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常见病虫害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技术论文

2024-10-17 14:48:0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松树是我国森林中的重要树种之一,也是生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在林业保护过程中,强化松树病虫害的防治是提升林业保护质量的重要措施。松材线虫对松树而言,是一种毁灭性虫害,一旦感染,该区域的所有松树都会被传染。加强对松材线虫的治理和防护,有助于提升林业保护成效,推动林业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X县松林作为研究对象,在26.78万亩松林中随机选择两个试验区域,对其中一个区域的松树采用树干注药技术,另一个区域采用综合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几种常见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通过对照分析的方式对比两种松材线虫病
摘要:松树是我国森林中的重要树种之一,也是生态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在林业保护过程中,强化松树病虫害的防治是提升林业保护质量的重要措施。松材线虫对松树而言,是一种毁灭性虫害,一旦感染,该区域的所有松树都会被传染。加强对松材线虫的治理和防护,有助于提升林业保护成效,推动林业保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X县松林作为研究对象,在26.78万亩松林中随机选择两个试验区域,对其中一个区域的松树采用树干注药技术,另一个区域采用综合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几种常见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通过对照分析的方式对比两种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经综合防治的研究区域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概率明显低于采用树干注药技术的区域,说明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增强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
关键词:林业;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树干注药
前言
松材线虫病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对松树的正常生长会造成危害。松材线虫病是一种以昆虫传播为主的病害,感染后松树会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受复杂生长环境的影响,许多松树在当年感染松材线虫病后会出现部分树枝枯萎的情况,来年春季整棵松树会死亡,并且松材线虫病的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感染很容易出现松树大面积死亡的情况。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速度很快,对松树的危害性还较大,防治难度较高,如果不注重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会给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X县松林面积较大,一直重视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在松材线虫病防治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手段较多,常用防治技术为树干注药技术,但在长期实践中树干注药技术在防治松材线虫病时还存在一定不足。为验证综合防治技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综合防治方案与树干注药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X县林地总面积为167.20万亩,森林覆盖面积约64.82%,松林面积26.78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16.22%,包括近过成熟林13.27万亩,中龄林6.28万亩,幼龄林7.23万亩,以人造林为主。研究地点选择X县的中龄林区域,选择两个面积约5亩的相邻区域进行研究,对两个研究区域分别以A区和B区命名,将两个研究区域划分为三个子区域,分别以A1、A2、A3、B1、B2、B3命名,不同子区域松树的胸径不同。在A区域采用树干注药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在B区域采用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对比分析综合防治技术和树干注药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明确不同胸径的松树的松材线虫病的发病率上存在的差异。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松树的龄期在3~10年左右,最小胸径3cm,最大胸径18cm,均为中龄松树,对A区域采用神绿植保牌松材线虫病注射液,每瓶剂量10ml。采用树干注药技术时,工作人员采用手持式打孔机在树干上打孔注药,胸径为3~8cm的松树(A1区)注射1瓶药物,胸径为8~13cm(A2区)的松树注射2瓶药物,胸径超过13cm的松树(A3区)注射3瓶药物。在采用树干注药技术前,工作人员要提前准备好药物,所有药物必须检查合格后才能使用。正式用药前,工作人员要按时完成树干注药任务,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各区域不同胸径的松树进行注药;控制好钻孔的位置与钻孔深度,钻孔优先选择表面光滑、无受伤的部位,提前根据钻孔标准对A区三个分区的松树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工作人员要选择在晴天的早上10点左右注射药物,离地大概50cm的位置钻孔和注入药物,打孔角度与地面保持30°左右的角度,使用剪刀将药瓶上的尖嘴部分剪除后,将药瓶头部插入提前钻好的孔内,随后轻击药瓶底部,使药瓶固定在孔位上,待松树完全将药物吸收后及时将药瓶拔出。在采用树干注药技术时,工作人员要检查是否有未注药的松树,避免树干注药不彻底影响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拔出药瓶后,工作人员要就近使用泥巴填塞钻孔,促进松树伤口恢复;注药后可能存在药物泄漏、结晶、瓶嘴堵塞等问题,需要针对各类问题采取应对措施,必要时需要进行补药,同时做好记录工作。综合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认真记录打孔、注药等数据信息,收集和整理档案,在研究技术后分别计算树干注药后因松材线虫病引起的松树死亡率,在排除其他死亡原因后计算松树的病死率。
对B区不同胸径的松树,也采用树干注药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但还要采取一些其他防治技术,主要内容如下:
(1)从林业经济管理高度,做好区域内松树的检疫工作,及时发现存在松材线虫病的木材进入研究区域,避免外来病源影响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对研究区域的松材进行检疫,一旦发现松材线虫病,及时清理病树,将周边病树彻底清除,防止松材线虫病传播。提前掌握松材线虫病病源,加强森林防治,对枯死松树进行清理,破坏松墨天牛等松材线虫病病源的生活环境,保障松树正常生长。
(2)在阴雨多雾天气时,根据松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在临近湿度90%时采用白僵菌专化性粉剂,按照0.25kg/667m2的剂量进行处理;喷洒农药,防止松材线虫病发生,降低松材线虫存活率,避免松树感染后死亡;重点处理松材线虫的主要宿主——松墨天牛,在松墨天牛成虫活动盛期采用多机动静电喷粉机喷洒噻虫啉,起到抑制松材线虫病爆发和传播的作用;根据松树的病例适当投放蜘蛛、蚂蚁等昆虫,减少松材线虫的数量和防止松材线虫传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时,工作人员要注意维护区域内的生态平衡,不能投放过多昆虫导致区域内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具体要根据区域内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情况来决定。
1.3观察指标
研究前,工作人员要先检查各区域松树的外观和渗出松脂的情况,全面了解不同研究区域松树的生长情况;使用小刀将部分树皮去除,观察松脂渗出的情况,将判断为健康的松树列为试验树株。研究区域周边不能有其他松林,目的是防止相邻区域松材线虫病相互传播[3]。在对两个研究区域的松树采取了不同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手段后密切观察各区域松树的生长情况,记录死亡的松树,通过观察松树的外观和松脂渗出量判断松树死亡的原因,对两个区域进行2年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后,调查和比较两个区域不同胸径松树的成活情况。
2研究结果
接受树干注药的A区,A1、A2、A3区都有松树发生松材线虫。A区三个区域中,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松树胸径普遍超过13cm,胸径为3~8cm的松树未发生松材线虫病,胸径为8~13cm的松树部分发生松材线虫病,说明树干注药虽然能防治松材线虫病,但防治效果有限;松材线虫病发病率与松树胸径成正相关。
B区三个区域在接受树干注药技术的同时,还接受了其他常用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研究过程中B区的三个区域的松树死亡率不足1%。调查发现B1区、B2区和B3区胸径为3~8cm的松树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概率为0%,三个区域的差异不显著。胸径为8~13cm的松树中,B1区发病率为0%,B2区发病率为0.05%,B3区发病率为0.11%,进一步证明了松材线虫病发病率与松树胸径有关,综合防治技术能显著提升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
B区中胸径大于13cm的松树,B1区发病率分别为0.00%、0.02%、0.03%,研究结果说明综合防治技术对不同区域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显著且防治效果的差异不大,受松树树干注药剂量的影响较小。不同区域松树胸径与成活情况见表1。
在两个区域都接受2年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后,可以发现无论松树的胸径大小,接受综合防治技术的松树发生松材线虫病的风险明显低于只接受树干注药技术防治的松树,说明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比树干注药技术有效。
松树发生松材线虫病具有一定规律性,可能和松树胸径大小有关,对松树采取综合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应对松材线虫病的问题,建议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
从松树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情况以及防治效果来看,在松材线虫病防治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提升综合防治效果,对胸径较大的松树要加大检验、监测力度,在发病后加大药物剂量和病树清理力度,通过有效杜绝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减少可能给松树正常生长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3讨论与建议
对松树来说,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流行性疾病,在业内素有“松树癌症”的说法,而松材线虫是引发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原因。松材线虫一般寄生在各种松树上,如赤松、黄松、马尾松等,它的原产地为美国,在经过长时间传播后,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松材线虫是一种入侵生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松材线虫几乎没有天敌,或者在一定区域内天敌的数量较少,所以在找到合适的生态位后很快就开始大量繁殖,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面积传播,会给我国松林森林资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松材线虫病是直接导致林业经济损失的因素,特别是对部分以松材生产为主的地区来说,松材线虫病的出现每年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各地越来越重视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开始研究各种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和方法,其中树干注药技术是常用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手段。但只采用树干注药技术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成本较多,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不够彻底,仍然有许多松树面临着松材线虫病的困扰。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明确了松材线虫病防治中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和树干注药技术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树干注药技术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率,但与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不够彻底。鉴于综合防治技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的多重价值,本文认为在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时可以采用以下手段。
3.1发挥树干注药技术的基本作用
树干注药技术是防治松材线虫病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除了可以预防松材线虫病发病风险外,还可以对已发病的松树进行处理,减少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日常防治松材线虫病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重合理使用树干注药技术,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松树胸径的大小以及管理区域内发生松材线虫病的情况,控制好不同胸径松树的树干注药剂量。树干注药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一味追求药物的高剂量,还要认识到高剂量药物可能对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以及松树正常生长可能造成不良影响,通过选择研究区域进行实验,掌握药物的最佳剂量,最大化地发挥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3.2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时,工作人员要优先选择生物防治技术,主动引进松材线虫的天敌,利用天敌逐渐消灭区域内的松材线虫。在采用微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确定好生物防治所需的昆虫,控制好在区域内投放的昆虫数量,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灭杀区域内的病虫害。
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将松墨天牛作为防治重点,X县发生的许多松材线虫病和松墨天牛有关,松墨天牛的繁殖会导致松材线虫病不断发展,导致大量健康林木受到污染。因此在生物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还要将松墨天牛的防治作为核心,注重控制好松墨天牛的数量和规模,避免松墨天牛内存在的松材线虫影响区域内松树的正常生长。
3.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的原理是病原微生物进入植物体后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感染,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处理可以提升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在防范因松墨天牛等导致的病原微生物问题时,需要对其展开检测和分离,在大量解剖的基础上,了解松墨天牛体内的拟青霉、白僵菌、黏质链球菌等微生物,随后获取不同浓度配比,在合理配置各类菌株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孢悬液,并通过对孢悬液的试验与对比,明确微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松材线虫病防治在林业松树种植和管理过程是关注的重点,这是一种容易给松树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病虫害,一旦出现防治不到位的情况,将给林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随着松材线虫病影响范围的扩大,这一损失在短期内会达到高点。树干注药技术是传统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方法,在经过研究与实践后,许多学者都证明了树干注药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有效性,但只采取单一的树干注药技术,在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上难以实现最大化,仍然有少量松树面临着被感染的风险。本文认为采用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更有效,除了可以提前预防松材线虫病外,还能在发现病株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松材线虫病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地维护林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平,王菊香,谢新国,等.武汉新洲区松材线虫病“绩效承包管理”模式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2024,53(01):88-92.
[2]田勇.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22,(26):31-33.
[3]向帆,叶建仁,张婉君.注干施用3种药剂防治松材线虫病研究[J/OL].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0[2024-08-20].
[4]江西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24(02):3-7.
[5]宁家莉,邝超娟,杨琼.钦州市松材线虫病发生与治理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24,18(02):209-211.
[6]齐永盛.辽宁省松材线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J].林业勘查设计,2024,53(01):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