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及措施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现状分析及措施论文

6

2025-09-10 17:12:01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该文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展开研究。阐述了改革背景及意义,强调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供求矛盾等问题。

  摘要:该文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展开研究。阐述了改革背景及意义,强调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供求矛盾等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经验。提出改革策略,构建“一体两翼四主线”框架,从提升教学实践效率、精准定位培养目标、强化产教融合等方面着手,旨在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供给侧改革


  0引言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匹配的情况,比如人才培养方向偏离乡村实际需求、专业课程设置与农村产业脱节等,这严重制约乡村振兴的步伐。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本文将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面向社会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人才,往往就是支撑乡村振兴和发展非常重要的人才源头。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正是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主力军,在新发展格局中扛起“人才向农而行”的职责和使命,是服务乡村振兴扎根基层的“新农人”。积极开展进行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农业职教人的光荣使命。

ebb7f52e48219efcdcd121e6fca47e92.png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目前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农业职业教育肩负服务乡村振兴重任,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需积极对接乡村,引进新生产力,推进创新转型,助力农业现代化,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贡献力量。当前农业职业教育的深化发展正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与外部资源约束的深层次矛盾,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未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与相关政策不匹配。以往教学忽视乡村需求及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需改变教学模式。新历史背景下,职业教育供求矛盾凸显。需思考改善供给端,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需求。


  扎根中国农村办教育,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创新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新需求。为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必须扭转当前职业教育在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背离农业的倾向,推动职业教育紧密贴合农业领域需求;要基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的需求,实现从同质培育向精准培养的大转变,量身定制适农化、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建设进程里,应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特色化的转变,从注重数量扩张向强调质量提升的跨越,加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从而充分满足农村地区对于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要。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之下,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真正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高效供给,真正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适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是目前农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因此调整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是深化农业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重点任务。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能够为产业质量提升提供强大助力。在产教融合进程里占据主体地位,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中发挥关键的主导作用。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对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让职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得以提升;着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与科技推广、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精准对接促进农村产业的高质量跃升。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职业教育的总体构架受到市场机制的引导,对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职业院校其自主性较强,他们会按照自身收益情况的需求与市场需求,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调整以期达到平衡。约翰·奥布雷·道格拉斯指出,美国的职业教育负担很多的进步功能,包括普及社会公平、吸引人才、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其多元化和追求“明智增长”的理念被很多国家学习和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理念一直倡导“民主和平等”,其职业教育体系以私立学校为主,构建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结构框架,其中诸多做法与经验均值得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深入借鉴,以探索与区域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路径[1]。


  从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他们的很多职业教育的结论是在本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教育背景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其职业教育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研究框架,培养出更多的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农业职业院校为我国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助力。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职业教育供给侧的讨论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研究学者利用了经济学原理做研究,研究怎样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供给。其中一些学者还利用经济学的需求函数开展调查,深入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中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变化关系。范先佐教授就曾明确地指出了以协调教育的供求矛盾来解决教育发展的有效供给,推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2]。那么依照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职业教育供给侧的影响因素,明确职业教育供求矛盾,才能明确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参考其他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剖析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讨论最优的解决策略。在以上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策略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并构建起职业教育发展的框架。张会杰指出,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职业教育不仅会出现产能过剩,还可能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3]。王建升是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的学者,他认为,为了扩大职业教育的供给,必须考虑利益主体的需求,力求使不同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并充分协调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关系[4];同时要搭建好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各种平台,让不同的利益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配各项资源让其发挥最大作用。刘剑虹和熊和平则从多元化内涵式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认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必须赋予职业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5]。这能有效促进区域职业学校之间及其内部资源的合理调配与调整,从而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政府的工作压力,也更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调控成本,有利于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和多元化供给。


  3改革措施


  从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现实情况出发,问题主要在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2方面,包括其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效率等方面要调整人才培养有效路径、计划和策略,才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策略创新提供更有力的帮助[6]。


  3.1构建“一体两翼四主线”的供给侧改革框架


  “一体”即以培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农人”为核心;“两翼”则分别聚焦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两大领域: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卓越的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则注重培育具备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培训工作;“四主线”则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职业培训、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展开。


  3.2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职业培训、技术指导的工作效率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补充,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打造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将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在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农兴农责任感和使命感。


  (2)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相结合,建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的大格局,让知识走出教室,走向养殖场、兽医医院,形成实践育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优势。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劳动者。


  (3)坚持“需求导向、分层实施、产业主线、全程培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匹配、提升能力与服务社会相衔接。积极推行多样化的农业职业技能提升与实践培训项目,促进产业与就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增效增收的双赢局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4)开展技术指导真正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一是组织好“三农”政策的宣讲。开展政策咨询服务活动,推动惠农助农的政策入脑入心、服务措施落实到位。二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项目拓展技术服务内容,着力解决农民提出的突出问题、重点问题。


  3.3精准定位新时代新农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重构“智慧+”课程体系,并加以优化完善,保证从产业、学术研究、创新实践到成果推广的全链条人才培养路径得以切实有效地施行。全方位提升科技新农人的适应能力,着力培养既深谙我国“三农”特色又具备国际视野的“智慧新农匠”。


  (1)“智慧+教育”是国家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态、新方法在教育领域的最好应用,可以+德育、+课程、+技术等,每一种“+”都能充分体现新时代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的创新。


  (2)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信息化在改革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构建“智慧+”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积极搭建平台,加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培训,是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校园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智慧校园的构建,将更为有力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一盘棋”布局,会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与实绩,促进学校各部门工作互联互通、高效连接[7]。

a37c4e257dab7c7d8e1c821467d26a75.png

  3.4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省校合作、多向融通


  以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以构建共同体为载体,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入手,在校际和校企之间开展更全面、更深入的协作,实现互助共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坚持人才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契合度。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探索“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新机制。


  (2)打造农科教一体化资源共享的新格局。产学研协同发展起到示范引领效能。统筹整合多方面、各领域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构建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协同育人大格局;强调项目带动、问题导向,精准识别并消除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盲区和弱点,实施针对性教学。


  (3)坚持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省校合作,深入生产一线,瞄准产业需求,在多个企业开展技术推广。积极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咨询工作,为三农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遵循“行业引领,优势互补,创新融合、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多向融通,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助推产教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提升政治站位,全面把握当前乡村振兴的新事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全面落实“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总要求,构建乡村人才振兴主平台。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构建多方协同格局。坚持多元主体、分工协作,联动政府、学校、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全力攻克制约难题,全方位培养人才,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人才培养要遵循乡村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接地方新需求,针对不同地区和人才类型精准施策,激发人才活力,为乡村振兴输送优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推广方面的职能,紧密围绕乡村“五个振兴”的战略目标,聚焦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新要求,把最新的、最好的、最适合的技术拿出来教。地方要强化学员选拔,把年轻的、有能力的、有想法的学员组织起来,带到基地,送到学校。双方要加强企业科技创新骨干、现代青年三农人、返乡创业人员等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将乡村人才振兴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4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虽已提出一系列策略,但在实际推进中仍需各方协同发力。政府、学校、企业等应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相信通过不断努力,职业教育定能为乡村振兴培育出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乡村在产业、人才、文化等多方面实现全面振兴,助力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让乡村成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广阔天地,最终实现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春娥.人才供给侧改革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路径新探[J].经济师,2022(12):160-161.


  [2]范成博.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供给侧改革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1):125-127.


  [3]郑玉清.供给侧视角下广州市职业教育结构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0(1):35-40.


  [4]张华,周兴中,武婕.应用新媒体改进高职教育供给侧适应力[J].中国报业,2019(22):76-78.


  [5]刘玉萍.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困境与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4-166.


  [6]吕清华.武汉市农业供给侧改革职业人才培养效果及需求调研[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7):14-15.


  [7]王春燕,苏永昌.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9(3):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