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助力乡村振兴论文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助力乡村振兴论文

5

2025-02-06 11:35:3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陕北白绒山羊是一种优良地方品种,因其自身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可舍饲可放牧,易饲养,适应性强;尤以其绒肉兼用经济价值的优势深受当地养殖户喜爱,在榆林陕北乡村地区,陕北白绒山羊为主要养殖品种。

  摘要:陕北白绒山羊是一种优良地方品种,因其自身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可舍饲可放牧,易饲养,适应性强;尤以其绒肉兼用经济价值的优势深受当地养殖户喜爱,在榆林陕北乡村地区,陕北白绒山羊为主要养殖品种。该文就当地养殖户家庭规模养殖模式进行调研、分析,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对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壮大家庭规模养殖经济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乡村振兴

  0引言

  陕北白绒山羊以陕北地区本地品种陕北黑山羊为母本,辽宁绒山羊为父本,自行培育的本土绒山羊品种,历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形成,在2002年底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2003年初被批准为新品种,2010年被收录至全国新编羊品种志中。陕西省榆林地区历来就有养羊传统,养羊历史久远,早在秦汉时期,榆林就以“水草丰美,土宜畜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和“畜牧为天下饶”的记载[1]。据业务统计,2023年全市羊饲养量达1 228.39万只、羊肉产量5.60万t,羊绒产量1 500多t,全市羊存栏占到全省的近60%。全市共建成5个百万只养羊大县,包括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靖边县和横山区,羊存栏量占到总存栏量的81.7%[2]。陕北白绒山羊因其适应性比较强,同时作为以绒为主,绒肉兼用型绒山羊新品种,其具有单位面积产绒量高、绒质优秀、遗传稳定等特征,其绒纤维细度、长度和产绒量等居于国内先进水平,山羊绒作为一种高端纺织原料,有质地柔软、品质纤细、保暖性好等优点,但因产量稀少,故被称为“软黄金”,经济价值非常高[3];加之陕北白绒山羊产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肉用性能潜力巨大,其绒肉兼用的优势使之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和市场发展前景,使得陕北白绒山羊深受当地养殖户喜爱,现陕北白绒山羊养殖已然成为榆林畜牧业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榆林地区出台封山禁牧政策,如何结合当地村情户情,稳定增加当地村民经济收入成为重要的问题。在这样特定的大背景下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效果凸显,对当地养殖户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和稳定增加经济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榆林地区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调查与分析

  家庭规模养殖模式是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主体,劳动力参与人数1~2人,养殖规模较小,一般20~250只为主,通常种养结合一体,舍饲为主的养殖模式[4-5]。榆林地区南、北区域典型乡村为例对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的调查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image.png

  由表1、表2可见,南部地区J村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养殖户7户,北部地区M村养殖户30户,南部地区养殖户劳动力平均年龄61.9岁且身体健康,相对北部地区健康劳动力平均年龄66.1岁,平均年龄小4.2岁。南部地区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养殖户养殖数量集中在170多只,而北部地区养殖数量20~100只,共17户,占养殖户总数的56.7%,养殖数量101~200只,共10户,占养殖户总数的33.3%。北部地区养殖户劳动力病残共14户,占养殖户总数的46.7%,年龄超过65岁12户,占养殖户总数的40%,老弱病残者可达养殖户总数7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南部养殖户劳力年龄比北部养殖户劳力较小,养殖数量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因素,南部地区山大坡陡,无论是舍饲所需饲草还是放牧对养殖户劳力身体强度要求更高,要求养殖户相对更加年富力强,同时只有保证一定养殖数量的规模才能确保经济收益。而北部地区相对南部地区地势平坦,舍饲饲草获得更加方便,放牧对养殖户劳动力强度要求低,这也是北部地区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养殖户中存在不少老弱病残的原因。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南部地区养殖户平均年龄较北部地区小,分别为61.9岁和66.1岁;南部地区养殖户户数量少,但养殖羊数量多且集中,北部地区养殖户户数多,养殖羊数量分;南部劳动力强度较北部大,北部地区养殖户劳动力老弱病残者多。

  2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快速发展的原因

  2.1容易发展

  前期投入小,易入手。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养殖规模一般较小(20~250只),前期养殖起步资金小,对养殖人员整体技术素质要求低,劳动强度小。近年,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对养殖户政策扶持力度大,养殖户只要愿意就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养殖产业,通过能繁母羊繁衍不断扩大养殖数量,可在短周期内实现预期养殖规模。

  2.2有效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青壮年大举进城,农村空心化日趋严峻,留守人员大多属老弱病残等社会群体人员,家庭规模养殖对劳动力综合素质要求低,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价值,整合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这一点通过调查也得到佐证,养殖户健康劳动力平均年龄66.1岁且作为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主力军,病残弱(高于65岁视为弱)分别占养殖户总数26.7%、20%、40%。

  2.3市场抗风险能力强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规模小、养殖户分散,生长环境有得天独厚优势,相对规模化养殖舍饲通风环境更优,加之大部分养殖户在天然饲草丰茂时期有放牧行为,羊通过放牧,饲草种类丰富多样,甚至能采食部分中药草,放牧区大多坡陡路远,羊体质得到锻炼,具有更好抗疾病能力,在养殖市场,整体养殖数量稳定且价格波动幅度小,养殖户经济收益稳定,能有效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2.4市场更有竞争力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主要以种养结合一体养殖模式,养殖户自己种植玉米等作物作为主要的精饲料,农作物秸秆、柠条、苜蓿野草等作为粗饲料,加之养殖户大多有舍饲养与放牧结合的养殖模式,天然牧草中富含中草药,俗称“跑山羊”,羊肉产品绿色健康,风味更好,肉品质更佳,深受市场欢迎。

  2.5产业致富新出路

  陕北位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环境恶劣。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保留“半耕种半放牧”生活习惯。陕北白绒山羊具有耐寒、抗病强、易饲养、适应性强的优点,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产业振兴是让乡村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符合自身的产业,这使得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的发展成为当地农民的必然选择。调查发现,在当地陕北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产业发展可真正为本地稳定产业增收,通过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农户每年稳定增收2万~15万元,已然成为当地养殖户稳定的、重要的经济收入渠道。

  3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制约因素

  3.1良种化水平不高

  近年,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养殖户通过外调、购买、申请等多种方式种羊获得渠道多样,质量良莠不齐,且整体水平退化趋势明显,优良品种的种羊良种化水平不高。

  3.2管理水平低

  随着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留在农村青壮年日趋减少,致使当地养殖户主力军,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技术素质水平不高,思想保守,依然高度依赖传统的养殖方法。饲养管理不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应用不足,羊出生死亡率低,据调查发现,病死率高,羔羊损失10%~30%,种公羊、种母羊配比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不高。如舍饲养殖技术推广多年,但羊群分群饲养的理念并没有广泛应用,种公羊、妊娠母羊和空怀期母羊同圈舍饲养;过度育肥,老弱病羊淘汰、出栏不及时等,造成大量饲草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

  3.3饲草利用率低

  养殖户整体养殖素质水平不高,科学养殖管理水平低,对羊饲喂缺乏科学精准饲喂,饲草通过简单物理方式处理,甚至秸秆等直接投放饲喂,造成饲草利用率低,采食不充分,甚至踩踏浪费严重;饲喂营养不均衡,如单一补充精料玉米,存在过度饲喂等现象。陕北地区,本身可有效利用高品质饲草严重不足,饲草利用率低,不仅对饲草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更是对养殖户经济效益的损失,提高饲草利用率可有效提高养殖户经济收益。

  3.4疾病预防不到位

  养殖户疾病预防意识不强,普遍存在重视治疗轻视预防的思想,同时羊买卖调入调出不能及时申报登记检疫,也为疫病传播埋下重要隐患。最后部分基层畜牧兽医行业部门人力财力不足,防疫检疫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对村户养殖户羊疾病防疫不能100%落实。

  4陕北白绒山羊家庭养殖模式建议

  4.1加大选种选育工作

  优良品种资源就是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核芯”资源。不断培育改良品种工作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这需要政府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建立良种选育培育基地,强化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改良选育标准,通过杂交等技术手段,选育突出稳定、多胎、细绒、多绒型发展,改良现有品种及时淘汰劣质绒山羊,对繁殖力和羊绒产量优良品种,加速向养殖户推广普及。

  4.2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

  加大对养殖户养殖技术培训和宣传力度,改变养殖户传统饲喂养殖观念,提高疫病防疫防控意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对种公羊和妊娠母羊分群管理,根据营养需要,科学精细化饲喂精粗饲料,对饲草进行简单物理化学处理,提高饲草利用率和适口性,及时淘汰老弱病经济效益差的羊,避免过度育肥。科学饲养管理,通过人工受精、两年三胎,双羔多羔现代养殖技术的应运,可有效增加养殖户经济收益。

  4.3提高饲草利用率

  本地饲草资源总体充裕,但草地的产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利用率仅为20%左右。陕北白绒上家庭规模养殖,饲草通过简单物理切割、粉碎方式处理,大多玉米、高粱、谷类作物秸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饲喂,秸秆等饲草采食性差、造成饲槽踩踏浪费严重。可加大开发利用玉米秸秆、柠条等饲草资源力度,鼓励饲草料收储利用茎穗兼收技术调制青贮饲料,全面推广全价饲料简单配方。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

  4.4加强防疫力度

  提高养殖户防疫意识,对动物防疫进行严控和预防,同时加大当地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防疫服务水平,为养殖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5结束语

  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模式是榆林乡村地区结合本地区地域环境和当地农民“半耕半种养”的生活习惯,长期的自然和人工双向选择的结果。因其生产经营门槛低,投入小,收益见效快,即当年投入,其肉绒兼用的特点,可随时出栏获得收益。最关键一点是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所需要人工劳力素质和强度要求低,当下农村“空心化”缺少青壮年,多留守老弱病残弱者居多,作为乡村“剩余”、“弱”劳动力,他们在城镇打工没有市场的情况下,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填补了这一市场缺陷。乡村农户不仅劳动力得到充分释放,同时经济收入也得到很好的补充。这对当地农户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陕北白绒山羊家庭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和壮大更是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业是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马东,南风,刘芳,等.陕北白绒山羊“37239”家庭生态种养模式[J].中国畜牧业,2023(8):70-71.

  [2]刘柯柯,李鑫,霍永智,等.榆林市山羊绒品质现状调查[J].畜牧兽医杂志,2024,43(1):57-59.

  [3]刘治山,王文春,刘院平.陕北白绒山羊饲养管理要点分析[J].畜牧业环境,2023(13):106-107.

  [4]贺玉胜,马辽伟,霍永智.陕北白绒山羊家庭适度规模养殖现状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1,20(12):52-54.

  [5]刘芳,马东,冯波,等.家庭适度规模下湖羊与陕北白绒山羊经济效益调查与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24,43(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