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途径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途径论文

4

2025-09-22 16:25:1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生活的改善。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生活的改善。本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认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坚实保障,它不仅关乎粮食生产,更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紧密相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带动了农村水利旅游、水产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因此,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多个维度探讨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前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因此,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及作用

       1.1现代农业的根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10.37亿亩,占耕地面积的54%,却贡献了75%以上的粮食产量。在甘肃高台县巷道镇,3.7万亩高效节水农田使玉米单产突破1500kg,较传统旱地增产300%;黄淮海平原机井配套工程将小麦灌溉保证率从65%提升至90%,2023年夏粮增产12%。这些数据揭示:水利设施直接决定耕地质量等级和粮食产能上限。


  1.2生态安全的刚性屏障


  南方红壤区实施生态护坡工程后,土壤侵蚀模数从5000t/平方公里·年降至2000t,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鄱阳湖周边通过退田还湖12万亩,越冬候鸟种群从5万只恢复至15万只,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水利工程正从单一灌溉功能向“水土气生”综合治理演进,成为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抓手。

eb45a1e91b78e5216ed34555ab24d400.png

  1.2水利工程的多维价值体现


  1.2.1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农田水利工程构建关乎抗旱减灾系统。长江中下游圩区泵站改造后,排涝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至10年一遇,2024年汛期受灾面积减少45%、河南省安阳市乡塘坝群建设使春耕用水效率提升30%,破解了“十年九旱”的困局;农田水利工程促进了产能提升机制的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山东麓葡萄园应用滴灌技术后,亩均用水量从800m3降至300m3,葡萄糖度提高3个百分点,酿酒品质跃升两个等级。山东省寿光市蔬菜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使黄瓜单产提高30%,产品溢价率达20%。


  1.2.2产业振兴的催化剂


  农田水利工程是三产融合的载体。浙江省安吉县“生态水库+竹林经济”模式,通过小流域治理形成62处景观水面,带动民宿产业集群发展,2023年乡村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湖北省漳河水库开发的环库骑行绿道,年吸引游客120万人次,衍生出柑橘采摘、渔家乐等15种新业态[1];农田水利工程是现代技术要素集聚平台;湖南省宁乡市20万亩高标准农田引入智能灌溉系统,北斗导航农机覆盖率达85%,催生出“无人农场”示范基地;贵州省锦屏县1800m水渠改造工程,使冷链物流中心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00t,推动“黔货出山”跨越式发展。


  1.2.3生态文明的实践样本


  农田水利工程有利于流域综合治理。太湖流域建设436公里生态拦截沟,氮磷流失量分别减少38%、42%,蓝藻暴发频率下降70%。江西省赣州市“崩岗治理3.0”工程,通过“上截下堵中绿化”模式,将侵蚀劣地转化为2800亩经济林地。农田水利工程提升了碳汇能力。甘肃省民勤县推广光伏提灌系统,年节约标煤1.2万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万t、珠江三角洲生态护岸工程种植红树林1.8万亩,年固碳量达4.6万t,形成蓝色碳汇新增长点。


  1.2.4治理能力的试验田


  农田水利工程加快了农业组织的创新实践。安徽淠史杭灌区560个农民用水协会,推行“一把锹放水”制度,灌溉纠纷发生率下降85%、四川省都江堰灌区建立“专业公司+用水户”管护模式,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8;农田水利工程加快了数字治理转型。江苏省昆山市搭建的灌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闸门调控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湖南试点“暗管排盐+墒情监测”系统,使盐碱地改良成本降低40%,玉米单产突破600公斤/亩。


  2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挑战

       2.1资金投入与资源配置矛盾


  (1)财政投入缺口显著。当前农田水利工程亩均投资强度仅280元,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的60%。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治理项目因资金短缺,年均超采量仍达64亿m3,地下水位恢复进度滞后预期。


  (2)社会资本引入困境。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社会资本参与率不足12%,投资回报周期长(普遍超过8年)制约市场化运作。湖南某智慧灌区PPP项目测算显示,灌溉水费需提高至0.8元/m3才能实现盈亏平衡,远超农民承受能力。


  2.2设施老化与技术应用滞后


  (1)基础设施系统性衰退。全国40%小型水库存在坝体渗漏、闸门锈蚀等病险问题,23%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超50%。南方红壤区调查显示,60%斗农毛渠淤积深度超设计标准的30%,输水效率下降至0.45,远低于0.65的行业标准。华北平原机井平均使用年限达23年,出水效率衰减40%,维修成本占比升至灌溉总支出的28%[2]。


  (2)技术适配性不足。东北黑土区推广的智能灌溉系统,因农民数字素养不足,设备闲置率达35%。西南山区光伏提灌项目因阴雨天气影响,年均有效运行天数仅180天,低于设计要求的240天。黄淮海平原微咸水灌溉技术推广中,60%农户因缺乏水质检测能力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2.3规划设计与现实需求错位


  (1)空间布局失衡。长江中下游圩区排涝标准提升至10年一遇,但支流堤防达标率仅58%,形成“主干强、支脉弱”的防御短板、西北干旱区大型调水工程覆盖范围外,仍有45%耕地依赖传统漫灌,亩均用水量超标62%。


  (2)功能协同缺失。浙江安吉“生态水库+旅游”模式中,63%水利设施因游客活动加剧水土流失,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冲突凸显、湖南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导致12%农户耕地减少,补偿机制不完善引发社会矛盾。

       2.4生态保护与生产需求冲突


  (1)水资源过度开发。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年均形成2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区。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比超90%,生态补水缺口达23亿m3,胡杨林退化面积扩大至150万亩。


  (2)面源污染治理困境。太湖流域436公里生态拦截沟建设后,仍有38%氮磷通过地下径流渗入水体,治理成本升至280元/亩·年、南方丘陵区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未随节水灌溉普及下降,反而因产量提升增加12%,面源污染负荷不降反升。


  2.5管护机制与基层能力短板


  产权制度模糊。全国65%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归属不清,安徽淠史杭灌区调查显示,34%农民用水协会因权责不明陷入管理僵局、浙江发放的1.2万本经营权证中,仅28%完成抵押融资,资产盘活率低于预期。


  2.6专业人才匮乏


  基层水利站所技术人员密度仅为0.8人/万亩,云南某县36座水库仅配备2名持证管护员;智能灌溉系统运维需求与现有人员技能错位,江苏昆山灌区数字化平台因人才短缺,30%功能模块长期闲置。


  2.7气候变化加剧工程脆弱性


  农田水利工程往往面临着极端天气的冲击。2023年长江流域干旱导致25%塘坝干涸,应急送水成本升至0.5元/m3·km、华北平原近三年强降雨频率增加40%,23%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农田水利工程往往工程韧性不足。西南岩溶区建设的200万处“五小水利”设施中,38%因地质变动出现结构性损坏、东北黑土区输水管道冻胀损坏率年均增长12%,维修频率达2.3次/年·km。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策略

       3.1重视前期规划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启动前全面而细致的前期规划设计,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需对农田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土壤结构、水资源分布以及作物种植情况,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引水渠、灌溉系统、节水措施等具体设施的科学布局和配置,以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着重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这要求我们在保证耕地灌溉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水土的污染与破坏,保持耕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此,我们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长远规划,避免短视行为,确保项目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效益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项目拥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财政拨款是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我们也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与优化[3]。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应优先发展那些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工程,特别是灌溉系统、水库和排水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的覆盖面,提升整体效益,确保农作物的稳产增产。


  同时,还应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提升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运行效益。例如,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水利设施的管理与运营效率,实时监控水资源的使用情况,优化灌溉和排水流程,从而提升农业用水的利用率,降低资源浪费。


  3.3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工程质量


  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是提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工作人员,要明确分工,工人、监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推进水利工期按时进行,确保工程质量得到严格把关。


  在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及工作流程。水利工程是惠民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工程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遵循规律,监理人员要全程跟踪,排除安全隐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要及时制定有效方案,及时给予解决,确保工程质量经得住时间考验。

7ba204861cab172ce6e2aed70fc5a6c0.png

  加强安全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水利工程施工既要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又要保障工程质量的安全。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工程进度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工作进展太快,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进展太慢,则会影响工期[4]。


  3.4强化后期养护与加固,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针对设施老化、管护缺位等问题,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在浙江余姚试点中,通过安装智能传感设备,对渠道渗漏、闸门启闭等实时监测,使工程完好率提升至95%;建议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明确管护主体,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与农民用水协会协同管理模式;对病险工程实施分类整治,运用地质雷达探测、碳纤维加固等新技术,延长工程使用寿命。江苏盐城创新“保险+管护”机制,通过工程保险覆盖自然灾害损失,有效降低维护成本。


  3.5推广新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设施迭代升级,构建智慧水利网络。在华北平原推广的太阳能智能灌溉系统,整合墒情监测与精准配水功能,较传统漫灌节水40%;建议制定新型设施技术标准,重点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运用BIM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工程可视化运维。在黄土高原试点装配式混凝土U型渠,较现浇结构施工效率提升3倍;建立水利设施更新改造专项基金,对采用绿色建材、节能设备的项目给予补贴。四川眉山建设的生态型塘堰,通过植物净化实现灌溉水循环利用,亩均增收200元[5]。


  3.6完善人才培育机制,激活基层技术力量


  针对基层水利站所技术人员断层问题,应构建“院校培养+继续教育+实践锻炼”的培养体系。安徽阜阳实施的“水利工匠”培育计划,通过“师带徒”机制三年培养技术骨干120名。建议在职业院校增设智慧水利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专家服务团巡回指导制度,开发农田水利管理App,实现远程技术支援。对扎根基层的水利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河南周口设立的“水利技术超市”,整合科研院所资源,年均解决技术难题300余个。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认知、加大投入、引进技术、加强管理、强化维护以及激发农民参与热情等措施的实施,未来有信心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雪妮.乡村振兴战略下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措施分析[J].新丝路,2019,(02):27.


  [2]赖晓培.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1(12)[2021-12-01].


  [3]王兴瑞.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3,(05):4.


  [4]刘玉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探析[J].区域治理,2024,(03):198-200.


  [5]祁生龙.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