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论文

12

2025-02-07 16:41:4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小麦这类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而言,会导致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致力于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模式,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考查温度、降雨量以及极端气象事件对病虫害的作用,本研究提出了包括改进小麦品种、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加强生物防控、健全病虫害预测预警体系及推广生态农业在内的多项对策。实施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确保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进而维护全球粮食供应安全。综上所述,综合运用多项策略

  摘要: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小麦这类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而言,会导致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变化,进而威胁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致力于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模式,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考查温度、降雨量以及极端气象事件对病虫害的作用,本研究提出了包括改进小麦品种、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加强生物防控、健全病虫害预测预警体系及推广生态农业在内的多项对策。实施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确保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进而维护全球粮食供应安全。综上所述,综合运用多项策略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影响的关键途径。

  关键词:气候变化;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正在影响全球农业生态系统。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全球粮食安全。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小麦病虫害的发生频率、种类和严重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不仅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还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和经济风险。具体而言,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候变化改变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包括发生时间、发生区域和发生强度;二是气候变化影响了小麦本身的抗病虫能力。了解这些变化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是保障小麦生产的重要途径。

  1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

  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面临多种病害威胁,其中,条锈病、叶锈病、根腐病和白粉病最为常见。条锈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且破坏力巨大的真菌病害,尤在温暖潮湿的气候中肆虐;叶锈病同样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小麦叶片,严重时导致大面积减产;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引发,通常导致小麦根系腐烂,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白粉病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和穗部,削弱光合作用,降低产量和品质。

  小麦生产过程中,蚜虫、黏虫、麦蛾和麦蚜是常见的害虫。蚜虫通过刺吸小麦汁液传播多种病毒病,严重影响小麦生长;黏虫为暴食性害虫,能迅速爆发并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麦蛾主要危害小麦穗部,影响籽粒发育和成熟;麦蚜因其高繁殖率和快速传播能力,使得防控难度增加。

  2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

  2.1气温升高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

  气温升高是气候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气温上升,导致病虫害的生长繁殖周期缩短,增加了其世代数。如小麦白粉病,这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速度加快,导致病害更频繁、严重。此外,气温上升还影响了病虫害的分布范围,一些原本只在温暖地区发生的病虫害逐渐向北扩展,对新地区的小麦生产构成威胁。

image.png

  2.2降水模式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

  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变化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过多或频繁的降水有助于病害传播。例如,小麦锈病在高湿度条件下更易爆发。而降水减少或干旱可能抑制某些病害,但也会削弱植株的抗病能力,增加其他病虫害的风险。例如,干旱条件下小麦的抗旱性减弱,容易受到蚜虫等害虫侵害。

  2.3极端天气事件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如高温热浪、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日益频繁,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复杂影响。其中,高温热浪可能在短期内减少某些病害的发生,但从长期来看,高温环境有利于某些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暴雨洪涝不仅直接损害小麦植株,还为病原菌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干旱可能导致小麦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害虫侵害。

  3应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影响的措施

  3.1改良小麦品种

  小麦病虫害问题由气候变化引起,培育抗病虫害新品种是有效应对措施之一。基于现代育种技术,可以选育出高产优质、抗多种病虫害的小麦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能够快速且精准地筛选抗病基因,提高育种效率;还可以依托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品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作用显著,通过识别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标记,缩短了传统育种周期并提高选择准确性。例如筛选出携带抗病基因的小麦种子,从而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这提高了小麦产量和质量,并减少病害流行风险。

image.png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方法能够将特定抗病基因导入小麦基因组,培育出具有特定抗病性的小麦新品种,加入来自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抗病基因,可以显著增强小麦对某些病害的抵抗力。尽管转基因技术在提升小麦抗病性方面潜力巨大,但其应用需严格安全评估和监管,以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

  传统育种方法在抗病育种中仍具重要地位,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培育出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例如农业科学家通过杂交和筛选不同小麦品种,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抗病新品种,尽管这些传统育种方法周期较长,但在多样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选择。

  3.2优化农业管理

  农业管理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小麦病虫害方面非常关键,科学的农艺措施不仅能直接减少病虫害,还能通过优化小麦生长环境增强其抗病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轮作倒茬是一项有效的病虫害防控策略。不同作物轮作打破病虫害生活周期,减少其繁殖和传播。比如在小麦种植地块轮作豆类或其他作物,可以减少小麦锈病和根腐病的发生。因为不同作物的病虫害不同,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病虫害残留,从而减少其发生概率;同时,轮作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促进小麦健康生长。

  其次,科学施肥和灌溉是重要农业管理策略。在具体操作中,合理施肥提高小麦营养水平,增强其抗病能力,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影响小麦健康,增加病虫害风险;滴灌和喷灌等合理灌溉方式保持适宜土壤湿度,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减少病虫害滋生。例如,通过控制灌溉,可以有效减少高湿度条件下易于爆发的白粉病和锈病。

  再者,优化播种时间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不同病虫害有其特定发生时间,通过调整播种时间,可以避开病虫害高发期。例如,早播或晚播可以避开小麦蚜虫爆发期,从而减少其危害。换而言之,根据气候变化趋势和天气预报,灵活调整播种时间,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风险,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

  最后,覆盖和保护地栽培也是有效农业管理策略,覆盖作物残留物或使用保护地栽培,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例如覆盖作物残留物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保护地栽培如大棚和温室种植,可以隔离病虫害,提供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减少气候变化影响。

  3.3强化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依赖有益生物控制病虫害,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方法,通过引入或保护天敌及使用生物农药,在小麦病虫害管理中具有显著作用。

  首先,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是生物防治的核心策略。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蜘蛛等天敌在控制害虫方面表现突出。例如,寄生蜂在蚜虫体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寄生于蚜虫体内,最终导致其死亡,捕食性瓢虫和食蚜蝇幼虫也是有效的蚜虫天敌,能够大幅减少蚜虫数量,保护和引入这些天敌,可以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其次,生物农药,如真菌、细菌和病毒制剂,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杀虫剂,此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害虫的控制。此类制剂通过产生杀虫蛋白,有效抑制鳞翅目害虫(如小麦螟虫)。

  最后,生物防治还涉及使用天然植物提取物和化合物,某些植物提取物具有杀虫或抑菌作用,可作为生物农药使用。如苦楝素是一种从苦楝树中提取的天然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不仅对害虫有毒性,还能干扰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具有广谱杀虫效果,某些植物精油也具有抑菌作用,可用于防治小麦病害。

  3.4完善预测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预警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个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气象监测手段,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和病虫害情况,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预测预警系统具体涉及以下几项内容:

  首先,遥感技术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用卫星和无人机等设备,获取大范围地面信息,监测作物生长状态和病虫害情况,分析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识别受病害影响的区域,评估病害严重程度。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展示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理数据,帮助研究人员和农民了解病虫害分布和动态变化,绘制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图,预测其扩散路径和速度,为其提供科学依据,结合历史病虫害数据和气候变化模型,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评估,为长期规划提供参考。

  再次,气象监测为系统的基础,气象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影响重大,精确的气象数据能为病虫害预测提供关键支持。高温高湿天气易导致小麦锈病和白粉病爆发,提前预测高发期,采取预防措施;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和干旱,也会影响病虫害,通过气象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及时应对。

  此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使预警信息快速传递。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短信和移动应用程序,将预警信息、气象预报和农技指导内容及时发送给农民,预测未来几天适合病害爆发的天气条件时,通过短信提醒提前喷洒防病药剂,做好预防工作。

  最后,要依托移动应用程序提供的互动功能。即农民上传作物照片,获取专家诊断和防治建议,系统集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和分析大量历史数据、气象数据和农作物生长数据,建立预测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

  3.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通过优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农田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首先,要保证种植多样化。这是指在农田中种植多种作物,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例如,在小麦田中种植豆科作物,通过共生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此外,作物多样化还可以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降低其发生的风险。

  其次,要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自然天敌是指控制病虫害种群数量的生物,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鸟类。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种植吸引天敌的开花植物等措施,可以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最后,要促进生物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制剂或天敌控制病虫害的技术,如菌剂、昆虫病原体和天敌昆虫。例如,使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真菌制剂可以有效控制小麦害虫;引入瓢虫和寄生蜂等捕食性昆虫可以减少害虫数量。生物防治技术不仅环保,还对小麦生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3.6推广智能精准防控技术

  科技的迅猛进步促使智能精准防控技术崭露头角,成为缓解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影响的新型工具。该技术核心在于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以实现对小麦病虫害的精细监测、智能化预警及高效控制。

  首要环节在于建立智能监控体系。在小麦田间配置包括病虫害监测设备及环境温湿度感应器等在内的多种传感器,实时捕获作物生长环境参数及病虫害动态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即时上传至云端,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剖析所收集的大量数据,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揭示病虫害发生规律与趋势,构建预测模型。此举不仅有助于在病虫害初期迅速察觉,还能预估其扩散路径及危害等级,为精准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在实施防控时,智能精准防控技术倡导“因症施治”。依据预测信息,结合小麦生长周期及病虫害特性,定制个性化防控方案。例如,采用无人机实施精确施药,既降低了农药用量,又提升了防控成效。同时,利用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及作物需水量,科学调整灌溉计划,营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环境条件。

  4结语

  气候变化对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影响是复杂且重要的研究问题,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保障小麦生产和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品种改良、农业管理、生物防治、现代信息技术等举措的落实,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国际合作,不断完善应对策略,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控水平,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朗.无公害防治技术在小麦种植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08):130-132.

  [2]刘敦华.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措施[J].种子科技,2024,42(07):115-117.

  [3]路广平,刘众,丁志远.平凉市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03):100-101+105.

  [4]武佩玟.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J].新农业,2024,(02):4-5.

  [5]李倩.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J].种子科技,2024,42(03):92-94.

  [6]王超,史恩路,李冰,等.小麦主要病虫发生气象预测及防治对策的研究[J].河北农机,2023,(05):115-117.

  [7]贾爱云.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施药防治效果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3):16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