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法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

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法路径及对策建议论文

0

2024-10-10 10:47:2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xxx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提升耕地地力水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耕地受自然灾害破坏、水资源不足、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本文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中长期规划进行了分析,探讨工作成效,对进一步做好做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了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工作协调联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等建议和策

  摘要:xxx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鹤壁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提升耕地地力水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耕地受自然灾害破坏、水资源不足、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影响,本文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中长期规划进行了分析,探讨工作成效,对进一步做好做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了增加资金投入、强化工作协调联动、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等建议和策略,为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分析

  前言

  鹤壁市以xxx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xxx“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设施条件,提升耕地地力水平,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基本情况

  鹤壁市耕地面积170.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47.98万亩。“十二五”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鹤壁市以《鹤壁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2008—2020年)》为依托,以高标准农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末全市累计投入17.7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7.45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09亿斤节水灌溉面积105.7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4.27万亩,年节水能力达到4069万m3/a。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46.9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6.03%。根据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十年规划(2021-2030),“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47.05万亩,提升80.00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15万亩。到2025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154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5万亩。“十五五”期间全市计划提升21.00万亩。到203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154.50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5.4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image.png

  2主要问题和需求分析

  2.1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截至2020年底,鹤壁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07.45万亩,全市还有约36%的耕地未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部分耕地仍然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耕地质量不高、田块细碎化、生态防护水平低等问题。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河南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到2021-2025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47.05万亩,提升80.00万亩。2026-2030年,全市提升21.00万亩,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154.50万亩目标,现有高标准农田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质量等级,都不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亟待多措并举,多方参与,共同发力,协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1]。

  2.2改造提升需求迫切

  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在规划布局、建设标准、建设内容、资金使用和组织实施等各方面要求不尽一致,加之投入标准偏低,特别是受到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部分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存在设施损毁等问题,在面对特大暴雨时暴露出高标准农田的短板。一是农田田面平整度不够。多年来基本没有开展相应的耕地平整工作,受洪涝灾害冲刷及村庄建设、交通建设、砖瓦窑厂生产、非粮化种植和养殖等活动影响,平原区高标准农田平整度达标面积约占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的60%左右。不利于水土涵养、宜机化耕作和推广节水灌溉等。二是农田灌溉设施总量不足。山丘区雨水积蓄利用工程建设不足,灌溉保障能力不高。2020年末,井灌区机电井12666眼,经过排查能够正常使用的8083眼,完好率63.81%。三是排涝减灾能力不强。受自然条件、洪涝灾害、建设标准、农民惜地和后期管护等因素影响,高标准农田排涝工程覆盖面积仅占47%。其中达到5年一遇标准的达标工程面积仅占10.5%。卫河流域的6大蓄滞洪区内约40万亩高标准农田,防洪排涝体系普遍标准低,特别是受特大暴雨后,鹤壁市120.96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受灾(包括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6.18万亩),充分暴露了高标准农田的短板,迫切需要开展改造提升。四是田间道路建设不充分,尤其是2018年以前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道路投资少,建设标准低,数量不足。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田间道路通达率在85%左右,工程完好率约在70%左右。与平原区达到100%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2.3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

  一是水土资源不匹配。全市耕地面积170.7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34.72万亩,农田灌溉率仅为78.92%。全市2030年水资源总量控制中,耕地灌溉配置水量2.4030亿m3,亩均只有140.72m3。按现有农业灌溉生产方式、灌溉用水水平和种植业增长趋势测算,到2030年,发展高标准农田面积154.50万亩,稳定保障27.09亿斤以上粮食生产能力,P=75%时余水率0.08%。三是地下水超采。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大部分处于太行山前平原区,85%左右的农田灌溉用水量为开采地下水保障供给。平原灌区浅层地下水超采问题没有根本缓解,高标准农田作为取水大户,节水压采治理压力增大。

  2.4绿色发展水平急需提升

  一是节水灌溉质量不高。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面积为105.71万亩,喷灌、微灌面积8.69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8.22%,节水效率不高。特别是2018年机构改革前,多部门投入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受投资标准、行业标准等制约,约20%左右的建设项目未达到节水灌溉的基本标准要求[2]。

  二是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不完善。受投资、管理、遮阴农田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农田防护林网、林带漏网断带等问题,影响防护效果。

  三是农田减排体系建设不足。受占用耕地、农民惜地、直接效益不明显等影响,一些地方原有的田间塘堰被人为平塘复耕,造成雨水排放蓄积和灌溉退水净化沉淀等问题,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易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造成面源污染。

  四是绿色建设管理措施融合发展不足。工程、农艺、管理等与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措施的有效融合不够,一些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仍然沿用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强度大,耕地质量提升不明显,支撑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保障措施

  3.1高标准农田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设施,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和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3.2监管体制更加规范高效

  项目高位推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市政府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了市级重点督查事项。部门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理顺农田电力设施建管机制、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和多元投入机制。项目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农田建设政策制度体系。

  3.3技术条件保障

  一是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河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河南省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指南》等为规划实施提供了指导遵循。二是先行先试开展了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易操作、能推广的新建建设与管理模式,为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借鉴。三是产学研各界共同发力,新技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奠定了现代化技术装备条件;四是建设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多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洗礼,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能工巧匠。

  4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结合实际,对进一步做好做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4.1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全市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xxxxxx关于“三农”工作特别是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xxx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强化大局意识和底线思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化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高度重视,认真部署,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好基础,做出贡献。

  4.2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上级资金;落实市、县政府责任,加大市、县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亩均投入标准,以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发挥功能类国有投资企业骨干引领作用,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村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农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新增耕地指标及产能交易机制,交易收益优先用于高农田建设投入。

  4.3严格保护利用耕地

  要按照“依法严管、良田粮用”原则,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强监管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完善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引导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落实落细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积极引入社会化公司、委托专业代理人,开展专业化管护,探索多位一体、委托代管、第三方购买服务等管护新模式,为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image.png

  4.4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稳定土地承包权,出台耕地托管流转相关政策文件及一定的扶持政策,为乡镇、村干部开展耕地托管流转提供政策依据、增强动力,在依法、有偿、自愿的基础上,严格土地托管流转程序,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委托经营和统一技术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4.5强化工作协调联动

  要健全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门要履行好农田建设集中统一管理职责,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机、电力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强化示范引领,坚持整县推进,总结有效经验,集中建设一批可示范、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发挥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工作合力。

  4.6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形成强有力利益联结

  以维护农户利益和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新联合体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土地谁来组织规模经营”“耕地谁来种”“生产物资谁来供”,实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利益联结。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收益来源,包括主导土地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费和分红、栽植经济林收益、提供社会化服务收益等。农户主要收益来源,包括土地流转费或土地入股分红,在土地承包者处或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务工收入,以及从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底分红中获取收益等。新联合体公司主要通过经项目提升改造节地的收益,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后粮食作物增产效益,还有相关设施设备特许经营及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收购、统一供药等获取收益。

  4.7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探索新型管护模式

  由新联合体公司作为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筹措管护经费,及时维护维修。同时,引进农业保险机制,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投保,由保险公司参与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定期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工程设施管护考评工作,对管护效果较好的单位进行奖励。

  5结语

  综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是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6]。鹤壁市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高标准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6.03%。据估算,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能够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左右。下一步,要再接再厉,持续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确保到2030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鹤壁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2]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9):4-22.

  [3]杨婷,陈瑜.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增产关系问题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3):11-15.

  [4]骆美,郭龙,费坤,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1):76-81.

  [5]高飞,崔增团,郭世乾.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0):72-75.

  [6]江门市多措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0(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