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沟鸡品种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论文

2024-11-28 14:54:5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该文概述深沟鸡的品种来源及形成历史、产区范围与群体规模、产区自然条件、外貌特征、体重体尺、生产性能、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总结出存在繁育技术不到位,繁殖效率较低,产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部分苗族村社整村易地搬迁后,一些苗族村户不具备饲养条件,外来鸡种已深入至产区乡村,给深沟鸡保种带来一定威胁,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强化种源保护、发展规模养殖、深化产业经营、加强质量监管、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等对策,以期为深沟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该文概述深沟鸡的品种来源及形成历史、产区范围与群体规模、产区自然条件、外貌特征、体重体尺、生产性能、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总结出存在繁育技术不到位,繁殖效率较低,产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部分苗族村社整村易地搬迁后,一些苗族村户不具备饲养条件,外来鸡种已深入至产区乡村,给深沟鸡保种带来一定威胁,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该文提出强化种源保护、发展规模养殖、深化产业经营、加强质量监管、健全投入机制、完善服务体系等对策,以期为深沟鸡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沟鸡;品种资源;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0引言
深沟鸡是以马龙区月望乡深沟村为代表的苗族群众,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长期封闭式繁育,自然选择与人工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属肉蛋兼用型品种。按照曲靖市种业振兴行动的要求,马龙区把培育深沟鸡作为种业振兴行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开展了深沟鸡遗传资源的入户普查、生产性能测定,有序推进深沟鸡遗传资源鉴定申报工作,带动发展深沟鸡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马龙区将深沟鸡养殖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按照“建基地、重扶持、做品牌”的思路,走“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路子,带动发展深沟鸡养殖大户120余户,扩大养殖规模,产品开发、销售、品牌运营齐头并进,有力促进深沟鸡产业健康发展。
1资源概述
1.1品种来源及形成历史
深沟鸡的来源尚无史料可查。《马龙县民族志》记录,苗族同胞于明清时期从赫章、牟定、威宁、宣威等地陆续迁到马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苗族为游猎民族,鸡是最早畜养的畜禽之一,走到任何地方,都带着鸡自繁自养。苗族的习俗中,儿女到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专门请媒人吃饭,用成熟的1只公鸡和1只母鸡来招待,并2个鸡头奉敬媒人;结婚时,男方也要用刚成熟的公鸡和母鸡、煮10~70个熟鸡蛋作聘礼,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苗家“偷婚”的习俗中,把姑娘“偷”走后,过3~5 d或半个月,派人带着鸡、熟鸡蛋、肉、酒等礼品,去向女方父母认错;接待知心朋友和高贵客人也少不了吃鸡。平时,常以鸡和鸡蛋换取粮食、食盐、茶叶及其他生活用品。因此,苗族自古需要养鸡,饲养数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的拥有量。
1979年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结果,马龙县月望乡的深沟村及附近的数量较多而定名为“深沟鸡”。1981年录入《曲靖地区地方主要畜禽品种志》;2006年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上报了《深沟鸡遗传资源调查报告》,2017年收录《曲靖市畜禽遗传资源志》。
1.2产区范围与群体规模
1.2.1群体数量与分布
深沟鸡主要分布在马龙区境内10个乡镇(街道)的苗族村落。寻甸、沾益、陆良、宜良等相邻县的苗族村寨也有饲养。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显示,马龙区深沟鸡存栏36 867羽。
1.2.2种群结构
目前,集中由专业户及保种场饲养的深沟鸡,存栏母鸡15 964羽,公鸡1 495羽。
1.2.3消长形势
1980年第一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深沟鸡存栏约2 000羽;2006年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结果,深沟鸡存栏约40 000羽;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深沟鸡存栏36 867羽。2023年统计,马龙区深沟鸡存栏18.81万羽,出栏14万羽。
1.3产区自然条件
1.3.1地理条件
马龙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的南部,东经103°16′~103°45′,北纬25°08′~25°37′,东及东北与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区相连;南与陆良县接壤,西南与宜良县交界,西及西北与嵩明、寻甸两县毗邻。东西跨距47.25 km,南北跨度44.5 km,国土面积1 598.68 km2。全境四面环山;地势东南高峻,中部隆起向西北倾斜,呈阶梯形下降;属乌蒙山系,多山谷河槽;具有山区、丘陵、河谷等地形;平均海拔2 000 m,最高海拔2 496 m,最低海拔1 772 m。
1.3.2气候条件
马龙区为低纬高原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分旱季和雨季,冬春干旱,夏秋湿润。境内最高气温31.8℃,最低气温-8.1℃,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相对湿度55%,无霜期242 d,年平均日照2 208.6 h。年平均降雨951.0 mm。
1.3.3水土及生态条件
全区主要有7条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土壤多为红壤和黄棕壤,植被为乔木、灌木混生,有天然的疏林、草丛草场。苹果、梨、核桃、板栗、花椒等经济林果已有一定规模。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土豆、大麦、豆类、荞等。
1.3.4饲养管理模式
传统饲养方式多为自由放养与补饲结合,无专门的鸡舍,多在猪舍、牛栏之上栖息,白天自由外出觅食,早晚补饲玉米等粮食谷物。近年,饲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饲养数量多的农户建盖专用养鸡房舍,内置栖架;或用篱笆或塑料网围一些山场圈养,且重视防疫、补饲。补饲的饲料为多样性混合,以“早少、晚饱”原则,中午酌情补喂,补饲量应视野生饲料资源的多少而定。
2资源评价
2.1外貌特征
成年深沟鸡(公、母)外貌特征见图1~图4。
体型高大,背腰平直,脚粗长;胫部外侧直到趾部大多着生羽毛,俗称“毛脚杆鸡”,又称“飞毛腿”鸡。头尾翘立,羽毛紧凑。皮肤呈白色。多数有胡须,肉垂和红色的耳叶,虹彩呈黄色;喙、胫呈黑色,喙带钩,多为4爪。公鸡为平头,红色单冠,6~7个冠齿;体型高大,体呈长型,胸肌发达,两腿结实;全身羽毛丰满,除尾羽为黑色外,其余部位均为红色;成年体重2.5~3 kg,阉割育肥可达3 kg以上。母鸡,多数单冠,少数呈复冠或玫瑰冠;体态匀称,体型中等;头小而圆,颈细长,骨盆间距宽,脚短粗;羽毛多为麻羽或黄羽,少数黑羽,麻羽;头部为黄羽,颈上部以黄羽为主体,越向下麻羽越多,至胸部过渡为全麻羽,往后延伸,毛色有加深的趋势,但仍为麻羽;尾部及主冀羽更偏黑色;成年体重2~2.5 kg。雏鸡绒毛多呈灰色或黄色。
2.2体尺、体重
10月龄成年深沟鸡体尺、体重见表1。
2.3生产性能
2.3.1肉用性能
深沟鸡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10月龄屠宰性能见表3,10月龄肌肉主要成分见表4。
2.3.2蛋品质
8月龄产蛋高峰期鸡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5。
2.3.3繁殖性能
公鸡5~6月龄开啼,10月龄成年。母鸡150~170日龄开产,9月龄成年,年产蛋数100~180枚,300日龄平均蛋重55.9 g,蛋壳多为粉白色,极少浅褐色。公鸡活动量大,性欲强,精液品质好。散养的公、母比为1:10~12;人工授精的公、母比为1:30~35。种蛋受精率可达92%,孵化率91%,雏鸡成活率94%。
3存在的问题
深沟鸡在保种选育场的带动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数量总体上在增加,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深沟鸡繁育技术不到位,对深沟鸡的提纯选育、饲养管理等方面,需注入现代科技元素,提高繁殖效率,及时破解深沟鸡产业发展瓶颈。产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和营销体系滞后,未形成规模化生产,也无深加工产品。部分苗族村社整村易地搬迁后,一些苗族村户不具备养鸡的条件,导致苗族群众饲养的深沟鸡数量呈下降趋势。外来鸡种已深入至产区乡村,给深沟鸡保种带来一定威胁,迫切需要加快深沟鸡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部分企业处于小、弱的状况,导致深沟鸡保种选育的发展后劲不足。
4对策建议
4.1培优种质资源
深化与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加大深沟鸡保种、育种和研发力度,提高深沟鸡繁育技术,深沟鸡核心群体数量得到大幅提升,种质得到培优。
引入现代育种技术,开展优良种质特性研究。在保持现有外貌和肉质风味的前提下,改良生产性能。将其优良品质充分利用,努力培育既保有原优良品质又具有较好经济性能的深沟鸡高产品系,提高饲料转化率,缩短饲养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饲养的效率。
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良种的繁育推广工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将种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提升种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为深沟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4.2增强发展动力
依托独特的深沟鸡资源优势,培育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养殖为抓手,强化对本土企业的扶持。争取引入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企业入驻马龙,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养殖、加工和销售衔接起来,加快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巩固和发展年出栏1 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充分发挥规模化养殖在深沟鸡产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引领和带动全区深沟鸡产业的快速发展。
4.3建立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深沟鸡标准体系,创建深沟鸡地方标准,引领全区深沟鸡养殖标准化生产,让深沟鸡具有外观、体重、饲养时间、肉质等的明显特色,让饲养者、销售者、消费者及时得到了解。免费授权使用深沟鸡鸡公共商标,规范深沟鸡地理标志商标授权使用管理,充分调动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品牌的积极性,推动深沟鸡成为享誉市场的马龙名片,提高深沟鸡标准化养殖水平和规范产品质量,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4.4联农带农发展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以公司提供鸡苗回收商品鸡,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解决农户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的难题,带领广大农户充分利用林地、果园和房前屋后等场所,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模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小群体生产,实现分散小群体饲养,集成大规模发展的格局。
4.5健全投入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与养殖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类涉农资金投向深沟鸡产业,不断增加投资总量。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促进产业基础设施、疫病防控、保种选育、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等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同时,给予金融支持,采用奖代补、财政贴息、信贷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机制,支持养殖、营销和加工企业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4.6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培训,对全区从事深沟鸡养殖的从业者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能带动广大养殖户共同致富的新型执业人才。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和养殖水平。充分利用企业+合作社的带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解决农户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的难题,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规模化发展水平,探索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流通服务体制,着力在品牌宣传、产品流通等环节实现突破,迅速提升行业的档次。做好疫病防治,充分利用区、乡、村三级防疫网络的作用,建立群防群治机制,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聪,阮子华,魏岳,等.崇仁麻鸡品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畜禽种业,2024,20(2):20-26.
[2]马龙县民族宗教局.马龙县民族志[M].云南马龙,1993.
[3]曲靖地区地方主要畜禽品种志编写组.曲靖地区地方主要畜禽品种志[M].云南曲靖,1981.
[4]曲靖市畜禽遗传资源志编纂委员会.曲靖市畜禽遗传资源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7.
[5]马龙区统计局.马龙区统计资料[M].云南马龙,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