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

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要点分析论文

4

2025-09-22 16:36:1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以往我国小麦种植技术存在很多缺陷,导致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无法达到预期,加上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目前小麦种植倡导高产高效栽培,因此应解决传统小麦种植技术单一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摘要:以往我国小麦种植技术存在很多缺陷,导致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无法达到预期,加上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目前小麦种植倡导高产高效栽培,因此应解决传统小麦种植技术单一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小麦种植的具体特点进行概述,分析了小麦种植中的养分需求,同时详细阐述了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的应用价值,包括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实现绿色环保目标。并提出了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的应用策略,通过引入小麦品种选育技术、小麦种植与管理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借助科学的施肥方法,减少肥料流失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关键词:小麦种植;新技术;施肥技术


  前言


  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下,我国提高了对小麦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推动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目前来看小麦种植过程中仍然存在效率低下、品种同质化等问题,这主要由种植技术落后引起,因此要大力推广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改善小麦的生产环境。另外借助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提高小麦的种植品质和产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提升百姓的经济收入,切实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1小麦种植的具体特点


  小麦对生长环境有着严格要求,尤其温度与光照是最关键的因素,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高温和高湿度地区,并不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小麦的生长周期主要为8~9个月,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其中包括种植、生长、抽穗、开花、结果以及收获等,相比水稻的种植周期明显更长。在种植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春秋两季播种,在春季收获,采用直播或插秧等方式种植,结合有效的田间管理,即可获得可观的产量。

05613dcda6eb11d1c05ef917ba96606d.png

  2小麦种植中的养分需求


  营养元素是促进小麦植株生长的主要因素,所以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严格筛选地块,优先采用土壤肥力较好的区域,才能保证小麦种子的产量和品质。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小麦对氮、磷、钾的需求更多,仅依靠小麦根系从土壤中获取的各类元素,不足以促进小麦健康生长,因此在种植过程中必须合理施肥。另外小麦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会采用不同的类型肥料,这是因为不同阶段的小麦植株生长势头存在差异,对特定营养元素的需求增加,并且吸收效率达到最高峰[1]。


  3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下,各类小麦种植新技术诞生,这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主要利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降低成本投入,提高小麦的种植水平。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应用,小麦种植产量与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尤其科学的种植与施肥技术,保障了小麦植株的养分需求,并且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新的种植技术与施肥技术,降低了小麦种植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精准施肥解决了土壤酸化等问题,从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系统。


  4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的应用策略


  4.1小麦种植新技术的应用


  4.1.1小麦品种选育技术


  小麦种植产量与新品种的选育存在直接联系,有利于提升小麦生产的综合效益。目前在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因编辑技术、遗传改良技术以及基因组学技术等,侧重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强的品种,以便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基因编辑技术属于新兴的生物技术,主要通过加强对特定基因的精确修饰、生物体遗传特征的精准调控,对小麦的品种进行改良,促使小麦种植品质得到改善。遗传改良技术的核心在于遗传学原理,在人工干预生物体遗传变异的条件下,创造优良的小麦品种,或把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处理,诞生出新的小麦品种,增强小麦的抗逆性与适应性。在遗传改良技术应用过程中,合理筛选小麦的优良基因,如耐寒、耐旱、耐病虫害等,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小麦品种。基因组学技术针对生物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展开研究,明确小麦的关键基因和功能区域,为优化育种创造有利条件。如将基因编辑技术与RNA干扰技术融合,合理挖掘小麦基因在产量、品质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或应用到小麦基因多态性、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加快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


  4.1.2种植地块选择处理


  小麦种植对土壤条件有着严格要求,这会影响小麦植株的生长势头,从而达到提高产量与品质的目标。因此要合理选择种植地块,尽量挑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以及土壤肥沃的地块,增强小麦种植与地块的关联性,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小麦适合较为疏松的壤土、沙壤土,并且pH值主要在6.0~7.5之间,具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土壤深度大于30cm。不过需要注意小麦种植地块上,要避免连续几年内重复种植,轮作模式更适合小麦,尤其种植玉米或薯类作物后,更适合进行小麦种植,有利于增强土壤肥力。另外提前对种植地块土壤进行处理,主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翻耕,利用机械设备与深松剂展开深层土壤松动,深度控制在20~25cm之间,避免对犁底层结构遭破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深耕结束,采取浅层旋耕深度在15~18cm,全面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小麦的生长创造有利环境。


  4.1.3小麦种子处理技术


  小麦种植前会对种子进行筛选、消毒等处理,进一步提升种子的萌发率,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加快小麦幼苗生长势头,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首先选择质量较好的小麦种子,均从健康的植株上获取,成熟度和均匀性较高,表面无任何损伤,健康的小麦种子色泽新鲜光亮、颗粒饱满,切开种子胚部,可以看到胚胎部呈明显的淡黄色、油状,对于存在虫蚀的种子要及时筛选剔除。种植人员可以采取发芽率测试,确认小麦种子的品质,主要选择100粒麦种,利用清水浸泡一天后覆盖湿毛巾,等待1~2天观察出芽情况,发芽率必须达到95%才符合种植要求。其次加强对小麦种子的消毒,这也是预防病虫害的主要措施,能够全面提升小麦种植品质和产量。种植消毒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或内部的病菌,比如使用苯醚甲环唑成分的种子处理剂,能够针对赤霉病、根腐病展开预防,同时做好菌种与包衣,增强小麦种子的活力,从而达到缩短萌发时间的效果[3]。


  4.1.4小麦田间播种技术


  小麦播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这也是促进小麦发芽与生长的关键因素,主要结合小麦品种特性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确定播种时间。比如春小麦会在春季完成播种,适合冬季寒冷无法播种的地区,春小麦播种时间要控制在春季回暖后的阶段,促使种子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冬小麦则在秋季播种,适合冬季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播种时间会控制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种植户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在冬季前形成一定生长量,全面提升小麦植株的抗寒能力,促使春季返青后能够快速生长。不同地区在小麦播种时间上会存在些许差异,以山东省的小麦种植为例,播种时间主要在10月初~10月中旬。在播种过程中要考虑最佳温度与气候条件,结合小麦品种特性确定播种时间,可以咨询当地的农业部门或农业技术专家,获得更为精准的播种时间。播种过程中控制好密度,可以根据品种特性、目标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等多项因素把控好播种密度,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小麦播种密度有所不同,能力强的小麦品种适合高密度种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较弱的小麦种植则适合低密度种植,主要防止小麦植株之间抢夺养分。土壤肥力是影响播种密度的主要因素,营养元素充足的土壤适合高密度种植,为小麦植株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供应,而贫瘠的土壤环境则采取低密度种植,可避免小麦植株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大多数情况下每平方米150~300粒种子,考虑到田间管理与机械化作业,必须合理设置行距,适当增强光照领域通风性,推荐行距为20~30cm,最佳播种深度为3~5cm,能够提升种子的水分吸收效果,防止轻微霜冻影响。


  4.1.5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想要提高小麦种植品质与产量,必须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在新型农业科技的支持下,及其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利用传感器与摄像头等设备,加强对小麦农田的自动化监测与管理。比如利用机械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完成土壤湿度、环境温度以及气压等重要参数的动态化监测,借助传感器设备实时获取、分析,明确小麦田间环境数据,为后续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目前机器视觉与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监测小麦生长状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有效手段,借助高清摄像头与人工智能算法,可帮助种植户了解小麦的生长势头、预测病虫害暴发趋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为提高小麦种植产量打下了扎实基础[4]。


  4.2小麦种植施肥技术的应用

       4.2.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小麦种植主要结合土壤肥力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所以要提前做好土壤肥力评估,保证小麦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成分,避免出现过少或过量施肥。土壤肥力评估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准确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在样本采集过程中,从田间不同位置按Z字形或网格形采集样本土壤,从而准确反映出整个田间的平均肥力水平。土壤样本为0~20cm的耕层土,获取样本后送至实验室展开分析测定,主要针对氮、磷、钾等元素进行分析,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以及微量元素,根据测定结果对土壤肥力展开综合评估。

       4.2.2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将灌溉与施肥充分融合,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同时降低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压力系统,把液体肥料或可溶性固体肥料与灌溉水融合,利用管道系统准确输送到小麦植株,实现了均匀、定时和定量的目标,根据小麦对水分与养分的需求科学化灌溉与施肥。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采用滴灌、喷灌以及微喷灌等方式,水分与养分的输送更为精准,减少了资源浪费的情况发生,同时根据土壤湿度与土壤养分进行智能化控制。在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应定期做好土壤养分监测工作,以便在灌溉水中混合不同类型的肥料,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施肥方案,促进小麦植株的健康生长,全面提升小麦种植产量[5]。


  4.2.3根据特定营养元素施肥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元素支持,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特定的营养元素,使用与之对应的肥料类型,这样才能促进小麦植株健康生长。氮是提升小麦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元素,根据小麦的成长阶段适量使用氮肥,会加快植株茎叶的生长,氮肥主要应用在小麦拔节期、抽穗前期,不过需要注意控制好用量,否则会增加秸秆过长、倒伏等风险。磷则对小麦根系生长有着积极影响,磷肥大多作为小麦种植中的基肥使用,在播种前添加至土壤内,可增强幼苗的抗逆性,促进小麦植株早期根系发展,不过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相对较差,所以要保证磷肥与种子根系的接触,达到提高吸收率的效果。


  4.2.4结合小麦生长阶段施肥


  小麦种植的不同阶段对肥料有着不同需求,在种植前期会施加底肥,主要用于改善土壤养分,促使小麦植株健康生长。底肥优先选择有机肥,或将有机肥与无机肥充分融合,在用地的同时兼顾养地,主要以优质农家肥、厩肥作为有机肥料,用量按照中产地块施加有机肥3~4m3/亩以上,高产地块为4m3/亩以上,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纯氮、五氧化二磷以及氧化钾等,保证底肥充足。在小麦返青阶段应适当追加返青肥,可以在每年的2月中上旬~3月中上旬施肥,施加时间和用量要根据苗青确定,在麦田面积大且个体较旺的条件下,施加返青肥浅喷施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用于控制小麦苗旺长。返青肥主要使用尿素,若返青前每亩地总茎数<45万,可以施加5~8kg/亩的尿素,每亩地总茎数在45~60之间时,增加尿素用量10~15kg/亩。除此之外要重视小麦拔节期与孕穗期阶段的肥料施加,这是影响小麦成穗率、结实率的关键阶段,拔节肥用量会根据返青肥的使用情况确定,在未施加返青肥的情况下,小麦拔节期应施加7~10kg尿素、4~5kg钾肥,孕穗期同样以磷钾肥为主,同时少量搭配氮肥,结合植株的生长情况合理控制肥料用量[6]。


  5结语


  小麦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生产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小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由于小麦种植技术不断创新,小麦生产也在朝着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显著,新的小麦种植技术与施肥技术,为广大百姓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当下应积极推广小麦种植新技术与施肥技术,将新型种植方法、新型肥料落实到基层,带领广大百姓增产增收,全面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增毫.试论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J].棉花科学,2024,(04):59-61.


  [2]王小利.农业机械化背景下小麦的种植现状与新技术研究[J].河北农机,2024,(15):43-45.


  [3]金珊珊,岳伟,乜凤超,等.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田间管理的推广策略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4):235-237.


  [4]马开梅,唐朝富.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4,42(06):40-42.


  [5]李东红.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其田间管理的推广路径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2):151-153.


  [6]张少华.小麦种植机械化与新技术分析[J].农业机械,2023,(09):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