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机构改革给基层农机站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发展对策论文

2025-04-16 15:57: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介绍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背景,分析了改革的机遇、挑战(困难),提出了发展对策,包括加大财力投入、全面保障农机化人力资源、恢复和健全农机化物力保障、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机化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探索农机化管理服务的模式、制定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国家激励政策等。
摘要:中央中央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后,各地迅速行动,掀起新一轮机构改革,这给基层农机站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介绍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背景,分析了改革的机遇、挑战(困难),提出了发展对策,包括加大财力投入、全面保障农机化人力资源、恢复和健全农机化物力保障、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机化工作机制建设、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探索农机化管理服务的模式、制定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国家激励政策等。
关键词:背景;机遇;挑战;影响;对策
1改革的背景
1.1改革的政策背景
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农业部的职责、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科技部的农业科技职责等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中央制定并发布了改革的方案,基层就闻令而动,这为基层改革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政策指引。
1.2改革的经济背景
我国经济处于“疫情”后的恢复增长期,加上全球经济的“疲软”和“竞争”异常激烈,国内发展和民生进步的需要,使得“经济活力”需要提振,需要“强劲”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革就是“破旧立新”,是一种社会发展动力的“推动”和“释放”。
1.3改革的科技背景
当今社会发展异常快速,靠的就是“高科技”的竞争和应用。因为科技的发展直接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工具的进步就是生产力进步和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生产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从而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智能技术的应用和集成使得各国之间、各业之间、各人之间的工作和联系更加便捷和紧密,需要人们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应用新科技,才能适应新时代,适应新生活。
2改革的机遇
改革是时代的潮流,是发展的动力,是进步的必然,也是发展的机遇。
2.1改革是中国农业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机遇
我国市场广阔,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同时全球经济发展不均衡,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2改革是农机化发展的机遇
我国农机化一直是在改革中进步和发展的,既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农机的设计、制造、应用水平从未间断;农机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经验也与国外保持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一大批国外先进的农机生产技术和服务模式被引进,改造和提升国内农机产业,对促进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3改革是基层农机站发展的机遇
通过改革,基层农机站可以积极探索新的面貌、新的身份、新的作为、新的体制机制、新的服务去适应当下我国农民的需求,特别是对农机化的需求。
改革的深入给基层农机站带来学习新技术、提高新技能、探索新服务、创新新模式、适应新需求的良好机遇。
3改革面临的挑战(困难)
3.1改革面临的财力困难
任何事情的落实都需要一定的财力予以支撑,基层改革更是如此,各地财力不一,所能落实到的改革步调和推动到的程度也就不一致,使得改革的效果不均、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基层大多财力困难,所能发挥的改革空间就有限。基层农机站经过持续多年的改革,或有或无,或名存实亡,或并合,能够全面落实基层农机化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已经不多了。这就给基层农机站的改革带来困惑,既要落实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又要在“撤、并、合、转”中配合改革的推动,适应改革的需要;既要服务农民,又要服从改革的统一安排,适应新“常态”。
3.2改革面临的人力困难
基层专业化农机人员一直不足,加之原有农机服务人员“老化”,新添农机人员数量有限,加上每次改革时农机一直处于弱势,人员裁减、机构撤并首当其冲,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年轻人对服务农机兴趣不足。种种原因使得新入职农机人员增加缓慢,高等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也同样面临困惑,支撑农机化发展的动力不足,这是基层面临的普遍现象。要知道这是一个大问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整个人力投入不足,事业发展前景堪忧2。甚至仅有的农机人员还要被调动、抽动,投入到乡镇别的工作中去,这对于急需加强的农机化工作爱莫能助。
3.3改革面临的“物”力困难
原有农机站“机构撤并”“服务场地划转”,经过多轮改革,基层农机试验场所、科研场所几乎没有“身影”,实验、示范专有基地也没有保留,很难建立专有的试验、示范基地,这涉及到土地、规划、财政等诸多部门。事实上,真正的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机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就如同研究高性能汽车一样,需要高性能的“汽车碰撞试验基地”,既是基础工程,也是基础工作,忽略不得,省略不得。农机具的改造、提高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高适应性的农机具才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这就是许多新购农机具看起来外表“光鲜”,而农民感觉“不好用”的直接原因。
3.4农机信息化建设不健全
信息不够“畅通”,或者说与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需求不相适应。生产与需求信息不畅通、研发与需求信息不畅通、服务与需求信息不畅通使得科研院所的机具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生产制造部门与科研院所脱节、发明创造与农民需求脱节、改革创新与农民需求脱节大大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因为信息的协同是基础工程和基础工作,需要政府出面、出力处理。当下,农村、农民急需多规格多品种简单便捷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可结实、耐用、效率高、效果好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基本没有,有的专业加工机械甚至没有研发出来,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许多农机研究所终日无所作为,没有目标,这是典型的需求信息不对称,造成被动作为,甚至无作为。
4发展对策
4.1加大财力投入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机化的财力投入,支持农机化的工作。二是要守法办事,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从人、财、物等多方面落实农机化事业的经费保障,不急功近利。三是保障基层农机站和农机工作者的权益以及农机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农业机械化各项服务工作得以落实。基层农机站(或农业服务中心)是服务农民的前沿阵地,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就会大大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4.2全面保障农机化人力资源
人力是第一生产力,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农机化人才培训、使用以及地方政府的农机化人员编制保障都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在新的情况下,可以“不拘一格”招录、使用农机人才,包括农机化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志农机化服务的年轻人(学历可适度降低)、甘愿带领农村发展的年轻农民(学历可适度降低)、拥有丰富农机化发展经验的农民(学历、年龄都可适当放宽)。只有保障和配齐基层农机化需要的人力,农机化发展才有基础和希望。
4.3恢复和健全农机化物力保障
要恢复和建设农机化发展必须的科研、实验、示范基地。考虑到国家耕地珍贵,可以以县级为单位,或者区域协作建设示范、实验基地,既可以达到工作目标,有效落实工作任务,又可以节约资源,但是不可以不建设。只有健全试验、示范设施和设备,装备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才能科学完成农机具的试验示范项目,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升级、改造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新型农机具走向市场提供适应性实验保障,为农机具的发明创造和科学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其他需要开展农机化服务工作的装备,也必须在基层农机站配备齐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农机工作者的工作信心。
4.4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乘“信息发展的快车”,为各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农机化也是如此。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可有效对接各方需求,农民、农村、农业的需要与科研院所、生产制造部门、发明创造者有效便捷的对接需求与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农机化的发展。获取国内外农机化发展信息(包括科研动态、市场动态等)、调动协作资源、整合农机化力量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建议国家农机化协调推进机制,牵头尽快建设国家农机化网,将农机科研、生产、管理、发明创造、应用服务等信息进行统合、规范、引导、完善,加速农机化的发展,满足农业发展、农民生产的需要。
4.5加强农机化工作机制建设
改革应保障农机化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在本轮改革中,不管基层农机站撤销、合并或整合,农机化工作都应该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要知道农机化是世界各国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的根本出路”,特别是我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就更应该发展农机化,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自足”。无论基层怎么变化,各级政府领导都应该关心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机工作开展和农机政策落实,即使农机站撤销了,农机化机制和工作也必须得以保障和落实。新机构必须有效开展和落实农机化工作,保留基层农机人员的编制和身份。
4.6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技术培训,掌握农机化新技术。二要做好农机化技术服务工作,鼓励农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公益”免费服务,将所学的农机化专业技能服务于农民的生产实践,直接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三要提高农机人员待遇,保障农机人员开展农机化服务工作的必要经费和装备,提供田间服务补贴,将农民需要的服务送到农民手里,将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4.7鼓励探索农机化管理、服务的模式、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农机管理与服务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层农机站(或合并后的新机构)是农机管理与服务的前沿阵地,可以不拘一格大胆创新。比如,拿新的“放、管、服”来说,对于广泛分布于农村的、数量巨大的轻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或微耕机),安全隐患大一直是农机管理的薄弱环节,可以下放到村级组织,以缓解基层农机站撤并人手不足的问题。县级农机管理机构只进行业务指导,乡镇负责监督检查,将农机监理网络的相关权限同时下放到村级组织,以方便农民就近办理农机登记、检审,使农机相关管理法规得到贯彻和落实,并使农机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得到完善,为农民能够通过检审、登记的农机具购买保险提供合法依据,实现“多赢多益”的效果。只要肯动脑筋,总会找到适合各地实际的农机化管理和服务模式。
4.8制定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国家激励政策
发展一项事业既要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需要良好体制和机制保障,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去激励、引导和开发人们的意志、聪明才智、潜能。比如,可以设立国家农机化奖,补足国家农机化奖的空白,分别为农机化服务奖、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奖、农机化发明创造奖,将农机化服务奖又分为10年、20年、30年、40年等层级,分别对应在薪酬每月增加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体现中,这可大大激发年轻人投入到农机行业。农机化推广奖按经济效益或推广面积计算,每增加100万元的经济效益,或推广1万亩(1亩约等于0.067 hm²)的农机化新技术,体现在服务人员薪酬每月增加200元收入中。农机化发明创造奖同样可以论处,每发明创造1个农机化专利,就每月增加200元的薪酬,而且不拘一格,不论人员身份,工人、农民、学生、老师、战士都可获得国家农机化奖励。这样一个理想的激励机制,一定会彰显国家发展农机化的意志,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基层农机站可建议地方政府制定地方发展农机化的激励政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参考文献:
[1]郑天喆,王平.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当代诠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2]郑志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构造再审视[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4,41(03):29-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