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技术研究论文

2025-04-10 14:56:3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随着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我国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参与者转变为倡导者,低碳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为我国低碳发展确立了新目标。红树林的人工林植树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我国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参与者转变为倡导者,低碳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为我国低碳发展确立了新目标。红树林的人工林植树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红树林的人工恢复造林工程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制约,恢复全国范围内的红树林种植面积刻不容缓。为此,概述了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及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技术,提出了加强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建议。
关键词:红树林;造林技术;人工恢复
2020年9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0年12月,习近平同志表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的目标。而红树可以抵消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根据多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接近60年的发展历史中,我国的红树林种植面积经过过度开发和非法砍伐等因素影响,其规模目前已经锐减至原先的1/2不到。由此可见,恢复全国范围内的红树林种植面积刻不容缓。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密切研究着红树林的生物学特性,并且总结出了其生长状况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摸索出了其生长的具体要求,展开了多项试验以探明大面积栽种的可能性W。目前,这一产业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对完整的生产体系,红树林生活的环境相较于多年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技术
1.1树木的选择以及培育
在对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工程的过程中,要对种植地点进行仔细勘察,熟知地理环境特征以及种植条件,在种植树种的选择中尽可能选取当地树种。红树林的主要生长环境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选择树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尽可能选择能够适应热带环境的树种,秋茄、拉关木、红海榄等品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容易存货。在对树种进行大规模培育的过程中,要挑选状态良好的母树,选用种子的时候要采摘颗粒饱满、外观良好无外伤的种子,同时植树造林工程的推进主要依靠技术支持,可以归结为多种不同的种植方法2。
1.2树木种植技术
在不同地理环境以及外界条件情况下,种植红树林时适宜的种植方法各有不同。单株种植这类方法适用于不同品种的混植,具体操作方法为:不同植株间的距离保持在20 cm,并且每行也保持一定间距,在每1m²的范围内种植一棵树木,并为每6~7株分配为一个小组,组的面积根据实际的实验细节来调整,并实行分区管理。其中,主区的面积和范围最大,单株区和丛状区的设置主要是副区的分配形式,并且能够按照实际的种植顺序来进行测定,并种植不同品种的树种。随机种植的要点在于将植物的胚轴掺入土中1/2左右为宜,并且要将苗木托袋种植,以确保苗木的存活率。在这种情况下,株苗不能露出泥土,并且都被固定在相应的竹竿上,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保证长势,并且不会被雨水冲走。在种植播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收集母树果实来进行种子的筛选,并将果实浇撒在指定种植区域内,并且将土地轻轻压实,基于此,种子应该在5cm深的泥土中,部分树种很适合这种种植方法。移植植株的时候,应该小心移植过程中对树株根系的保护,以免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害过大,影响了苗木的最终存活率3。
2加强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建议
2.1合理制定修复方案
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红树林种植规模以及生长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应该按照完整系统管理思路,从修复生态系统的角度,以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为主要目的,来对滩涂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分区改造,并且在工作过程中综合考虑实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细节,明确红树林中的生态功能区域的收益目标,在详细的分区划分中对每个区域进行特定管理,注重细节。同时,应该优先保护,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种植为辅”的原则。
2.2完善保护监管机制
有关部门建立了专项的监管机构后,以机构改革为机会,解决红树林保护管理体系的整体机制问题。应该确定各个部门的管理和监督责任权限,并且分配好不同登记部门的自身责任,完善不同部门的责任体系,方便后续进行追责。生态环境的保护部门应该定期开展巡查工作,主要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红树林造林技术来进行具体的监管优化。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地区范围来制定监管方案,根据不同种类的地区来优化监管范围的划分。
2.3完善修复标准
修复的成果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核验,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这项标准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应该建立地面数据的复核验收标准,确定红树林造林数据的收集和核实,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区域内的造林状况是否良好。由于红树林人工造林的分类各有不同,其修复区域的标准和投入成本也存在差异,所以验收工作应该尽可能全面化、细节化,以红树林的存货和保存情况为主,从指标就能看出工程质量如何。
3结束语
红树林构成了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系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增益效果,但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对其造成了难以忽视的不利影响,那么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受到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实行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计划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红树林种植过程中,要求从业者随时关注树苗的成长状况,并且能够根据突发情况提出合理方案,最终使人们受益于人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明.红树林的人工修复施工技术初探——基于汕尾市品清湖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02):32-34.
[2]陈清华,程琪,赵蒙蒙,等.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现状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出版者不详],2019:821-825.
[3]潘玉斌.红树林人工恢复造林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8(21):7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