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分析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分析论文

7

2024-12-04 14:36:4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转变思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有效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该文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转变思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有效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该文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

  0引言

  乡村振兴以战略方式提出,足见国家对于政策的重视。无论是人力物力,国家都全力保障该政策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仅仅依靠引进人才远远不够,乡村振兴不能仅依靠“输血”,要能够“造血”,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为乡镇振兴工作的关键维度。近年,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大培育力度,推动培育规模逐年扩大。通过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即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的一种培训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全面引领和协调,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培训提供充足的资金、师资和场地等支持。同时,政府能根据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此外,政府主导型培训模式还具有政策保障和制度优势,能确保培训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1.2产业联动型

  产业联动型培训模式,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将农民培训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培训体系,这种培训模式不仅注重农民技能的提升,更强调农民对产业发展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产业联动型培训模式能紧密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为农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同时,产业联动型培训模式能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可作为培训主体之一,为农民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使农民能够亲身体验产业发展和生产流程。同时,农民也可通过培训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和标准,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实现互利共赢。

image.png

  1.3市场化运作型

  市场化运作型培训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将农业培训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实战性。相较于传统的培训方式,市场化运作型培训模式更加灵活多变,能根据不同的农业产业需求和农民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提高培训效果。在市场化运作型培训模式中,培训主体的多元化是其显著特点之一。除政府、农业院校等传统培训主体外,企业、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也积极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这些市场主体凭借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农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和实践机会。同时,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也促使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2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对振兴乡村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已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可提升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素质,还能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传统农业中,农民往往缺乏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具备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能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精准培育,可以选拔和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农民,使他们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这不仅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进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有利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管理知识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职业农民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农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这种精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具备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

  3.1创新培育方式,优化培育内容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创新培育方式,优化培育内容,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3.1.1引入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精准画像,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育。通过建立农民信息数据库,分析农民的需求、兴趣、特长等信息,为他们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提高培训效果。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该校承接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通过收集农民的基本信息、学习记录、生产数据等,分析出农民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和学习资源。同时,还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为农民提供模拟实训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业技能和知识。除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外,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还注重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与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信息,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有力的项目支撑。此外,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农民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农民的职业发展。

  3.1.2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特点,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保留传统面授教学的特点,使农民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线上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农民可随时随地访问各种在线课程、视频教程、学习资料等,这些资源涵盖了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网络平台还提供在线交流、互动答疑等功能,使农民在学习过程中能与其他学员、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线下教学可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授课,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线下教学,农民可直接与专家、学者进行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同时,线下教学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等活动,让农民亲身感受现代农业的魅力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此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可根据农民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调整和优化。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农民,可以提供更多的高级课程和实践机会,对于学习困难的农民,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跟上学习进度。

image.png

  3.2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保障扶持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力下降。因此,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培育,只有精准培育,才能确保农民真正掌握所需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2.1培训资源优化

  职业农民培训需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这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的力量。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各方资源投入到农民培训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依托其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师资力量,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和课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经验,为农民提供实践性的培训。同时,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一环,应密切关注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与农业发展紧密衔接。同时,还应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技能标准,为农民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服务。

  3.2.2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养老保险是保障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重要举措,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可设计更为灵活的养老保险制度,如根据他们的收入水平、缴费年限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缴费比例和养老金发放标准。此外,还可推广个人账户制度,让农民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养老金积累情况,增强他们的参保意愿和信心。此外,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样重要。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农民在劳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意外伤害和疾病风险。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是保障他们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的关键,包括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优化医保服务流程等措施,让农民在面临医疗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3.2.3激励机制创新

  为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必要设立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在物质奖励方面,可设立不同层次的奖励标准,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际贡献进行评定。对于在农作物种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农民,可给予一定的奖金或补贴,对于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的农民,可以提供科研资金支持或专利申请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这些物质奖励不仅能让新型职业农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还能为他们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精神奖励方面,可通过举办表彰大会、颁发荣誉证书、媒体宣传等方式,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表彰和宣传。这种形式的奖励不仅能让农民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还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

  3.3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机制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于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敏锐度以及创新思维的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建立一套新型职业农民成长机制,以精准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职业农民。构建相应的实践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可通过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等组织,为农民提供实践平台,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结束语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改变观念,创新方法,融入现代技术,可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农业现代化和科教兴农战略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隋明,张崇军,荣加超,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J].甘肃农业,2024(4):99-103.

  [2]高峰,石丰运,徐媛媛,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机制研究[J].山东畜牧兽医,2024,45(4):72-74.

  [3]胡梦,赖庆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分析[J].村委主任,2024(5):206-209.

  [4]石玉华.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7):95-97.

  [5]吕小强.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新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1(12):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