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笼养黑叶猴发病规律分析论文

笼养黑叶猴发病规律分析论文

6

2025-01-21 13:53:2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通过对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笼养黑叶猴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环境、饮食、年龄和应激等因素,总结了常见疾病类型及其季节性、年龄相关性以及环境、饮食和应激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摘要:该文旨在探讨笼养黑叶猴的发病规律,以期为该物种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笼养黑叶猴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环境、饮食、年龄和应激等因素,总结了常见疾病类型及其季节性、年龄相关性以及环境、饮食和应激因素对发病的影响。研究发现,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笼养黑叶猴的主要疾病类型;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龄特征,且与饲养环境、食物质量和应激水平密切相关。提出针对性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建议,包括改善饲养环境、优化饮食结构、减少应激源等,以促进黑叶猴的健康和福利。

  关键词:笼养黑叶猴;发病规律;疾病类型;预防治疗

  0引言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一种珍贵的灵长类动物,因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黑叶猴的自然栖息地受到破坏,导致其被迫适应笼养环境,从而面临多种健康挑战。了解笼养黑叶猴的发病规律,对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和疾病预防措施至关重要[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基于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的长期观察数据,研究对象涵盖中心内所有圈养的黑叶猴,特别关注自2018—2023年发病的个体,共计345例病例记录。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并分析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的病历资料,包括对黑叶猴的饲养环境、饲养管理、繁殖方法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同时收集黑叶猴的病案记录,对发病类型、发病时间及发病年龄等数据进行系统整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发病频率、死亡率、疾病种类分布、年龄组别患病情况及季节性发病率。同时,记录每只黑叶猴的性别、年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变化和遗传背景等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用SPSS 2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于发病频率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疾病分类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年龄、季节、环境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见疾病类型

  2.1.1传染性疾病

  在笼养黑叶猴中,传染性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具有高发病率的疾病,该类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病毒性疾病如猴痘、猴B病毒病等,其发病原理主要是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侵入黑叶猴体内,破坏宿主细胞,引发炎症反应[2]。

  2.1.2营养代谢性疾病

  营养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饲料中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而导致的黑叶猴疾病,包括维生素缺乏症、矿物质缺乏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等[3]。预防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关键是合理配制饲料,确保各种营养素的平衡供应。

  2.1.3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黑叶猴消化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胃肠炎、胃溃疡、肠梗阻等[4],与饲料质量、饲养管理、个体抵抗力等因素相关,需要加强饲料质量控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增强个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2.1.4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影响黑叶猴呼吸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其发生与环境条件、饲养管理、个体抵抗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增强个体抵抗力降低发病率。

  2.1.5其他常见疾病

  除上述几类常见疾病外,笼养黑叶猴还可能出现其他一些疾病,如皮肤病、眼病、口腔疾病等发生与环境条件、饲养管理、个体抵抗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增强个体抵抗力来降低发病率。

  2.2笼养黑叶猴发病规律统计分析

  2.2.1发病的季节性规律

  通过分析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的长期观察数据,发现笼养黑叶猴的发病情况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见表1。

image.png

  从表中可以看出,春季和秋季的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均高于夏季和冬季。

  2.2.2年龄与发病的关系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黑叶猴对疾病的易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幼体阶段的黑叶猴在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发病率最高,而亚成体在营养代谢性疾病方面的发病率最高。见表2。

image.png

  2.2.3环境因素与发病规律

  环境因素对笼养黑叶猴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与疾病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环境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果表明,湿度与传染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较强,提示在高湿环境下需加强疾病的预防措施。见表3。

image.png

  2.2.4饮食与发病规律

  饮食因素对笼养黑叶猴的健康同样至关重要,不当的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缺乏或过剩,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数据显示,维生素A和D的缺乏与相应疾病的发生率较高,强调合理配制饲料以确保各种营养素平衡供应的重要性。见表4。

image.png

  2.2.5应激因素与发病规律

  应激因素,如运输、环境变化、群体重组等,对笼养黑叶猴的健康状况亦有显著影响。应激可导致动物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感染的风险[5]。

  数据表明,高应激环境下的黑叶猴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普遍较高,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见表5。

image.png

  3讨论

  3.1黑叶猴发病的内外因素

  内在因素:①遗传背景在黑叶猴的健康中扮演关键角色,特定的基因型可能使个体对某些疾病更为敏感。②免疫状态直接影响黑叶猴对病原体的反应能力,免疫系统的成熟度与个体年龄紧密相关,幼体阶段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体阶段虽然免疫系统较为成熟,但长期应激或营养不良可削弱其功能,增加疾病风险。③生理机能的差异,如消化吸收效率、代谢速率等,也会影响黑叶猴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从而间接影响其健康状态。

  外在因素:①环境条件对笼养黑叶猴的健康至关重要。温度波动、湿度变化、光照强度等都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触发点。②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营养失衡,而过度依赖高能量饲料则容易引发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③社会互动对黑叶猴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均有深远影响,社会地位的不稳定、群体内部的冲突、同伴的缺失都会引起应激反应,长期应激是许多疾病的潜在诱因。④人为干预,包括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环境清洁等,虽旨在预防和控制疾病,但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带来额外压力,甚至诱发新的健康问题。

  3.2黑叶猴疾病预防与治疗措施

  3.2.1优化饲养环境,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针对环境因素对笼养黑叶猴健康的影响,饲养员需制定全面的环境优化方案,确保饲养空间宽敞,布局合理,以减少黑叶猴间的过度拥挤,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定期检测并调控室内温度与湿度,维持适宜范围,预防季节性疾病的高发。加强通风,实施严格的消毒制度等,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同时,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如设置攀爬架、树干等,以满足黑叶猴的运动需求,提升其心理舒适度和身体素质。

  3.2.2合理调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饲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黑叶猴的健康状况。应根据黑叶猴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需求,定制营养配方,确保膳食多样化,富含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等。开展营养教育,培训饲养员掌握科学喂养知识,避免盲目喂食,减少营养失衡带来的健康隐患。

  3.2.3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

  构建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实行日常巡检与定期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疾病迹象。训练饲养员识别常见疾病的早期症状,如异常行为、食欲减退、体重变化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记录每只黑叶猴的健康历史,便于追踪疾病发展和评估治疗效果。

  3.2.4减少应激源,提高黑叶猴适应能力

  应激管理是维护笼养黑叶猴心理健康的关键。制定详细的运输和环境变更计划,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变动,确保平稳过渡。定期开展行为丰富活动,如玩具提供、智力游戏等,激发探索欲,缓解单调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等,逐步提升黑叶猴的适应能力和抗压水平,降低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笼养黑叶猴的长期监测与分析,明确了其发病规律。发现常见疾病包括传染性、营养代谢性、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发病具有季节性和年龄特征,且与环境、饮食、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优化饲养环境、合理调配饲料、加强疾病监测和减少应激源等措施,对黑叶猴的疾病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为笼养黑叶猴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促进其健康和福利。

  参考文献

  [1]农汝,黄宁,尤宗耀.笼养黑叶猴发病规律分析[J].吉林畜牧兽医,2020,41(9):110-111.

  [2]甘欣灵.食物组成对笼养黑叶猴能量摄入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3]梁卜之,陆施毅,彭爱惠,等.食物营养组分对黑叶猴食物选择策略影响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0(4):188-198.

  [4]郑常明,王曦,王运盛,等.黑叶猴肠套叠病例分析[C]//中国动物园协会华北协作区2019年年会论文集.2019:167-170.

  [5]王炎,王娟娟,杨静,等.圈养与野生川金丝猴应激水平的比较研究[J].野生动物学报,2022,43(3):62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