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论文

2

2025-02-07 16:30:2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两个变局”的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同样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农业领域尤为突出,农业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特征;辨析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助力农业发展、以改善农业产业链助力农业发展、通过人才保障助力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助力农业发展;最后提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可以从实

  摘要:在“两个变局”的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同样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农业领域尤为突出,农业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与特征;辨析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助力农业发展、以改善农业产业链助力农业发展、通过人才保障助力农业发展、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助力农业发展;最后提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可以从实现农业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农业政策引导、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四个角度入手。

  关键词:新增生产力;农业;产业形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汇之际,积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正成为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一,新质生产力在2024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第二,我国一直强调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我国将继续坚持农业强国建设的方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农业发展应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以科技创新、生产方式现代化和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推动农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一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农业政策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二是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发展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新质生产力内涵

  1.1新质生产力是对xxx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概念,深刻体现了xxx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矛盾统一体,在其矛盾运动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新”在于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原有的生产关系产生冲击和影响,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其价值指向也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将有助于释放生产力的潜能和广阔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其“质”意味着科技发展要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不断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式积累,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2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资源投入和能源消耗,而是转向更加智能、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它不仅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首先,在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应该更具融合性,能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其次,新质生产力发展应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和全面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开辟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新质生产力应在统筹协调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过程中,不断稳步推进现代化稳步发展。

  2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2.1农业发展现状

  2.1.1我国农业发展薄弱环节

  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依然没有改变,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导致农业无法及时转向产业化及市场化转变,主要原因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存在粮食进口依赖,大豆对农业产业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携手国际四大粮商垄断80%的粮食市场;此外,经济作物如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也较为依赖进口;第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农业采用有机肥料循环进行生产、利用遥感、GPS、GIS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精准测量和分析,而我国目前没有做到大面积普及;第三,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尽管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并不丰富,部分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江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影响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

  2.1.2我国农业发展优势环节

  在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的情况下,具体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点:第一,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达,拥有众多的加工企业和品牌,为全球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农产品;第二,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保障,随着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实施,财政、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第三,市场优势,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2.2农业企业发展特征

  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农业企业一方面沟通农民与小商贩,一方面链接到与农业相关的消费者;而农业产业链也是各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农业产业链链接了许多小产业,这些小产业相互依存发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农业产业链具有多层次、多领域的性质,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这也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单一产业风险。农业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同时其多层次、多领域的性质以及对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都使得它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mage.png

  3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发展的理论逻辑分析

  3.1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农业技术助力农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下带来的农业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业社会经济效益的增强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创新性使得农业生产能够不断引入新的科技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释放非农部门与农业部门的社会生产力。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基因组学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基础理论突破,支撑更多领域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创新。

  3.2新质生产力以改善农业产业链助力农业发展

  从表层看一国的产业结构通常从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来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深层次看则来自非农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增强,以此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产业间都是互相关联的,任何产业都不能够单独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和附加值;而农业企业作为衔接供需两端的核心,在需求方的消费者会更加追求产品的质量与产品的服务,进而也会激发产品的升级与革新,市场的需求会促进产业模式的不断优化。

image.png

  3.3新质生产力通过人才保障助力农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的优化组合和素质提升。通过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这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农业领域,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而新质生产力正是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4新质生产力以拓展农业空间和农业功能助力农业发展

  实现现代化农业强国需要农业空间与农业功能的逐步向立体农业发展。立体农业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利用空间和非传统耕地资源可以推动农业空间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催生农业发展新领域和新形态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产出,农业空间的功能扩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利用技术创新有助于农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文化的发展,促进农业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社会劳动力就业等多个方面的稳定发展,农业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农业多功能性的有机系统。

  4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可行性路径

  4.1实现农业人才强国战略

  xxx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地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通过加强科技和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拥有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所以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政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通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政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4.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改革科技体制,可以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二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共享与转化。

  4.3加强农业政策引导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高效和融合,因此农业政策应当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二是,支持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农业政策落实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确保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4.4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我国应当努力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虽产量较大但是成本较高,我国的竞争力较弱,我国农业经济目前应当朝集约化发展,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度和效率,同时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农民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支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努力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5结语

  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提出的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多维意义的重要概念。本文将其与农业结合,分析了农业内部新质生产力的产生逻辑,可以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改善农业产业链、人才保障、拓展农业空间和农业功能助力农业发展,并提出以支持人才政策、深化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政策引导、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等路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文斌.新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03):76-77.

  [2]王瑜聪,刘华初.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现实功能及其发展路径[J].晋阳学刊,2024,(02):65-70.

  [3]张新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04):20-26.

  [4]张三元.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4,(04):27-34.

  [5]何哲.新质生产力:概念本质、重点方向与关键机制[J].科学观察,2024,19(02):8-13.

  [6]高帆.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58-67.

  [7]魏后凯,吴广昊.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J].改革,2024,(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