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探究论文

2025-03-06 14:09:1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现今野生动物保护最为常见的途径之一,不仅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还能为野生动物繁殖提供良好条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但现今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该文首先说明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并以A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相关策略,以期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摘要:自然保护区是现今野生动物保护最为常见的途径之一,不仅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还能为野生动物繁殖提供良好条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但现今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该文首先说明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并以A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相关策略,以期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物保护;作用探究
0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依法划分出的,进行特殊保护管理的区域,能实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为动物创造“人造家园”,有利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具备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自然保护区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作用
1.1保护生态环境,保留野生动物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是结合珍稀、濒危物种的自然分布状况和区域地理特征,科学划定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域,能最大限度维持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保留了区域内生态结构,野生动物不必花费更多的时间来适应环境,生存条件更加稳定。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率高、林分丰富,空气质量、气温、水文环境明显优于外界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长、觅食、交配提供了优良条件,更有利于野生动物的自然繁衍生息。
1.2保护生物文明,保留动物的基本活动空间
人类的活动与野生动物生息关系密切[1]。同时,部分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存在矛盾。自然保护区是依法划定管理的封闭区域,人类无法在自然保护区内活动,人类活动和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一道有效的分界线,避免人类对野生动物活动的过度干预,为野生动物繁衍成长提供了活动空间。同时,动物巢穴、食物投喂、动物疾病检测、动物活动轨迹侦查等全新机制进入自然保护区管理之中,能更加科学地监测保护野生动物行为,促进野生动物繁衍。
2 A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现状
A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3个行政县,处于2条河流的三角交会地带,占地面积约10 000 hm2,海拔在20 000~35 000 m,年平均气温约5℃,年平均降水量约550 mm,年平均蒸发量约1 200 mm。A自然保护区地势条件复杂,包括山地、河谷、河流,广泛分布着绵密的原始森林,植物组成复杂,存在超过750种高等植物。植被垂直分层明显,海拔2 000~2 300 m为低山灌丛带,2 300~2 500 m为落叶阔叶林带,2 500~2 800 m为针阔混2 800~3 000 m为常绿针叶林带,3 000 m以上为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带,为野生动物栖息、取食提供良好资源。
2.1动物多样性
A自然保护区共拥有28目近300种野生动物。其中兽类约60种,占本省兽类总数的35%,全国兽类总数的10%。兽类组成以食肉目最多,啮齿目次之,同时少量存在偶蹄目。鸟类约200种,占本省鸟类总数的45%,全国兽类总数的15%。鸟类组成以留鸟最多,夏候鸟、冬候鸟次之,同时存在少量旅鸟。鸟类种类方面,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型、古北型最多,二者共占保护区鸟类总量的约半数。东洋界种和广布种的比例相当,均占总数的约15%。同时,A自然保护区还拥有11种鱼类、5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分别占本省总数的11%、21%、7%。
2.2国家规定保护种类状况
A自然保护区共拥有4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级重点保护物种7种,Ⅱ级重点保护物种33种。同时,拥有近百种有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占全体总数的13%。鸟类方面,A自然保护区拥有28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其中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Ⅱ级重点保护物种23种,占全体总数的26%。
3 A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3.1火灾隐患的潜在威胁
自2012年起,A自然保护区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了火灾远程监控管理体系,大幅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防火能力,已经连续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火灾隐患。如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活的群众,每年均会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部分群众防火意识较低,防火能力不足,容易造成火灾隐患[2]。
3.2农牧业生产不科学
A自然保护区周边存在多个村镇级聚集地,农民的农牧业生产会直接影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农业生产方面,部分农民不具备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知识,未能遵循使用说明使用农药,导致农药乱用、滥用,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性农药,导致部分野生动物因食用含有剧毒农药的种子、植物死亡,因二次毒害而致死其他禽类,兽类的事件时有发生,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平衡,影响野生动物的自然繁衍生息。畜牧业方面,A自然保护区周边部分农民仍沿用传统粗放的放养方式,导致家畜与食草性野生动物争夺草场,部分食草性野生动物因食物不足出现种群数量减少、频繁迁徙的状况,不利于维护保护区的食物链平衡。此外,部分农民违法进入保护区,采集林副产品,破坏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和土壤结构,影响草食性动物的摄食,部分草食动物出现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缓慢,或种群数量减少的情况[3]。
3.3违法乱捕滥猎
A自然保护区存在大量的具有较高经济利用价值的野生动物资源,部分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违法进行盗猎。虽然近年我国打击乱捕滥猎行为力度不断增大,A自然保护区的违法盗猎行为不断减少,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仍存在潜在的威胁。
3.4旅游不文明行为
A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均每年接待游客量近5万余人次,不文明旅游行为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部分游客未能遵守相关参观规定,随意践踏草甸、植被,不仅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植物发育缓慢,草食性野生动物难以获取充足食物,种群数量降低,还容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4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的建议
4.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
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生活者,更是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针对不科学农牧业生产、违规用火等带来的隐患,自然保护区需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升群众意识,激发群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4]。
需要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创新,传统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的方式渗透力不足,宣传效果有限,自然保护区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此外,还需注重与群众的直接交流沟通。A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可以定期深入周边聚集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宣传教育,或定期组织专业农技人员、相关专家学者等,到周边等开展科学农牧生产咨询服务和宣讲活动,也可聘请基层村民担任野生动物保护协助员,构建野生动物保护的基层责任网络,使周边群众积极贡献自身力量,形成野生动物保护合力[5]。
4.2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是自然保护区工作开展的基础。为切实遏制乱捕滥猎、不科学采摘等违法行为,自然保护区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将法律法规落在实处。A自然保护区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2018年颁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积极通过多样宣传推广渠道,确保管理办法条例深入人心,从根源避免破坏保护区生态平衡情况发生同时,A自然保护区注重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活动,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知识,丰富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
4.3积极引入野生动物动态监测技术
对野生动物的监测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近年我国信息技术建设飞速发展,多样信息技术进入各行各业,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单一、效率低下的不足,实现了工作实效性的切实提升[6]。自然保护区也应积极引入最新信息技术,实现动态监测,提升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效率和效果。针对红外摄像装置难以覆盖的高山、河谷地区,A自然保护区使用无人机定期收集巡查,避免了传统人工监测模式对野生动物自然生息造成的干扰,并且能及时发现异常信息,有效降低保护区内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部分自然保护区为珍稀野生动物个体佩戴了能发送短报文的定位标识器,不仅能记录野生动物行动轨迹,而且可以实时收集野生动物的体温、脉搏等生理信息,如果动物存在异常行为,可以自动向后台发出警示。自然保护区可以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通过采集野生动物的粪便、毛发、尿液等样本,把握不同野生动物的种群构成、遗传结构等,有利于后续的种群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红外监测、无人机收集的多年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模拟,更好地预估物种未来的种群生存动态,构建融野生动物个体识别、种群监测、风险预测评估为一体的动态化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实现切实、有效的长期监测。
4.4创新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工作
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技术。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不仅需要注重栖息地保护,更应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工作,以更好的优化保护区生态空间布局。自然保护区可以综合GIS空间分析、遥感影像解译、生态位模型分析、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分析等多种技术措施,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并结合野生动物种群风险预测评估,模拟不同种群适宜分布地区的未来变化趋势,绘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栖息空间分布变化图。之后自然保护区需基于栖息地景观格局设计、园区物种核心保育区构建、生态廊道规划等保护理念,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分极,将野生动物分布密集的小范围区域作为保护点位建设核心,并通过生态廊道将其与各野生动物分布较少、重要性一般的小面积区域进行连接,实现更加科学的空间布局,助力生物多样性的自我修复和提升。
4.5科学引导生态旅游
旅游是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最为直观有效的途径之一[7]。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深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的生态旅游逐渐普及。自然保护区可以引入生态旅游概念,挖掘提炼具有教育价值的旅游项目,引导生态旅游。实践中,自然保护区应当以尊重自然环境和周边群众生活为核心,立足于自身特色和游客参观需要,结合野生动物分布特征,科学规划项目规模,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扩大旅游收益的同时,确保野生动物资源不被旅游干扰。
5总结
自然保护区是现今野生动物保护最为常见的途径之一,不仅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还能为野生动物繁殖提供良好条件,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但自然保护区仍受到自然、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阻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值得相关人员重视。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应主动行动,从积极开展宣传教育、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积极引入野生动物动态监测技术、创新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工作、科学引导生态旅游等多角度入手,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化发挥自然保护区的作用,维护本地生态平衡。
[1]陈玥,潘业田.基于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以四川铁布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为例[J].森林防火,2024,42(2):132-134,140.
[2]陈典,李云,曹光宏,等.基于红外相机监测下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24,53(3):62-67.
[3]徐培培,向杰,刘菊敏,等.基于红外相机对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种群现状及生境选择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24,51(2):49-56.
[4]谷洁,路秋玲,范琳,等.国家公园设立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处置与类型划定: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陕西林业科技,2024,52(2):45-54.
[5]谭又源,魏永,陈红,等.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龙片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调查[J].四川动物,2024,43(1):91-101.
[6]李红敏,李欣茹,谢美钰,等.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对社区居民态度改变的作用及机制: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学报,2023,43(24):10 376-10 386.
[7]韩英.浅谈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山西林业,2023(5):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