培育力 度。即在麦苗 2-3 叶期时,以中耕与镇压方式培育壮 苗,采用“多效唑”可湿性粉剂进行叶面喷雾,不仅 能有效地控制麦苗徒长问题,还有助于增强其抗倒伏 能力。
2.3.2 除草
播种结束后,种植户可以考虑用封闭式化学除草 法将麦田杂草消灭在萌芽期,每公顷 90% 禾耐斯乳 油兑水 14000 倍,混合均匀后喷雾防治即可。若在小 麦 3 叶期前发现麦田间杂草丛生,此时种植户要用低 毒、低残留药物进行化控。对于猪殃殃、牛繁缕、荠 菜阔叶类杂草,每亩可用 10% 双唑草酮 +50% 氯氟吡 氧乙酸 25ml 或 70.5% 2 甲 · 唑草酮 40g 防治;对于看 麦娘、菵草、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每亩可用 15% 炔 草酯 40g+50% 异丙隆可湿性粉剂 125g 进行防治。
2.3.3 冬季灌排水
冬小麦冬季灌溉也被叫做冬灌,在田间深度 20- 50cm 土层内,当砂土、壤土、黏土的含水量分别低 于 13%、16%、18% 时,要及时灌溉麦田。对于低洼、 脱肥缺水极度严重的麦田,越早灌水效果越好,小麦 壮苗要适度延迟灌溉时间。
2.3.4 施肥
种植户一定要根据小麦真实生长状况追肥,对于 长势较旺的麦田,可以采用前氮后移施肥技术,该项 小麦种植技术不仅能防控麦苗徒长问题,还能改善小 麦产品品质。进入拔节期后,种植户可以根据小麦长 势给麦田追施尿素 120-180kg/hm2 ,该期对应的是小 麦植株需水肥的高峰期,要施适量氮肥,加速幼穗分 化,增加小麦的成穗率 [4]。
2.3.5 旺苗控制
可以用如下措施控制旺苗。第一,在小麦进入起 身拔节期之前喷施生长调节剂,首选 20% 壮丰安 450-600ml/hm2 ,不仅控旺及防冻效果明显,还能大 幅度地增加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取得良好的增产、 稳产效果。第二,若秧苗长势旺盛,可以适当推迟追 肥时间,同样有良好的控制徒长作用。
2.3.6 适时收获
种植户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收割小麦,能维持小麦 品质的良好状态。一般状况下,小麦的蜡熟期至完全 成熟期之间是最佳的收获时间,此时麦粒饱满,含水 量 25%-30%,品质优良。机收作业中,要分开收割 品种不同的小麦,小麦收获后要晾晒 2-3d,以规避 麦粒水分过多情况。晾晒后置于干燥、通风条件好的 环境内储存,并落实好防鼠害、虫害等工作。
3 优质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3.1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优质小麦栽培中常用的绿色防控手 段,有成本投资少、防控效率高等优点,主要是用天 然生物资源控制病菌及虫害的繁衍传播,不仅能减少 化学药剂的施撒量,还保护了周围生态环境。为了控 制麦田内的蚜虫数量,种植户可以引入瓢虫、食蚜蝇 等捕食性昆虫,比如在蚜虫数量开始增加但未带来显 著危害前,每亩麦田可以释放数千只到 1 万只不等的 瓢虫,释放瓢虫前要确保麦田整体环境适宜,不存在 农药过量残留的情况,否则会降低瓢虫的生存率,削 弱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效力。
3.2 化学防控
优质小麦高产、绿色栽培中可以适时使用低毒、 低残留农药,具体实践中要严控药物剂量与使用方法, 规避出现麦田间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种植户要做到 对症用药,以防因错用药而出现无法取得预期防效。 种植户要了解常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坚持治早 治小的原则,重点病害要采用联合用药方案,交替用 药,以防施撒单种农药而使小麦植株产生抗药性,以 致农药效用降低。比如,在小麦返青时期内,纹枯病 病菌在植株上可能会快速地扩散和蔓延,种植户要及 时地喷药防治, 可以用 12.5% 烯唑醇 400g/hm2 瞄准 病位喷雾,轮换喷施 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 1200 倍液,能显著增加病害防治效果。2020 年调查 显示 [5] ,安徽怀远县淝河、包集、陈集等乡镇长势较差的麦田内红蜘蛛虫害高发,可以用 5% 阿维菌素悬 浮剂 8ml 或 20% 马拉 ·辛硫磷乳油 50ml 喷雾防治。 再如,小麦赤霉病目前已经成为安徽小麦生产上的重 要病害,一旦发生,将会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做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一喷三防”工作, 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对产量造成的损失,而且还 可以减少赤霉毒素的产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安徽省植保总站每年都会发布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 明确推荐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丙硫菌唑、氟 唑菌酰羟胺、丙硫 ·戊唑醇、氰烯 ·戊唑醇等药剂既 可以防治小麦赤霉病,也可以兼治小麦白粉病和锈病 等,为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驾护航。
3.3 物理防治
种植户可以通过设置屏障、陷阱等机械设备阻止 害虫侵入或将其捕获,进而减少麦田内害虫数量。比 如,运用害虫的趋色特性在麦田边缘或小麦植株上方 30cm 左右处设置数量适宜的黄色黏虫板,用其捕获 蚜虫、灰飞虱等害虫。在黏虫板上均匀地涂抹胶水或 黏虫剂,保证黏附在其上的害虫不易掉落,等待种植 户处置。
3.4 农艺防治
第一,种植户要选择高产、优产、抗病害能力强 的品种,不要出现大面积麦田都栽培一个小麦品种的 情况,并从多个方面加强田间管理,有助于延缓小麦 病虫害发生的速率。对于小麦赤霉病,要做到合理运 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落实以上办 法能显著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第二,最好选用经包衣 处理的麦种,这种方法有经济性高、环保性好、实用 性强等多重优势。第三, 收割完麦子后及时整理麦田, 彻底清除有病害的秸秆,粉碎无病害的秸秆并还田掩 埋,耙平镇压,有助于改善土塘肥力水平。另外,对 于连续旋耕 3 年的麦田一定要深耕 1 次。
4 结束语
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已经是当前安徽地区小麦种植 业的一大特色。具体实践中的加强高产栽培和病虫害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大现实意义。要持续深化 广大种植户的绿色防治观念,在小麦生产中选用适宜 的高效种植技术,不断增加自身的小麦种植知识储备, 推广先进小麦种植技术。全面了解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特点、规律及综合防治办法,全面提升优质小麦种植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收益,为我国农业发 展及粮食安全作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勇 , 邵立刚 , 车京玉等 . 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克春 150397 的 选育及栽培技术 [J]. 农业科技通讯 ,2024.87(02):167-170.
[2] 韩秀玲 , 许苗苗 . 高产小麦栽培技术及品质影响因素 [J]. 种子科技 ,2024.42(02):143-145.
[3] 牛康康 , 焦雪婷 , 谢奋慧 . 新疆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 [J]. 中国农技推广 ,2024.40(01):53-55.
[4] 秦新建 . 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J]. 种子科技 ,2024.42(01):28-30.
[5] 杨小康 , 杨呈芹 , 刘定忠等 . 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扬麦 28 的高产 栽培技术 [J]. 中国种业 ,2024.14(01):160-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