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农业机械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方式及发展途径论文

农业机械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方式及发展途径论文

7

2024-12-24 16:22:0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国内科技发展视域下,农业机械前期设计、功能研发期间,成功融合了各类先进技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运行能力较强,成功减少了人工务农的劳动力,增强了机械化生产效果。在后续研发工作中,应以精确农业生产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质量高、数据精准的技术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自动、智能的农机含义,从自动生产设备、自动控制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动农机的用法;从智能植保、定点土壤检测等角度,介绍了智能农机的用法;畅想了智能农机的未来走向:加强智能技术研发、无人智能技术等,以期全面展示智慧技术的农业生产价值,更加全面地

  摘要:在国内科技发展视域下,农业机械前期设计、功能研发期间,成功融合了各类先进技术。目前,农业机械自动运行能力较强,成功减少了人工务农的劳动力,增强了机械化生产效果。在后续研发工作中,应以精确农业生产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生产效率高、质量高、数据精准的技术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自动、智能的农机含义,从自动生产设备、自动控制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动农机的用法;从智能植保、定点土壤检测等角度,介绍了智能农机的用法;畅想了智能农机的未来走向:加强智能技术研发、无人智能技术等,以期全面展示智慧技术的农业生产价值,更加全面地掌握农情,保证粮食生产质量。

  关键词:自动农机;作物;智能农机

  1概念界定

  1.1自动农机

  自动农业主要通过运行农业机械,取代人工田间的生产方式,尝试利用最少人力,获取最多的生产收益。机械生产期间,尚需人工调控,确保机械运作正确。自动农机采取循环运转形式,能够代替人工重复处理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较强的田间生产能力。

  1.2智能农机

  智能农机是以自动运转为前提,利用视觉感知、传感器等各类科技,全面获取环境情况。借助计算机全面处理感知信息,逐步增强农机自主判断、自主调整的技术效果,使农机更具生产决策功能,逐步发展无人生产模式。

image.png

  2自动农机、智能农机的用法

  2.1自动农机

  2.1.1自动生产设备

  自动生产农机的运作形式已经得以实现,在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逐步采取全流程机械生产方式,开展各类主要粮食的生产活动。自动生产设备能够用于关键的农业生产环节,包括联合整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多功能的各类机械。自动农机设备运行时,需要农机操作员简单操作,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性,而在自动农机生产期间,无须其他生产处理。在自动农机应用方面,逐步向生产前后方面延伸,比如,种子筛选、水稻育秧、谷物烘干等。此类自动生产机械的运行,能够显著提升田间生产效率,增强育种育秧、谷物处理的效果,显著降低农民田间生产的参与强度。

  2.1.2自动控制技术

  (1)节水灌溉。在农机自动控制中,节水滴灌技术表现出较好的节水功能。节水灌溉技术类型较多,具体如下。其一,喷灌技术。此技术是利用加压水泵的形式,有效连接管线、压力泵,高效运输田间所需的水资源,以此达到田间灌溉效果。喷灌技术中,利用自动喷嘴能够控制灌溉的均匀性。此技术的适用性较强,在规模田间生产中,喷灌技术能够减少30%~50%的浇水量,切实增强农作物生产量。其二,滴灌技术。此技术是微灌的一种类型,能够有效减少灌溉用水量。滴灌技术使用时,主要利用一个滴灌口,在田间作物根系四周开展滴灌浇水,有助于作物吸收水分,以此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滴灌技术使用时,需要明确作物需水量。参照各个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分配灌溉水,以此提高灌溉节水效果。其三,微灌技术。此技术利用时,融合了灌溉控制、过滤程序、输水管线等多种技术,能够有效管理灌溉水。微灌技术使用时,通过有效调整“专用喷头”,能够减少土层养分散失量,确保水分灌注在作物根系周边的土层内,提高灌溉区域的精确性。同时,参照作物生长情况,适时调整灌水量,以此保证作物生长质量。其四,低压管道灌溉。此技术是参照灌溉的实际用水量,合理敷设灌溉管线,在土层中深埋输水管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利用时,能够快速、精准地完成灌溉任务,确保农作物高效吸收水资源,形成较好的长势。此技术利用时,需要联合压水设备,创建低压生产条件,保证输水质量,获取最佳的灌溉效果。采取管线预埋形式,能够减少输水蒸发量,提高节水效果。

  (2)自动施肥。此技术是结合田间生产需求,智能补充肥料,确保施肥及时。最新的技术研究,是在“智能大棚”中融合自动施肥技术。此技术能够自主调节土壤温度、合理调整光照强度,配合远程操控方式,顺应植物生长需求。“智能大棚”设计时,含有中控系统、感应技术、数据显示、电动控制等多个模块。大棚组成含有水箱、肥料箱等。使用内置温度检测设备、离子浓度测定模块,以此综合确定灌溉时间。大棚内添加了温度传感设备、增温设备,能够保证棚内作物的成活性。在大棚四周添加了雾状加湿器,能够保持叶片、茎部补水的及时性。设有供能装置,使水箱、肥料箱形成一个整体,精准补充根茎所需的养分。显示屏内,会展示作物生长的健康情况,便于农户及时查看。此技术,能够实现智慧灌溉、智慧施肥,确保作物生长管理的精准性。

  在此智慧大棚内,开展作物生产活动,可以利用各类监测设备,向中控系统反馈作物根部的检测结果。农户利用线上平台,能够掌握作物的生长环境。针对不同作物,选择对应的施肥算法,精准配比营养液,进行定向施肥。控制系统能够有效获取土壤湿度的测定结果,联合控制水泵、电磁阀等设施,达到自动浇灌的效果。在土壤湿度较大,达到上限时,控制器会关闭水泵电源,暂停浇水。在作物出现病虫害问题时,配置器会自主喷施药物,消灭病害、除掉害虫。在环境湿度调控层面,利用大棚湿度检测设备,测定作物湿度。如果湿度检测结果未达到要求,会自动运行雾状喷射器,进行增湿处理。

image.png

  此技术是以安卓系统为基础,开发了生产人员可操作的APP。与网络连接,能够获取智能大棚内的各类信息,便于生产人员进行远程监控。农户在APP的支持下,能够及时获取各类田块、各个植株的生长数据,掌握大棚内的环境情况,更好地做出生产决策。在APP上选择作物植株,逐一设计编号,可提高作物生长管理的精细性。APP会自行反馈田间作物的生长动态,便于用户自行控制浇水、施肥等。作物缺水时,APP会通知生产者,其会参照各类作物的特征,确定浇水方案,选择适宜的肥料。APP会自行推送各类作物的生产知识,建立线上生产交流平台,便于农户分享自身的种植经验。如表1所示,是APP反馈的各类控制设备参数。

  (3)自动温控。在智慧大棚中,测定作物根部温度数据。如果温度不足,使用加热棒、空调,以增加大棚内的温度。在温度达到要求时,开启保温装置,保持大棚内温度的恒定性。

  2.2智能农机

  2.2.1智能植保

  农业生产中,使用视觉检测技术,全面感知作物生长情况。借助摄像头测定作物长势,获取作物图像,利用计算机判断作物健康性,排除病虫害。在农药喷施期间,依照各个摄像头的实际拍摄范围,自主精确调节防病虫害的药量,取代人工用药决策流程,减少喷药不当的问题,切实维护环境生态,提高田间病虫害的防控质量。目前,在智能植保技术研究中,学者成功研发出一款智能机器人的农机产品。此农机采取四轮驱动形式,运行速度介于2.4~96km/h以内。此智能植保农机能够自主原地旋转90°,作业转向的灵活性较高。

  2.2.2定点土壤检测

  使用检测设备,安装在土壤内,获取目标区域内的土壤营养组成、含水率等各类信息。动态测定土壤情况,形成播种施肥的农作依据。在实际进行播种施肥生产期间,智能农机会结合区域内的土壤检测情况,精确给出播种量、播种最佳时间、土壤类别、单位区域的用肥量等各类参数,确保种肥配比质量,创建合理的农作物生长条件,防止用肥过度,保持田间用肥的生态性。

  在智能农机应用时,融合了遥感、地理信息、定位等各类技术,联合农业生产、植物营养、土壤等各类学科,从农业精细管理角度出发,加强空间变量管理。在农业生产期间,全面获取作物生长情况,判断土壤环境,实时掌握田间气候。借助此类数据,精确掌握作物生长状态、发育情况、营养补充需求等,及时排查病虫害问题,形成全新的作物生产决策,增强田间管理的有效性。

  2.2.3智能监测粮食成熟状态

  其一,借助GPS、GIS技术,综合判断田间作物生产量。借助田间数据,整理成农作物的生产方案。在GPS定位的支持下,参照前期设定的生产方案,农机开展智能生产。参照各类作物生产状况,智能调节重要部件的运转速度,以此提高收获流程的合理性。其二,使用谷物损失监测方法,判断收获设备的运转情况,防止出现谷物损失较多的情况,以此保证田间监测的及时性。除粮食成熟状态的测定之外,在作物生长期间,还有各类智能农机技术,具体如下。

  (1)高效测定作物营养数据。在土壤中含有各类营养成分,具体包括氮、磷、钾等。其中,对于作物产量、生长状态具有较大影响的是“氮”。一般情况下,是测定叶绿素含量,综合分析氮元素的含量。此种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等技术优势。然而,仅能测定单株含氮信息,需要人工操作,无法全面获取整体田间的含氮情况。当前,利用红外光谱、多光谱等各类新型技术,全面测定作物营养成分,创建植物生长与氮之间的分析模型,以此有效测定氮含量。

  (2)高效测定作物生理生态各类数据。在作物生长期间,生理数据类型较多,具体包括呼吸、光合、蒸腾等。此类生理活动,直接决定着作物产量、质量。初期测定作物生理信息时,主要采取化学分析方法,借助专项设备,进行接触监测。专项设备具体包括“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等。此类设备检测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目前,尝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探寻作物生理数据与近红外测定信息的关系,技术应用适应性较强。

  (3)高效测定作物形态信息技术。通过植株高度、茎叶粗壮、叶片大小、嫩芽数量等各类外形数据进行动态检测。此技术主要利用虚拟仪器,具体包括图像处理、视觉技术等,创建作物生长形态模型,预测作物生理生态数据,间接预估作物产量。比如,在测定作物叶片大小时,主要使用叶片无损伤测定设备。此设备添加了多晶硅光电感应板,能够测定各类作物,准确获取叶片形状,反馈叶片厚度、叶面大小等各类数据。此技术使用时,具有数据检测精准、测定速度快、检测无损伤等技术优势。

  (4)高效测定作物病虫害技术。此类智能检测技术,主要利用图像识别法获取作物的图像,判断可能产生的病虫害问题。配合虫害声音测定技术,确定田间存在的害虫数量。利用光谱检测法,能够准确识别害虫类型。

  3智能农机未来走向

  3.1加强智能技术研发

  在智能农机更新视域下,农业机械融合的智能技术类型逐渐增多。智慧农机运行时,想要获取最佳的生产状态,应开发智能农机管理系统。当前,国内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管理功能集中于数据管理方面,智慧农业管理的各类功能尚未完成开发任务。智慧管理系统的后续研发任务,应集中在智慧农机控制、作业管理、农机决策、农业数据管理、农业资源合理分配等各个方面。

  3.2无人智能技术

  智慧农机未来研发时,以无人生产为技术目标,开发逻辑判断模块,精准管控农机运行,合理调整农机生产方式。无人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具体如下。其一,自动驾驶功能。当农机在田间运行时,应具备自动行驶功能,依照视觉、传感器各类技术,汇总田间的各类信息,智能调节机械行进速度,绕开障碍物,合理规划生产路线。其二,机电液整合技术。在智慧农机的未来发展中,应全面更新机械技术,增强农机功能部件的运作能力,从更智慧、更可控的角度,促进农机功能升级。在传感器技术的信息支持下,精确调整作用力、设备转速等各类参数,以此达成智能生产的目标。其三,保证智能调控的平稳性,改进农机中融合电子技术方案,更新计算机利用方式,提高农机决策、农机运行的智慧性。

  3.3田间感知技术

  智慧农机的未来发展,应以智能感知田间情况、智慧设定生产决策为目标。在农业生产期间,应展现智慧农机的决策功能。当前,国内农机融合的感知技术较少,传感器、视觉感知等各类科技的融合程度较浅,尚未达到农机与智慧技术深度融合的层次。在计算机程序方面,关于农业生产的逻辑判断,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实际运行尚有差距。因此,在未来农机智能技术更新时,应以智能感知、逻辑判断为主要的技术研究方向。

  4结语

  国内农业生产体系融合自动、智能各类技术后,逐步减少了田间的人工生产量,展现出农业机械的自主生产优势。智能技术是农机功能更新的主要方向,其技术研发程度,关乎着未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态。智慧农机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国内农机的研发工作,应结合田间实际生产需求,探索更具特色、更具智慧性的农机生产技术,增强农业生产方案的合理性,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生产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晓龙.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3(01):190-192.

  [2]申九菊.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农机,2021(10):34-35.

  [3]杨曼娜.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21(26):21-22.

  [4]梁春影.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的应用探寻[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21):63-64.

  [5]王海龙,王秀华.探讨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2):16-17.

  [6]晏岑.农业机械自动化与智能化应用方式及发展途径[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0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