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肠道菌的多样性及研究方法进展论文

2024-05-10 13:51:0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家蚕又名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是我国的重要的 经济昆虫[1] ,在我国有近千年的养殖历史[2] 。从昆虫学 角度出发,家蚕世代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楚、繁殖率 高,除经济学价值外,家蚕又常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 生物用于科学研究使用[3] 。另一方面,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影响家蚕的消化吸 收、生长发育、解毒、免疫等生理学功能[4-8] ,因此,考 察不同微生物对于家蚕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利用生物学 技术调节家蚕肠道菌群健康稳定,可有效维持家蚕种群 稳定,产丝高效。
摘要: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模式昆虫, 近年对家蚕肠道菌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家蚕 的品种、性别、龄期及不同的环境和饲养条件下家蚕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差异较大,且优势菌群也不尽相同。该文介绍了 家蚕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进展,分析了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对理解肠道菌与家蚕相互作用机 制, 以及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免疫及抗病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为后续推动蚕业可持续发展和肠道菌在其他领域的研究 提供科研价值和实际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 家蚕,肠道菌,结构功能,多样性,综述
0 引言
家蚕又名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是我国的重要的 经济昆虫[1] ,在我国有近千年的养殖历史[2] 。从昆虫学 角度出发,家蚕世代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楚、繁殖率 高,除经济学价值外,家蚕又常作为鳞翅目昆虫的模式 生物用于科学研究使用[3] 。另一方面,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影响家蚕的消化吸 收、生长发育、解毒、免疫等生理学功能[4-8] ,因此,考 察不同微生物对于家蚕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利用生物学 技术调节家蚕肠道菌群健康稳定,可有效维持家蚕种群 稳定,产丝高效。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家蚕肠道菌群的研 究进展进行论述,围绕家蚕的肠道菌群构成、不同种属肠道菌的功能及影响因素开展分析,为未来家蚕肠道菌 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家蚕肠道菌多样性分析
1.1 家蚕肠道菌结构的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随着家蚕自身体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家蚕肠道内 菌群结构的多样性也会有所不同,而已经报道的影响因 素包括饮食、养殖环境、生理状态和抗生素等。
1.1.1 饮食
在繁育家蚕的过程中,喂养不同的饲料会引起不同 微生物菌落的生长和繁殖。如荆文辉等[8] 以脱脂大豆为 补剂,添加入桑叶中,发现和单纯以桑叶饲喂组相比, 添加脱脂大豆的家蚕的菌群结构丰富度,显著性增高。 结果提示,补剂的添加,可以大幅提升家蚕的肠道菌群 丰度,提升菌群的多样性。向芸庆等[9]则分别利用柘叶 和桑叶来喂养家蚕,基于家蚕的肠道菌群变化可知,桑 叶家蚕比柘叶家蚕肠道内多了5种优势菌群。
1.1.2 养殖环境
通常家蚕饲养环境需要保持稳定。而温度、湿度、 培养方法的不同,也会影响家蚕体内优势菌种的构成。 氟中毒会导致家蚕肠道中葡萄球菌的数量显著增加,肠 球菌及芽孢杆菌数量则明显减少[10] 。梁雪等[11]则对家蚕 在常规饲养和特殊饲养条件下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 示家蚕的肠道菌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特殊喂养条 件下,家蚕的肠道菌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
1.1.3 生理状态
家蚕的生长阶段、品种、性别、蚕龄也会影响家蚕 体内的肠道环境,进而对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家蚕在 蜕皮过程中,肠道菌群会随着围食膜的脱落而被彻底清 除,而后又会随着家蚕的逐渐长大,新的肠道菌群又会 重新形成[12] 。蚕茧的产出和茧丝的品质都会受到肠道菌的直接作用,而微生态学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家蚕的抗 逆性、抗病能力以及叶丝转化效率与肠道菌之间的密切 联系[13]。
1.1.4 抗生素
在当前抗药性细菌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不适当地 使用抗生素,不单单会对单一蚕业的养殖活动产生影 响, 更会对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 杜强远等发现,长期给家蚕喂食浸泡在漂白粉液中的 桑叶,可能会引发家蚕发育不良、蛹死亡等一系列的 问题[14]。
1.2 家蚕肠道菌的功能多样性研究
研究表明,家蚕的肠道菌在消化、吸收、代谢、生 殖和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5] 。李 畅[14]使用体外培养的方式观察家蚕的肠道菌群,确认了 家蚕肠道中存在着产酶类菌群。经过对家蚕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的详细测序,揭示了家蚕肠道微生物有潜力降低 农药和其他物质对其宿主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增强家 蚕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16]。
1.3 家蚕肠道菌的常见研究方法
1.3.1 传统分离培养技术
传统分离培养技术常用的培养基有多种,包括细菌 基础培养基( LB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TSI)、不发 酵革兰阴性杆菌培养基等。鉴于现有的培养基成分、培 养技术和方法都比较有限,因此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获得 的肠道菌的种类也比较有限。至今,从体外培养得到的 肠道菌主要是产酶菌,如淀粉酶、纤维素酶等,其他多 数细菌还无法使用该方法获得菌株[17]。
1.3.2 454焦磷酸测序技术
焦磷酸测序技术是由4种不同的酶所催化,在同一 个反应环境中进行的酶联级联化学发光反应,这种技术 特别适合在短序列数据已知时进行测序分析。这一技术 为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医学检测提供一个极佳的操作 环境,具有高通量、低成本和可重复性等优势,据相关 报道,该技术已鉴定在家蚕肠道菌的分型方面得到了实 际应用[18]。
1.3.3 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
16SrRNA是原核生物核糖体30S小亚基的组成部 分,其编码的基因遍布于所有细菌的基因组之中。因此 可以借助通用的PCR引物或探针来对特定的微生物种类 进行鉴定。该方法可以用来测量细菌的总数、分生孢子 的数量、菌落的数量以及某些生理和生化的特性参数, 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廉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它经常 在分析大量样本时使用,如今在鉴定家蚕的肠道菌实验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20]。
1.3.4 宏基因组学鉴定技术
宏基因组学也被称作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是一种 通过直接从样本中提取所有微生物的DNA来构建宏基因 组文库的方法,进而对样本中微生物的遗传构成和群落 功能进行研究和测试,以获取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 生态学的相关信息。在家蚕的肠道菌多样性研究已经采 纳了这种技术手段[21]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家蚕肠道菌的研究也 变得更加深入。
2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考虑到家蚕具有高度的 致病性和较低的成本效益,家蚕的肠道菌的研究也变得 越来越深入,结合传统的培育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家蚕的肠道菌群研究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展,这对于推 动蚕业的持续发展和肠道菌在其他研究领域的应用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静铭,朱欣悦,邵勇奇.家蚕模式生物研究进展[J] .蚕桑 通报, 2023 ,54( 1 ): 1-4 .
[2] 秦俭,何宁佳,向仲怀 . 家蚕模式化研究进展[J] . 蚕业科 学, 2010 ,36(4 ):645-649 .
[3] 刘语涵,李莉,张来斌,等.新疆家蚕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J] .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 5 ): 156-161 .
[4] 唐名艳,蒋满贵,唐亮, 等.家蚕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 研究进展[J] .广西蚕业, 2022 ,59( 1 ):51-58 .
[5] 李庆荣,杨琼, 邢东旭, 等.不同家蚕品种五龄幼虫期与蛹 期中肠细菌组成与功能差异分析[J] . 昆虫学报, 2023 ,66( 8 ): 1 020-1 030 .
[6] 吴敏, 刘作华, 齐仁立.肠道微生物调控动物肌肉的生长和 发育[J]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 9 ):3 976-3 982 .
[7] Baeckhed F ,Ley R E ,Sonnenburg J L ,et al .Host-Bacterial Mutualism in the Human Intestine[J] . Science ,2005 ,307( 5717 ): 1 915-1 920 .
[8] 荆文辉,占鹏飞,郝志华,等 .不同饲料育条件下家蚕幼虫 中肠细菌的多样性分析[J] .蚕业科学, 2022 ,48( 6 ):513-521 .
[9] 向芸庆,王晓强,冯伟, 等.不同饲料饲养家蚕其肠道微生 态优势菌群类型的组成及差异性[J] . 生态学报, 2010 ,30( 14 ):3 875-3 882 .
[10] 李冠楠,夏雪娟, Sendegeya Parfait,等 .氟化物对家蚕肠道 微生物菌群的影响[J] .微生物学报, 2015 ,55( 7 ): 926-934 .
[11] 梁雪,付玉明,刘红 .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内候选动物 蛋白—蚕的研究进展[J]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5 ,28( 6 ):460-463 .
[12] Engel P ,Moran N A .The gut microbiota of insects - diversity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13 ,37( 5 ):699-735 .
[13] 郭小华,赵志丹.饲用益生芽孢杆菌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的 研究进展[J] .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37(2 ):5 .
[14] 李畅,周沂,张玉琴,等.漂白粉对家蚕中肠产消化酶细菌 的影响[J] .应用昆虫学报, 2019 ,56( 1 ): 142-149 .
[15] 袁志辉,蓝希钳,杨廷,等.家蚕肠道细菌群体调查与分析[J] . 微生物学报, 2006(2 ):285-291 .
[16] Chen B ,Zhang N ,Xie S ,et al .Gut bacteria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facilitate host resistance against the toxic effects of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20 ,143 :105 886 .
[17] 李冠楠,夏雪娟,赵欢欢,等.家蚕肠道细菌菌落形态与产 消化酶相关性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9( 12 ):53-57 .
[18] 杨云秋,张勇,陈亦然,等. 昆虫肠道细菌的功能和研究方 法[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5( 3 ):512-518 .
[19] 刘桂伽,陈永静,孙庆业,等.桑叶叶际和家蚕肠道细菌群 落结构及功能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9(4 ):603-610 .
[20] 许刚,孙振丽,胡小龙, 等.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家 蚕肠道细菌的多样性[J] .蚕业科学, 2015 ,41( 4 ): 641-649 .
[21] 陈勃生,鲁兴萌,邵勇奇.鳞翅目昆虫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J] . 昆虫学报, 2017 ,60( 6 ):710-7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