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山羊伪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技术论文

2024-11-21 16:58:1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奶山羊伪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细菌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羊感染后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需尽早发现积极治疗。奶山羊出现伪结核病的概率较高,羊感染后容易出现接触性传播,难以有效彻底清除,对奶山羊的经济价值危害较大。该文对奶山羊伪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技术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奶山羊伪结核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资料依据,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法。
摘要:奶山羊伪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细菌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羊感染后可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需尽早发现积极治疗。奶山羊出现伪结核病的概率较高,羊感染后容易出现接触性传播,难以有效彻底清除,对奶山羊的经济价值危害较大。该文对奶山羊伪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技术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奶山羊伪结核病防控提供一定参考资料依据,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法。
关键词:奶山羊;伪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控技术;消毒隔离
0引言
山羊伪结核病又称为山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因主要为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奶山羊出现该类疾病时,可造成机体实质性脏器、子宫等位置的坏死性囊肿及结节,导致奶山羊产奶量下降,妊娠率降低,同时也可增加死胎或畸胎等风险,危害性较大。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可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羊群中出现阳性病例时,可导致大面积的羊群感染,清除病菌的难度较大,容易发展为较大疫情,给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需积极探明奶山羊伪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明确其诊断及检验方法,积极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技术,积极控制该病的发生发展。
1奶山羊伪结核病的主要表现
奶山羊伪结核病发病,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部分患病羊可出现轻微肢体不灵活,触摸可感觉局部存在脓肿等突起部位,皮肤较为敏感。随病情进展,可以引发头部、颈部等位置的皮下淋巴结脓肿,发病初期脓肿较小,约为黄豆大小,随后脓肿体积可逐渐扩大,达到核桃大小时,可出现自然破溃现象。脓肿增大后可影响局部神经末梢功能,导致病羊出现运动受阻等症状,囊肿数目也随之增多。脓肿破溃时间段,病羊的瘙痒感较为明显,破溃后可引发局部脓痂形成,部分病羊残留脓汁可引发继发性感染,未继发感染者破溃位置逐步干燥结痂。仅出现体表症状的病例预后良好,死亡率较低。但是,部分病例同时可见消瘦、咳嗽、消化不良等症状,该类病羊死亡率较高,尸检可见其出现肺部、肝脏、子宫、胃部等内脏的脓肿现象,脓肿数量和大小不一。
2流行病学调查
2.1发病率特征
山羊伪结核病的发病率较高,各地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部分地区出现阳性病例的农户占比可达到50%以上,奶山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其他类型山羊相比,发病率显著升高,是山羊伪结核病的高发群体。同一羊群中,外来品种出现山羊伪结核病阳性的风险更高,本地品种易感性降低。山羊伪结核病多为散发流行,部分区域可出现地方性流行趋势,相邻农户间感染率较高。
2.2发病时间分布情况
山羊伪结核病的发病时间较为分散,各季节均可发病,但春季和夏季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奶山羊出现伪结核病阳性的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该季节温度较高,细菌活性较强,奶山羊也较为活跃,容易接触外来物品或外伤导致病原体侵入,因此春夏季节发病率较高。
2.3发病年龄分布
奶山羊的伪结核病阳性者,以成年羊为主,1岁以下的青年羊发病率有所下降,幼年羔羊发病率相对较低,3月龄以下的羔羊病例极少,1岁以下病羊多为零星发病,较少形成流行趋势,成年奶山羊为易感人群。
2.4病羊预后情况
病羊发病后都出现淋巴结囊肿等表现,持续20~30 d,脓肿可逐渐软化化脓,破溃流出,多数病羊无体温升高表现,尽早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死亡率较低。但是,随病程进展,病羊消化不良等现象逐渐显著,疾病后期可出现消瘦情况,经济价值下降显著,预后不佳,需及时淘汰处理。
3奶山羊伪结核病诊断与治疗
3.1实验室诊断
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症状尤为隐匿,无法凭借症状表现评估病羊的具体疾病情况,需实施实验室检查。主要采集病羊的囊肿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生化特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鉴定等,明确病原的病原菌类型。奶山羊伪结核病患病者,脓汁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菌的球杆菌,分离菌株培养后,染色镜检可见多形态革兰氏阳性菌,以无芽孢的球杆菌为主,通过PCR产物测序鉴定证实为伪结核棒状杆菌。
3.2治疗
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常用的抗生素敏感性欠佳。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曲松钠、复方新诺明、链霉素卡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相对较高,可优选选择该类抗生素作为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治疗的主要抗感染药物。青霉素、头孢拉定等抗生素敏感性极低,不宜作为抗感染药物。对于出现大面积山羊伪结核病的养殖场,应及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分析分离出的伪结核棒状杆菌药物敏感性,选择高敏感性的抗生素治疗,以保障抗菌效果,尽快控制患者病情。对于已经确诊的病羊,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若病羊脓肿已经成熟,应对局部消毒,采用无菌器械切开局部,促进脓汁排出,彻底处理创面,并采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清洗局部,局部涂抹松馏油或抗生素软膏,并实施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肌注治疗,直至病羊完全康复。
4防控对策
4.1及时隔离消毒
奶山羊出现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的风险较高,羊群检查中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病羊,同时对该羊群进行严格的消毒及预防性治疗。羊群所在的场地及用具全部采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杀处理,病羊的脓液要彻底消毒深埋,不可随意丢弃,可采用生石灰等进行局部杀菌处理,避免污染局部土地用具或饮水。出现阳性病例的羊群粪便应统一收集处理,避免与其他羊群粪便混合。此外,对同羊群进行体外驱虫处理,可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治疗,同时配合滴百虫溶液药浴等,积极预防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此外,应注意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程较长,容易出现慢性感染,且感染发病后部分羊群临床症状不易察觉,极易被忽视。因此,同一羊群出现阳性病例后,应适当延长隔离时间,长期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彻底消灭潜在的感染风险因素,控制其在奶山羊中传播,彻底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形成大面积流行情况减少农户的经济损失。
4.2提升养殖户的防控意识
奶山羊养殖户对山羊伪结核病的防控意识,可直接影响日常防控工作水平。部分养殖户对于该类疾病的了解有限,认知水平相对较低,较多养殖户未能及时发现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的奶山羊,发现患病的奶山羊后也未及时隔离处理,病羊仍可以四处走动,而患病羊身上的脓肿破溃,脓液可粘到羊舍内的各处位置,同时粪便也具有一定的传染力,因此可导致圈舍内羊群大面积感染,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较大。应强化奶山羊养殖户的山羊伪结核病防控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养殖户学习伪结核棒状杆菌引发的感染情况,了解其致病性和不良预后,认识该病造成的养殖户经济损失,使养殖户在思想上重视该病的防控,从而提升山羊伪结核病的预防效果。宣传教育中,应强化伪结核棒状杆菌解释说明,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山羊养殖户了解该病的传播特点和主要传播途径,说明外伤、蚊虫叮咬等情况可造成该病传播,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实施主动免疫干预,应提高防控意识,积极预防其发生发展。
4.3强化引种检疫工作
外来品种的羊群更容易出现伪结核棒状杆菌携带或感染情况,且早期症状隐匿,不易察觉,因此引种的羊群容易出现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情况,多在引种结束后才被发现。应积极强化引种检疫工作。脓肿的羊应严格实施相关检疫工作,并进行长时间隔离,确认无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后再混入本地羊群。引种前应仔细调查引种羊场的具体情况,若出现过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病例,应禁止引种。
4.4强化饲养场的清洁卫生工作
饲养场的卫生清洁水平,与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奶山羊存在伪结核棒状杆菌等多种病原菌易感情况,应进一步强化清洁卫生工作,进而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生风险。养殖场清洁时,要避免出现遗漏情况,除羊舍、运动场、地下室等位置外,还要注意公共区域、过道等区域的消毒处理工作,做到全面消毒。羊舍使用的所有用具应进行全面消毒。车辆或其他物品进入生产区前,应通过喷淋消毒等方式进行局部彻底消毒,避免伪结核棒状杆菌带入奶山羊的饲养场。受到病羊污染的卫生工具等物品,及时消毒处理,无法消毒者应进行焚毁和深埋等处理。养殖场的粪便污物及污水等,应每日及时清理,避免其在养殖场内发酵,滋生蚊蝇。蚊虫也是伪结核棒状杆菌的重要传播者,应重视防蚊灭蚊工作,春夏季节蚊虫较多,应注意水源管理,及时清除不干净的水源和污水,避免蚊子幼虫滋生。
4.5强化日常检查工作
羊群每日例行检查时,应注意观察羊群进食量有无变化,是否出现采食量减少情况,定观察羊群是否出现体毛凌乱、体型消瘦、体重减轻等情况,对于存在上述异常者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应隔离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感染伪结核棒状杆菌的病羊,容易出现下颌、胸前、肩部、腹部下部分等位置的体表淋巴结肿大情况,触摸局部较软或坚硬,同时部分病例可伴有发热等情况。囊肿触摸时有波动感,可采用穿刺等方法观察内容物,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者,囊肿内可挤出黄白色的脓液,呈牙膏状,需高度警惕,应立即对病羊进行隔离,并实施实验室检查,确定是否为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
4.6减少羊群外伤风险
圈舍养殖羊群时,应注意养殖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增加羊群碰伤撞伤摩擦损伤风险,减少伪结核棒状杆菌通过伤口感染羊群的风险。运输羊群时应注意保护棱角位置的保护,避免羊群碰伤撞伤,运输结束后及时检查羊群身上是否存在外伤,尽快识别外伤奶山羊。每日对羊群进行外伤检查,及时标记出现外伤的奶山羊。对于存在外伤的奶山羊,应实施单独隔离饲养,阻断细菌接触传播途径,减少伤口感染风险,同时也有利于病羊充分休养,尽快康复。
4.7做好养殖人员防护
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菌,人类也容易发生感染情况,主要通过皮肤创面污染、黏膜接触、注射等方式感染人体,养殖户在照顾病羊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戴好隔离衣、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身体出现伤口等外伤时,应贴好密闭性的敷贴,再穿戴好隔离物品,然后再从事病羊的照顾工作,避免病羊的病原菌接触人体伤口造成感染情况。处理感染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奶山羊时,要及时收集病羊囊肿的脓液,避免脓液喷溅或撒到其他位置,收集脓液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并采用消毒液彻底清理操作区域。
5小结
奶山羊出现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的风险较高,感染后严重影响奶山羊的经济价值,需高度警惕,通过提升日常管理、强化防护工作,积极预防该病发生、发展,避免出现羊群感染情况,进而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少飞,刘明杰,姜悦才,等.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24,45(1):12-17.
[2]宋艳,袁永丰,钱虹宇,等.羊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24,55(2):680-687.
[3]刘刚,尹峥,李晨露,等.伪结核棒状杆菌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21,42(7):1-6.
[4]刘刚.山羊伪结核棒状杆菌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5]刘良佳,周鹏,王高富,等.山羊伪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禽业,2021,32(4):8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