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2024-12-19 14:31:0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是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的理论认知及应用理论设计养殖场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能为学生从事畜禽养殖生产关键岗位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为顺应畜牧行业转型升级,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新要求,对《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实施内容重构、思政融入、模式创新、评教构建等改革与实践,现将具体做法进行论述,以期能为本课程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管理者提供借鉴。
摘要:《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是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卫生学的理论认知及应用理论设计养殖场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的前导课,能为学生从事畜禽养殖生产关键岗位提供坚实基础和保障。为顺应畜牧行业转型升级,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新要求,对《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实施内容重构、思政融入、模式创新、评教构建等改革与实践,现将具体做法进行论述,以期能为本课程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管理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畜牧业;高职院校;改革;实践
0引言
如今,面向我国畜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对接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结合非洲猪瘟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农业高职院校亟需培养一批具有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能力、环境保护及生物安全意识的综合型技能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针对现代畜牧业人才需求,《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强、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能力高的畜禽养殖生产技术员”这一问题,通过“企业—项目—团队—课堂”4要素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革新、课堂设计优化、第二课堂延伸等教学环节的高效作用,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精神为主线轴的课程模式,建设形成与行业俱进的教学资源,组织设置虚实结合、校企双向贯通的教学模式,巧妙融入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劳动者素养培养,创新建立客观高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科创教学团队。经过不断实践与改革创新,该课程教学成果在学校多门课程中实践应用,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自课程改革与实践以来,所培养学生在畜牧行业中获得更大认可与发展。因此,本文从课程基本情况介绍出发,将课程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解决方法、创新点等做一简要阐述。
1《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基本情况
《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校内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校外跟岗实习完成本课程学习。2016年以前,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中气象要素对动物的影响及养殖场规划设计,整个教学内容弱化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及畜禽养殖场过程中废弃物处理措施。该课程将养殖场粪污处理、养殖场建设环评申报等作为课程重点内容,不仅使学生掌握温度、湿度、气流等气象要素对畜禽生产的影响等理论知识,还培养学生有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强烈意识和基本技能,且能应用课程理论与技能在严厉的环保政策下申报、规划中小型养殖场。
2课程改革与实践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2.1教学资源重传统轻现代
课程内容调整后,适合并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少且能用于教学的教材内容单一、枯燥,同时课程教学资源相对陈旧,缺乏与现行政策法规、行业发展现状的有效对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学生对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环保设备等认知较抽象,课程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新教学重点的学习。
2.2教学模式重内部轻外部
原有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内部单项传授,自2016年国家推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后畜牧行业转型升级较快,畜牧业呈现出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工艺标准化、环保设备现代化等特点,但因缺乏与产业、企业、国家环境保护现行政策对接,缺少互动式、探索式等多维度的教学方法,造成课程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等不符合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
2.3教学团队重传承轻融合
课程组教师组成不合理,大多没有畜牧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理论强、实践弱,缺乏与行业专业人员的学习交流载体,无法在专业教学中融合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教学评价重形式轻应用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对课程设计、实施的有力检验,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的抓手,建立适时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对促进课堂教学育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原有课程教学评价主观性强、方式单一、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导致教师教学改革与实践滞后。
3解决存在教学问题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产—教—研”相互融通的教学理念,依托市级、校级教改项目,通过到畜牧企业大量调研和论证,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课程改革思路,见图1。
3.1聚焦畜牧产业发展,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立足畜牧产业发展,与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丽天牧业有限公司、四川驰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岛派如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养殖企业、养殖生产设备设施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开发主干教材《养殖场环境卫生与畜禽健康生产》,引入最新环境卫生领域科研成果,增加养殖场生产工艺和设备、粪污排放条例等内容,建设学习包、教学资源库、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和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热点立项校级、市级教改项目各1项,形成符合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共享型教学资源。
3.2构建课程多元资源融合,校企共建多维度新型教学模式
(1)对接“产业和教学”,构建互动式实训项目。教学方法是决定能否培养出优质职业人才的关键,互动式教学方法也是难以攻克的教育难题。为全面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应用,课程改革开展互动式实训项目,引入探究式、研讨式和开放式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地猪场建设环保备案资料搜集,了解现代化猪场设施设备等学习,对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式探究,实现“产业和教学”的课堂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组间互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2)实施课堂企业化,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双向贯通””课堂进企业”模式是将课堂搬到企业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畜牧业生产中因生物安全防控问题很难将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企业生产场景实际实现,但课程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契合行业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视频直播软件、视频监控系统等,与企业行业专家连线教学,实现课堂企业化,解决因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造成学生无法深入生产一线的问题,实现线上模式的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和校外联盟企业实践基地“双向贯通”,深化产教融合。
(3)“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学生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能力为主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利用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进行场址选择建设等学习内容,开展多样化教学,实现“虚实一体化”,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打破学习场所限制,实现更灵活的实训实践,满足了学生在畜牧生产上下游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4)结合课程特色,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教育理念的崇高目标,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教学中传达环境保护、绿色健康养殖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等思政元素;同时将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渗透进教学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团队意识及责任意识。
3.3搭建师资双向融通平台,校企共建“双师型”科创教研团队
(1)“双主体”人才培养,创新“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程的重要补充及延续,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保障课程实施,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高校与社会“双主体”平台。同时,通过深度的教学合作,提升教师能力,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教师+畜牧师”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团队科创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2)多举措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政治素养,使命化人。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课程团队主动争取机会学习,深入企业一线锻炼,参与形势政策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党员学习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与思政教师及辅导员思想交流、教学沟通,拓宽德育知识,提高德育教学能力,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多举措提升育人意识和政素养。
3.4创新教学效果反馈方式,校企共建多元评价机制
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传统单一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可以对教学质量做出直接评价,但不够全面客观。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形成“同行专家、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跟踪”的多元评价机制,科学设计问卷,对教学改革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反馈到建设内容中,使课程建设更加符合学生和行业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4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创新
为与时俱进,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通过“企业—项目—团队—课堂”4要素在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改革、课堂设计优化、第二课堂延伸等教学环节的有效参与,构建了“产—教-研”深度融合,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主轴的课程创新模式。
4.1教学资源开发创新
课程形成了以联盟企业为依托,校企专业团队为着力点的联动机制,在产教融合型教学资源开发有效融通。
4.2教学模式路径创新
课堂采用课上校企共同模块化教学+课下学生对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式探究,实现了“产业—教学”课堂对接;实践教学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双向贯通”,形成了理论+校内实践,再理论+校外实践的循环培养路径。
4.3教学团队共融创新
教师、企业师资相互挂排,课堂、实践共授共建,团队相关项目融入第二课堂,实现了“产科创”有机融合。
4.4教学评价方式创新
课程形成“同行专家、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跟踪”的多元评价机制和跟踪机制,推动教学改革和实践。
5课程改革与实践效果
面对畜牧产业转型升级,课程以密切对接产业发展为宗旨,率先改革和探索,经过多年的建设,课程通过“企业—项目—团队—课堂”的深度融合,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评价4个维度,构建了立体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该成果已在全院多门课程中应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学生在畜牧行业中获得了更大的认可与发展。
5.1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内容立体丰富,同行高度评价
结合产业现状和教学实际,课程组构建了丰富立体的产教融合型课程资源,其中包括课程标准1本、主干教材1本、立体化教学包1个、电子教案1套、试题库1套。由于课程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案例详实、密切对接产业,得到了校内专家和其他高职院校同行的高度认可。
5.2课程教学模式产教对接,院内应用广泛
课程高度契合畜牧业发展,课程从单一专业推广到畜牧兽医二级学院所有专业,现已成为学院的公共专业核心课程;同时课程构建的产教对接模式,也已在学院的《宠物营养与食品》等多门课程应用,截止目前,参与课程建设教师人数13,参与课程建设企业专家9名,接受授课学生1 809人,参与共建的企业4家。
5.3课程教师相互融通,师资水平稳步提高
以课程为载体,课程组与联盟企业深入融通,课程团队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能力明显提升。课程建设这些年内,课程团队教师,获得四川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联合企业共同申报省、市级及学院教学科研项目4项,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1个。
5.4课程科研项目融入第二课堂,学生科创精神有效提升
团队教师相关科研生产项目融入学生第二课堂,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据统计,课程组已有5名教师参与了20余名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比赛,获得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四川省挑战杯比赛,获得三等奖,同时3名专升本成功,龚林波等3名同学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5.5课程“教学用”考核评价,教学效果三方认可
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同行、督导、学生、企业多方评价,同时设立调查问卷反馈教学相关信息。自课程改革后,3届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为95分以上;企业对培养的学生动物环保意思和技能的满意度为100%。
6结束语
课程质量是体现高职院校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课程在整个职业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灵魂”地位,是承载所有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载体,也是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实现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畜牧场规划与环境控制》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养猪与猪病防治》和《养禽与禽病防治》等专业核心课的基础课、前导课,对学生掌握畜牧生产环节的核心技能、胜任企业关键岗位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畜牧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虽取得微不足道的成效,但随着自我意识日渐增强的新一代学生成为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主体,课程质量提升还需持久、精准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思,梁之平,王一曼.新时期高校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职业素养[J].中外企业家,2020(14):192.
[2]郑继昌,李倩莹.互动式教学法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9):4-6.
[3]韩黄英,郭娟.“课堂进企业”模式下工学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8):27-29.
[4]李丹.基于工作页的高职“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40(3):42-46.
[5]王舜华.“立德树人”思想在高职专业课教育中的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4):201-202.
[6]杨露.高等职业院校第二课堂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前卫,2022(27):61-63.
[7]董刚,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7):8-10.
[8]贾存灵,牛竹叶,魏泽辉.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17):165-166.
[9]张海英,谢丽媛,薛洁.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6):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