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修文县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及防御措施论文

修文县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及防御措施论文

3

2025-09-22 17:09:5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修文县,位于我国的一个特定地区,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种植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玉米作为该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当地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摘要:修文县,位于我国的一个特定地区,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农业种植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玉米作为该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当地农业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冰雹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冰雹灾害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更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玉米种植。基于此,本文选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1991-2020年冰雹天气观测资料,首先对修文县冰雹灾灾害特征展开分析,然后阐述了修文县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几点冰雹灾害防御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保障修文县玉米生产的质量和稳定性,实现修文县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冰雹灾害;玉米种植;危害;防御措施;修文县


  前言


  冰雹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产物,此类灾害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1],地域分布通常呈跳跃式以及插花性分布,所带来灾害的单点性或局地性极为明显。一阵短促而强烈的冰雹灾害,常使农民辛勤耕种的成果毁于一旦,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大片农作物颗粒无收[2],所以近年来许多学者高度重视冰雹灾害方面的研究[3-5]。


  修文县隶属于贵州省贵阳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6。21′至106。53′,北纬26。45′至27。12′之间,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处于1180~1450m之间。鉴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作用,修文县春季冰雹天气出现比较频繁,给农作物生产常常带来很大损失。因此,本文选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1991~2020年冰雹天气观测资料,首先对修文县冰雹灾灾害特征展开分析,并阐述了修文县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最后提出了几点冰雹灾害防御对策,为今后提升防雹减灾水平,保障玉米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1 1991-2020年修文县冰雹灾害特征分析

       1.1修文县冰雹天气年际变化特征


  通过分析1991-2020年修文县冰雹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如图1所示),近30年修文县冰雹日数大致呈减少变化规律,冰雹日数线性变化倾向率时-0.211天/10年;从具体统计情况来看,1991~2020年修文县年平均冰雹日数为1.2天,修文县年冰雹日数最多值为4天,出现在2009年;修文县有7个年份的年冰雹日数为3天,分别是1991年、1995年、1997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18年;其他年份年冰雹日数处于0~2天;在30年(1991~2020年)中,修文县出现冰雹天气的年份为16个,占53.33%;有7个年份未出现冰雹天气,占46.67%。


       1.2冰雹月变化特征


  由1991~2020年修文县冰雹日数月分布情况分析获悉(如图2所示),修文县冰雹灾害通常发生于1月至5月以及11月至12月,修文县冰雹天气大多数出现在2月至5月,这四个月修文县累计冰雹日数为33天,占修文县30年(1991~2020年)累计冰雹日数(37天)的89.19%,特别是4月为冰雹高峰月,该月冰雹累计日数为12天,占修文县30年累计冰雹日数的32.43%;修文县11月、12月以及1月也偶有冰雹发生,这3个月份修文县累计冰雹日数为4天,占修文县年累计冰雹日数的10.81%,修文县其他月份(6月至10月)无冰雹天气出现。

       3冰雹日变化特征


  通过分析1991~2020年修文县逐时冰雹百分率发现(如图3所示),修文县冰雹天气具备特别显著的日变化特征,修文县冰雹天气次数出现时间段主要为中午至夜间(11时至00时),其他时刻无冰雹天气出现。修文县冰雹出现频率的高峰时间段为16时至19时,这四个时刻修文县冰雹出现频率达69.57%。

       1.4冰雹强度分析


  由1991~2020年修文县冰雹灾害统计资料还发现,近30年修文县冰雹直径处于5mm~25mm之间。2007年冰雹直径最大达25mm。


  2修文县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


  由上述分析发现,修文县冰雹灾害出现概率较高,大部分发生于春季,并且冰雹灾害常常伴随大风、强降水等天气,常常给玉米种植造成极大危害。例如2022年4月27日傍晚,修文县出现一次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玉米、黄豆、油菜、猕猴桃等多种农作物遭受灾害,受灾面积1353hm2,成灾面积210hm2,绝收面积20hm2,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冰雹灾害对玉米种植的具体危害如下:(1)玉米枝叶受到损伤。修文县冰雹灾害通常出现在玉米苗期以及灌浆成熟阶段。虽说其出现区域小,持续时间短,但是对作物的危害特别大[6]。冰雹灾害会破坏玉米的茎、叶和穗。比大豆粒大的冰雹会撕裂玉米的叶子;强烈的冰雹会导致玉米叶子受到损伤,呈现斑点或线条的状态,严重的损伤或撕裂会导致叶片组织坏死和枯萎,最终造成玉米产量的下降。(2)新长的叶子卷曲。玉米苗期遭受冰雹袭击后,幼苗顶部幼叶的未开放组织受损、死亡,使叶子无法正常展开,导致新叶子的扩张受阻,叶子卷曲严重,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长发育。(3)容易引起幼苗枯萎病。冰雹过后,幼苗的大部分叶子受损,光合作用面积减少,植物缺乏营养;同时,根系长期处于缺氧或半缺氧状态,不利于幼苗根系发育,导致植物抗病性降低,根系腐烂[7],根和根茎附近生长点褐变,最终导致幼苗死亡。(4)田地容易积水。由于冰雹期间存在雷暴和强风,幼苗经常掉落,地面被水淹没。倒下的玉米幼苗经常被淹没在泥土和水中。如果不及时进行排水,幼苗会受到内涝的影响。一般来说,从出苗到七叶期,土壤水分过多或渍水会导致根系受损甚至死亡。


  3冰雹灾害防御措施


  3.1加强冰雹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在冰雹多发季节,修文县气象局需严密监测天气变化,加强会商研判,对冰雹天气变化精准预报、及时预警;各乡镇、村庄要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工作群、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媒体渠道,广泛发布冰雹天气的预警信息以及防灾避灾提示,做好冰雹防范工作,特别玉米等易受冰雹损害农作物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8]。


  3.2积极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人工防雹减灾作业是减轻冰雹灾害的一种重要方式[9]。修文县气象局不断强化人工防雹作业标准站的建设,优化作业体系,提升防雹作业水平。在冰雹天气来临前,修文县人影作业炮站要求全员在岗,检查装备、通讯和物资,全面做好作业准备,一旦出现冰雹天气务必全力开展防雹减灾作业。气象台会加强发布雷电、冰雹、强风等灾害天气预警信号,提醒相关部门及公众注意防范,并借助雷达等监测设备严密监视天气变化。根据天气形势发展,及时组织各作业点开展防雹作业,有效抑制冰雹云的发展,最大程度减轻冰雹可能对玉米及其他农作物造成损失。


  3.3加强玉米田间管理


  气象和农业加强合作,共同指导玉米种植户防雹减灾。在灾害来临之前及时采取避灾措施。在玉米遭受雹灾之后,只要生长点未被砸坏,应指导农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加强田间管理。(1)剪叶。冰雹灾害过后,及时剪去枯叶和被冰雹打碎的烂叶,使顶心似露未露,以促进心叶生长。(2)中耕。冰雹灾害过后,容易造成地面板结,地温下降,使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应及时进行划锄、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苗早发。(3)追肥。灾后及时追肥,对植株恢复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一般亩施尿素5千克左右。(4)移栽。对冰雹灾害过后出现缺苗断垄的地块,可选择健壮大苗带土移栽,移栽后及时浇水、追肥,促进缓苗。针对苗期玉米生长点被砸坏的,及时补种或改种蔬菜,补种的建议种植鲜食玉米或青贮玉米。


  4结语


  (1)1991~2020年修文县冰雹日数大致呈减少变化规律,冰雹日数线性变化倾向率时-0.211天/10年;1991~2020年修文县年平均冰雹日数为1.2天,修文县年冰雹日数最多值为4天,出现在2009年。在30年(1991~2020年)中,修文县出现冰雹天气的年份为16个,占53.33%。


  (2)修文县冰雹灾害通常发生于1月至5月以及11月至12月;修文县冰雹天气大多数出现在2月至5月,这4个月修文县累计冰雹日数占修文县30年(1991~2020年)累计冰雹日数(37天)的89.19%。


  (3)修文县冰雹天气具备特别显著的日变化特征,修文县冰雹天气次数出现时间段主要为中午至夜间(11时至00时),修文县冰雹出现频率的高峰时间段为16时至19时,这一时间段修文县冰雹出现频率达69.57%。近30年修文县冰雹直径处于5mm~25mm之间。


  (4)修文县冰雹灾害出现概率较高,大部分发生于春季,并且冰雹灾害常常伴随着大风、强降水等天气,使玉米枝叶受到机械损伤,还会导致叶子卷曲、幼苗滋生病菌,甚至会导致玉米受到渍涝危害,最终影响玉米产量。


  (5)针对冰雹灾害,修文县气象局会强化冰雹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并且加大修文县冰雹标准作业站点的建设,提升防雹减灾水平。此外,修文县气象局还应密切与当地农业合作,双方共同开展防雹减灾工作,尽可能降低冰雹灾害给玉米生产造成危害和损失。

 参考文献:


  [1]孙培良,邱东凤,李楠,等.聊城市冰雹灾害趋势和对农业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06):207-209.


  [2]吴春英,李亚南,赵超,等.1959~2008年抚顺市冰雹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850-13853.


  [3]张娜,王晓立,刘勇.安丘市冰雹灾害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6,(01):259-260.


  [4]杨军民,王静娟,彭兰.温泉县冰雹灾害影响与防御对策[J].自然科学,2020,8(05):392-397.


  [5]隋景跃,依航,张黎.朝阳市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吉林农业,2019,(01):98-99.


  [6]刘鑫.阿尔山市冰雹灾害对马铃薯种植的危害及防灾减灾措施[J].黑龙江粮食,2023,(09):59-61.


  [7]陈海英.凉城县冰雹灾害对农牧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10):233+239.


  [8]吴剑,田耕.浅谈气象灾害中冰雹对农业的影响及防御措施探析[J].福建农业,2015,(04):55.


  [9]张楠,李普庆,陈远征,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