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结合对提高水稻机播质量的影响论文

2024-11-19 13:57:5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农机农艺结合是指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耕作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提高水稻机播质量,需加强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
摘要:农机农艺结合是指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耕作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提高水稻机播质量,需加强农机与农艺有效结合。通过对农机农艺结合在水稻机播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分析,表明农机农艺结合能显著提高水稻播种的精准度、均匀性和生产效率,有效促进水稻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
关键词:农机;农艺;水稻种植;机播质量
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艺管理的日益完善,农机农艺结合已成为提高水稻机播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机农艺结合能有效解决传统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压力大、分散经营等问题。采用精准播种、施肥等技术手段,优化水稻生长环境,提高秧苗成活率和群体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政策的大力支持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农机农艺结合对水稻机播质量的影响
1.1提高立苗率
通过将先进的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实现水稻播种的精准化,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在水稻种植的质量上取得显著突破。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力和简单的机械工具,播种的密度和均匀度难以保证,导致秧苗的成活率不高,立苗率低下。农机农艺结合通过引入高精度播种机械和智能化的农艺管理系统,使水稻播种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精准控制[1]。在农机农艺结合的水稻种植过程中,播种机械能根据土壤条件、气候因素以及品种特性等,自动调整播种的深度和密度,确保每株秧苗都能获得充足的生长空间和养分。同时,农艺管理系统还能实时监测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提供所需的水肥供应,确保秧苗健康成长。据统计,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的水稻种植方式,其立苗率可达到90%以上,相比传统种植方式有显著提升,充分体现农机农艺结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
1.2优化秧苗管理
在秧苗的栽插阶段,农机农艺结合通过采用先进的插秧机械,确保插秧机能够匀速前进,避免因速度不均导致的飘秧现象,在提高插秧效率的同时,保证秧苗的栽插质量,为后续的生长打下坚实基础。在秧苗的生长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秧苗的生长情况,结合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及时为秧苗补给养分和水分,确保秧苗能够健康生长。同时,农机农艺结合还注重病虫害的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减少病虫害对秧苗的危害,提高秧苗的成活率。
1.3提升秧苗品质
传统的移栽方式,如人工插秧,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秧苗的种植密度和均匀度,但由于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和局限性,往往会对秧苗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秧苗的成活率,导致其生长缓慢、品质下降。然而,机械化移栽通过精准控制移栽机械的运行参数,如移栽深度、间距和速度等,确保秧苗在移栽过程中受到最小的损伤[2]。移栽机械通常采用柔软的抓取装置,能轻柔地夹起秧苗,并将其准确栽插,减少秧苗的损伤,使秧苗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通过先进的农机农艺结合方式,正逐渐成为现代水稻种植的重要发展方向。
1.4改进水田整地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要求水田必须平整且泥块细碎。因为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如:插秧机,需要在一个平整的田面上进行作业,以保证秧苗能均匀地插入土中。同时,细碎的泥块有利于秧苗的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促进其生长发育。特别注意的是田块的沉淀时间和水层深度,形成一个平坦的种植面。而过深或过浅的水层会对秧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过深的水层引发漂秧现象,即秧苗在水流的冲击下无法稳定地扎根在土壤中;过浅的水层会导致秧苗脱水,进而影响其生长和成活[3]。此外,农机农艺结合还要求田块便于管理,包括在田块中设置合理的排水和灌溉系统,有助于保持田块的湿度和肥力平衡,为秧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农机农艺结合实践中的挑战
2.1资金压力大
农机农艺结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农机购置、维修、更新,以及农艺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对于许多农业经营者来说,资金压力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农机设备的价格较高,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无疑增加农业经营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往往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制约农机农艺结合。
2.2分散经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农艺结合的推广和应用。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许多农业经营者难以承担购买大型农机设备的成本,导致农机设备的普及率较低。而分散经营使农艺技术的推广难度加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3政策引导不足
政策引导在农机农艺结合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政策引导力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导致政策与实际需求脱节;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政策的有效实施。
3.解决对策
3.1鼓励科研机构加大投入开发新型农机设备和农艺技术
为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机构在农机农艺结合领域的资金投入,直接支持新型农机设备和农艺技术的研发,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研发环境和条件,使其更专注于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同时,政府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模式,集结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共同研发出更加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需求的农机农艺结合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让先进的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更快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机农艺结合技术,通过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快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国内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整体水平,为结合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例如,智能农机与精准农业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科研机构投入能推动智能农机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加大投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并与高校、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科研机构针对水稻种植的特点,开发一系列新型农机设备,如:智能插秧机、无人驾驶播种机等,具有高精度、高效率、低劳动强度等优点,极大地提高水稻的播种效率和质量,还注重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水稻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根据具体数据,科研人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方案,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对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使水稻的水肥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并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病虫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有助于提升我国水稻产业的竞争力,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向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以提高农机农艺结合的适用性和效率
首先,建立农机农艺结合的行业标准至关重要,明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确保农机和农艺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整体质量,减少操作失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在重点地区建立农机农艺结合的示范项目,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让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更直观地了解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方法。而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能带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激发农民和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热情和信心,进一步推动技术的普及和规模化应用。最后,对农民进行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培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其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直接决定了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农民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在提升水稻机播质量的过程中,农机农艺结合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显得重要。以某农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通过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结合科学的农艺技术,实现水稻机播的标准化作业。通过统一播种密度、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确保秧苗的整齐度和成活率。同时,规模化种植使得农机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农机农艺结合的模式,不仅提高水稻机播质量,还为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3完善政策体系以及明确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
一方面,增加对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财政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农民购买新型农机设备、采用新技术提供补贴或贷款支持,极大地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激发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普及。另一方面,对研发、生产和销售农机农艺结合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通过降低企业的税率、提供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成本负担,鼓励企业加大在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方面的投入,推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低息贷款、担保服务等金融服务,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用和推广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提高综合成效。
4.结束语
农机农艺结合对提高水稻机播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既能有效提升立苗率,优化种植管理,提高秧苗品质,又能促进水田整地的改进,为水稻的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将成为推动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鼓励更多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从业者共同探索和应用高效、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兆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分析[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3(6):16-18.
[2]宋峰超.关于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调研分析[J].山东农机化,2023(5):39-40.
[3]王春叶,温桂通.微探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新农业,2022(20):78-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