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牛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论文

牛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论文

7

2025-01-21 14:38:0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寄生虫病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大规模死亡,但其长期影响导致牛逐渐消瘦、食欲减退,严重时甚至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牛体,包括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等,一旦寄生虫定居,它们会破坏牛的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使牛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害。

  摘要:寄生虫病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大规模死亡,但其长期影响导致牛逐渐消瘦、食欲减退,严重时甚至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牛体,包括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等,一旦寄生虫定居,它们会破坏牛的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使牛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害。牛寄生虫病种类繁多,包括球虫病、血吸虫病、肝片吸虫病、虱病、绦虫病、皮蝇蛆病、焦虫病、蠕虫病以及螨虫病等,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该文旨在为养殖户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和预防方法,还为其提供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有助于提升养殖牛的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牛寄生虫病;诊断;治疗;预防

  0引言

  在畜牧业中,牛寄生虫病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对牛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疾病。寄生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牛体内,不仅直接损害宿主的营养吸收和免疫功能,还充当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整个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寄生虫种类繁多且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能寄生于人类或动物体内,并引发多种并发症,对牛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1]。牛群中一旦出现寄生虫,这些病原体往往能迅速传播至整个群体,通过血液、粪便等途径从感染牛体内排出[2]。然而,牛寄生虫病的广泛传播速度快、种类多样,严重影响和损害牛的正常生长和活动。因此,及时进行牛寄生虫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其传播,才能有效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养牛户的经济损失,提升养牛的经济效益。

image.png

  1牛球虫病

  牛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中的多种球虫寄生于牛肠道内所引起,2岁以内的犊牛较为易感,且死亡率较高,通常流行于4—9月,即温暖而潮湿的季节易发病。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卵囊发育为感染性卵囊,易感的牛通过消化道摄入受污染的饲料或水源而感染[3]。该病的潜伏期为2~3周,多为急性经过。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如急性出血性肠炎、血便、恶臭等)和剖检时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采取可疑病牛的粪便,以饱和盐水浮集法集虫,或用直肠粘膜刮取物直接涂片镜检,若发现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预防该病要经常打扫牛舍,保持清洁干燥。用热水或3%~5%热碱水对地面、饲槽、水槽等进行消毒,并保持饲草、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氨丙啉进行药物预防,按5 mg/kg体重的量,连用21 d。犊牛用磺胺二甲嘧啶100 mg/kg体重,1次/d,口服,连用2~7 d;或使用氨丙啉,按25~66 mL/kg体重使用,2次/d,口服,连用4~5 d。

image.png

  2牛血吸虫病

  牛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牛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有钉螺孳生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尾蚴从钉螺逸出,在水中经皮肤感染牛,黄牛、水牛等均易感,且幼畜更易感染,此病具有地方性流行特征,主要在春秋季节高发。牛血吸虫病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间歇性发热、腹泻、贫血等。粪便观察可见形状糊状并带血丝,解剖时在心脏、胃、肝脏等部位可发现灰白或灰黄色的虫卵结节[4]。防治牛血吸虫病的策略包括消灭钉螺,可以采用围垦或土埋方法。并确保饮水源清洁,避免钉螺的存在至关重要。定期检疫,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牛。药物治疗可选用4-硝基-4-异硫氰基二苯胺,剂量为40~60 mg/kg,具有高效解决血吸虫问题而无明显副作用。

  3牛肝片吸虫病

  牛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多发生在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地区,且椎实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该病多发生于夏末秋初,此时气候温暖、潮湿,椎实螺大量繁殖,囊蚴发育成熟,牛、羊等反刍动物均易感,幼畜更易感染且病情较重。急性型病症由幼虫在肝组织中移行引起,肝区触诊有痛感,严重者多在数日内死亡;慢性型多见于冬春季,表现为逐渐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毛色暗淡、眼睑肿胀、体液潴留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5],部分病牛会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孕畜常流产。通过结合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采取新鲜粪便进行水洗沉淀法或锦纶筛兜集卵法检查虫卵病原学诊断及剖检病死牛,在肝脏胆管内发现肝片吸虫虫体可确诊。治疗牛肝片吸虫病常用药物,硝氯酚按3~4 mg/kg体重,一次口服;三氯苯唑,按10~12 mg/kg体重,一次口服;硫双二氯酚治疗40~50 mg/kg。为预防牛肝片吸虫病的发生,要进行定期驱虫,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驱虫。同时避免在低洼、潮湿的牧地放牧,饮用清洁水,还要对牛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杀死虫卵。定期消灭中间宿主如椎实螺,可采用硫酸铜等药剂进行消毒,以有效预防牛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4牛虱病

  牛虱是一种常见的外寄生虫,是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可导致牛皮肤炎症和贫血。牛虱分为吸吮虱和咬虱,不同种类的牛虱形态和症状不同,其生活周期约为3周,通常在冬春季节容易发生。感染牛虱后体表瘙痒会引起食毛癖,影响食欲,严重的会使其烦躁不安,不断摩擦患处,对采食和休息产生影响。牛虱病通过肉眼即可确诊,在无毛区和毛发过渡区可见成虫和若虫[6]。由于牛虱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高发期应加强对牛群的观察和监控,发现病症需立即喷洒治疗药物,防止病情蔓延。然而,药剂在治疗牛虱病时也可能对牛的皮肤造成一定损害,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防治牛虱病可以使用有机磷类、双甲脒类和除虫菊酯类药物,但需避免牛对驱虫药产生耐药性,应合理使用药物并交替用药。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按照0.3 mg/kg剂量肌肉注射伊维菌素,或按照0.1 mg/kg剂量混饲;可使用0.5%~1%敌百虫水溶液,对牛体进行喷洒;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定期清洁消毒牛舍,防止病情蔓延。

  5牛绦虫病

  牛绦虫病具有地域性特征,感染概率高,对牛的健康危害严重,特别是幼牛。幼牛感染后,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生长停滞等症状。当病情严重时,病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腹泻,粪便中有时可见孕卵节片。如果幼牛感染此病,会导致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严重时会影响粪便形状,粪便中掺杂大量绦虫,长期下去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当人类食用含有活性囊尾蚴的生牛肉或未经充分煮熟的牛肉时,可能会感染这种幼虫,导致轻微的身体不适和症状,如腹部不适、轻度腹泻和体重减轻[7]。最常见的症状是由绦虫迁移到子宫颈区域引起的肛门瘙痒。针对牛绦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立即隔离病牛,防止疾病传播,并彻底收集病牛粪便,防止寄生虫扩散。另一方面,对牛圈进行彻底消毒,在牛的饮食中均匀添加硫双二氧酚,持续数周,直到病牛康复。此外,还可吡喹酮按10~15 mg/kg体重,一次内服,同时应重视牛粪便的处理,通过2~3个月的发酵处理,确保粪便中的病原体被有效杀灭。

  6牛皮蝇蛆病

  牛皮蝇幼虫病由牛皮蝇和纹皮蝇幼虫感染引起,雌蝇产卵后幼虫钻入牛皮,引发贫血、营养不良和消瘦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牛皮蝇和纹皮蝇在温暖季节活动,卵孵化成幼虫后在牛体内迁移,冬季蜕皮,春季迁移到牛背部,5月成虫化蛹。秋冬季牛会出现站立不稳和瘤胃鼓气,春季背部出现脓包和呼吸孔,通过触摸牛背部皮肤可确诊治疗牛皮蝇幼虫病可以采用倍硫磷(剂量0.5~1.5 mL/头牛)、皮蝇磷(剂量100 mg/kg口服)或伊维菌素(剂量0.2 mg/kg皮下注射)[8]。使用2%敌百虫溶液或双甲脒溶液擦拭牛体。若出现中毒现象,可用硫酸阿托品解毒。每年11月和次年春季使用有机磷类、伊维菌素类等药物进行驱虫,避免在其他时间进行驱虫,以减少虫体溶解可能引发的过敏反应。预防措施包括夏季灭杀成虫、保持牛舍清洁、定期检查牛背部皮肤,发现水肿等症状时用药液处理并涂抹碘酊。

  7牛焦虫病

  牛焦虫病由寄生于牛网状内皮细胞的原虫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和出血,死亡率较高。可选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8%的血虫净溶液,按照每公斤体重7~10 mg的比例进行肌肉注射,1次/d,治疗持续3 d。另一种选择是使用5%的阿卡普林溶液,按照体重2 mg/kg的比例进行肌肉注射。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1%的黄色素溶液,按3 mg/kg体重比例静脉注射,疗程为4 d。牛焦虫病高发于6—8月,多发于1~2岁牛群。典型症状为体温升高至40~41.5℃,淋巴结肿大且疼痛,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心跳和呼吸加快,结膜潮红,严重时出现腹泻和血尿,若未及时治疗,1~2周内可能死亡[9]。诊断时,通过典型症状和实验室血液寄生虫学检查确诊。预防措施包括在发病季节前3周接种疫苗,消灭牛舍、牧场和牛体表的蜱虫,保持环境清洁消毒,切断传播途径。治疗方法还可使用6%的贝尼尔溶液,按6 mg/kg剂量肌肉注射,或阿卡普林按1mg/kg剂量肌肉注射,同时注射1~2 mg维生素B12改善贫血。养殖户需重视在蜱虫活动频繁时做好灭杀工作,特别注意养牛场地角落和地面,发现蜱虫时使用三氮脒与水混合后对牛群皮下注射。

  8牛蠕虫病

  牛蠕虫病是由寄生线虫(如蛔虫)和扁形蠕虫(如扁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广泛存在于牛群中,影响其生产性能。患病牛表现出营养不良、消化道炎症等症状,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威胁养殖产业发展。小牛感染蠕虫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40℃,体重下降,生长缓慢。为防治牛蠕虫病,养殖人员应定期在牛舍使用广谱或特效驱虫药,并根据病情制定治疗计划。治疗消化道蠕虫病时,可选择在冬季或入舍前进行全面驱虫,以提高疗效。临床治疗可使用特效或广谱驱虫药,3~5 d后观察牛的粪便,以判断寄生虫排出情况,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10]。当发现蠕虫病症状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使用驱虫药与饲料按科学比例混合,连续使用1周,停用1个月后再使用1周。此外,每年春秋季节进行全面驱虫,添加黄氏多糖、维生素等营养元素增强牛的免疫力,确保饮用水源干净,饲料无腐败变质,定期消毒清理养牛场。

  9螨虫病

  螨虫病由螨虫引起,螨虫通过食用皮肤及其分泌物或皮肤损伤渗出的液体完成生命周期。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人畜共患性,皮肤会变厚,形成大褶皱,严重时整个外体表可能在几周内受影响。牛蠕形螨常见,侵扰毛囊和皮脂腺,以皮脂、血浆和表皮碎屑为食,耳螨则会引起耳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疥螨病在秋冬季节和初春高发,导致牛出现瘙痒不安、咬尾、啃咬栅栏等症状,严重时会感染甚至死亡。诊断结合典型症状和流行特点,确诊需检查痂皮中的虫体。治疗方法包括0.025%螨净喷洒、2%敌百虫喷洒、0.05%双甲脒药浴等,药浴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牛舍干净、定期消毒、控制饲养密度、及时清理粪便和污水等。牛螨虫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播,诊断时通过镜检发现虫体。防治可用双甲脒、有机磷类等药物,每年气温回暖后进行驱虫。

  参考文献

  [1]Parasitic diseases causing deaths and illthrift in Scottish cattle[J].Vet Rec,2022(4):152-155.

  [2]Pérez de León A A,Mitchell R D 3rd,Watson D W.Ectoparasites of Cattle[J].Vet Clin North Am Food Anim Pract,2020,36(1):173-185.

  [3]曹文献.牛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科学防控[J].现代农村科技,2024(6):75.

  [4]Seangseerattanakulchai K,Piratae S.Drug resistance in blood parasitic infections in cattle:a review[J].Ann Parasitol,2021,67(4):583-590.

  [5]王红梅.寄生虫病在牛养殖中的诊断和治疗解析[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9):93-94.

  [6]Gazzonis A L,Zanzani S A,Aloisio G,et al.Gastrointestinal parasitic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dairy cattle breeding: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northern Italy[J].Parasitol Int,2022,91:102 641.

  [7]林向前,王晓芳,符乐,等.牛常见寄生虫病及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3,39(7):96-98.

  [8]包莹莹,得力达·加尔恒,李雪茹,等.牛羊肠道寄生虫病流行性调查及防治措施[J].中兽医学杂志,2023(7):43-45.

  [9]李凤珍.牛常见寄生虫病的诊断及治疗[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7):88,90.

  [10]Mazzucco Panizza M N,Rossner M V,Signorini M L,et al.Migration of Rhipicephalus microplus ticks among cattle[J].Med Vet Entomol,2023,37(2):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