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机械化收获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研究论文

机械化收获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研究论文

12

2024-09-13 11:54:58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在玉米制种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收获时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对种子造成机械损伤,从而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不利于提高玉米生产的产量和品质,特别是会对高产量玉米品种生产性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摘要:在玉米制种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收获时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对种子造成机械损伤,从而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不利于提高玉米生产的产量和品质,特别是会对高产量玉米品种生产性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玉米种子机械化收获对发芽率的影响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减少玉米种子机械化收获的损伤,促进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玉米种子;机械化收获;发芽率;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在玉米制种生产过程中,推广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种子的收获效率,但是机械装备的应用也会对玉米果穗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将会影响到种子的萌发率和种子质量。因此在玉米种子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机械设备的收获质量,推动收获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精度化发展,并在生产过程中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玉米田间管理方面,要确保制种玉米的种植密度,田间水肥管理能够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确保在后续阶段玉米的种植模式适合于机械装备的应用,真正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从现阶段玉米种子机械化收获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种子的发芽率产生了一定的损害和影响,因此在今后种子玉米收获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确保收获机械设备发挥其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对玉米种子所造成的损害。

  1.玉米种子特征分析

  玉米种子结构主要划分成4个部分,自外向内依次为种皮、胚胎、胚乳和基部果梗。种皮在玉米种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用是提供对内部组织的保护,阻隔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的入侵,防范外界因素对种子内部造成的损伤。位于种皮之下的胚乳是种子的主要储能组织,其最外层为糊粉层,由单层的糊粉粒细胞组成,而其内部则由粉质胚乳和角质胚乳构成,其中粉质胚乳主要集中在种粒中央部位,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相较于种子的外部,其内部结构较为柔软,易受损伤。

image.png

  2.机械化收获造成玉米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分析

  2.1制种玉米种子成熟度差异大

  机械化收获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玉米种子成熟度差异大这一问题上。在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由于收获时间、收获速度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对每一株玉米的种子进行细致地判断,导致不同成熟度的玉米种子被一同收获。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未完全成熟的玉米种子和一些已经过熟的玉米种子同时被收获,未完全成熟的玉米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会出现发芽率低的问题,而过熟的玉米种子则会失去发芽的能力。

image.png

  2.2农机农艺不匹配

  机械化收获作为玉米收获作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机械化收获与传统农艺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会对玉米种子的质量特别是发芽率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农户在机械化收获过程中盲目的地追求高效率,常常在玉米完全成熟之前就开始收获,导致种子成熟度不足,进而影响发芽率。传统的农艺收获是通过人工或畜力进行,对玉米棒进行逐一处理,而机械化收获则采用批量收获的方式。此外,机械化收获中的脱粒和清选过程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种皮损伤、胚芽受损,从而降低发芽率。另外,机械化收获后的种子通常需要进行晾晒和清选等后处理,如果这些工序执行不到位,也会对种子的后续萌发产生不利影响。

  2.3收获后的果穗处理不到位

  在机械化收获中,摘穗装置可能会漏掉部分果穗,导致这些果穗上的玉米粒无法及时收获。机械化收获后的玉米种子通常需要进行晾晒,以去除多余的水分。但由于机械晾晒的均匀性难以保证,可能导致种子表面水分和内部水分不一致,影响种子的整体发芽率。

  3.解决机械化收获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对策

  3.1规范选择玉米品种

  在选择合适的玉米种植品种时,必须仔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并偏向选择适应性强的中晚熟品种,重要的是要精准评估并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并挑选最合适的种子繁育基地。此外,种植者需要对所选品种的生长特性有深入了解,尤其是其晚期失水速度,以便在收割时降低籽粒水分含量,从而减少烘干过程中的经济开支[1]。大田管理过程中对于自交系的纯度和种子的发芽率也要进行精确控制。目前玉米播种普遍采用精量播种技术,若在收割过程中种子破碎率上升,将直接影响机械化收割的效率,并降低制种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3.2科学田间栽培管理

  为了切实提升机械化生产效率,在制种玉米大田栽培管理过程中,应该完善相应的操作技术方案,播种环节可以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选择早播以加速种子成熟。同时,确保土壤整理平坦,播种深度一致,以最大程度保证出苗均匀,实现整齐一致的幼苗生长,并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确保光照和通风条件良好。水肥管理环节应该针对玉米的生长周期,结合当地实况进行合理地施肥灌溉,确保肥水均匀供给。特别是在生长后期,要妥善掌握最后一次灌溉的时机,并考虑天气变化。制种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是为了追求高产,过度灌溉导致晚熟现象,因此应根据当年降水情况适度控制最后灌溉时机,以保证收割时种子水分含量适中,不影响机械化收割。此外在大田栽培管理过程中还要做到及时抽雄,在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去雄的情况下,传统的摸苞抽雄方法仍是当前的标准操作,这一策略旨在确保杂交种的遗传纯度和生产量,同时减少营养消耗和顶端优势,促进营养物质尽快向雌穗转移,确保其早期分化和抽丝,加速种子成熟进程。另外,制种玉米生产期间,由于目前种植密度较高,田间的父本植株会阻碍通风和光照,增加营养消耗。因此,在授粉完成后,应及时移除父本植株以增加田间通风和光照,这样有助于加快母本成熟,也对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有积极作用[2]。

  3.3明确玉米收获阶段的成熟度和含水率

  收割成熟的玉米是确保种子具有最佳生物活性和最高发芽率的关键。种子的萌发能力会随着成熟度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在机械化收割过程中若种子水分含量超过25%,则籽粒破损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同时也会提高果穗干燥的经济成本;而水分含量低于20%时[3],又会导致大量籽粒的脱落和损坏,且损坏籽粒在加工时难以与完好种子分离。因此,准确掌握种子的成熟度和水分含量显得至关重要,确保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减少籽粒损坏和脱落,避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4明确玉米种子机械化收获操作要点

  首先,注重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为了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最后阶段,必须加强农机装备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机械收割的品质。当前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摘穗机械的研究,特别是对摘穗装置等关键组件的研究,以保证不损害果穗,同时增加摘穗效率和机械摘穗的品质。此外,合理选择作业速度应考虑田间作物密度和成熟度,工作时应密切监控驾驶台上的各种仪器读数、割台上玉米的收割与输送情况以及机组各个部件的运转状况,如果行驶速度过快或脱粒滚筒阻力过大,都会导致果穗损伤以及籽粒破损和脱落。为此,机械设备在行进期间应确保脱粒机全速运转和匀速前进,避免过大的喂入量导致果穗损伤。其次,明确机械化收获操作技术规范。在机械化收割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地回收田间果穗,还要保证收获的果穗清洁度,确保果穗被完全剥净,减少不必要的叶片、苞叶和花丝的夹带,以降低干燥难度。收获后适当堆放以避免短时间内果穗内部发热,减少霉变的风险,进而保持发芽率。最后,注重做好玉米收获后的短期处理。目前,多数种子生产单位或企业均配备有烘干设备,但在收获季节遇到阴雨天气时,农户往往急于收割,而企业的烘干响应不及时,导致大量果穗堆积[4]。

  4.结束语

  在种子玉米栽培管理过程中,种子的发芽率是影响后续阶段种子生产性能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大田的出苗率,还关系到未来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制种玉米生产过程中影响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了栽培管理因素、病虫害因素和机械因素,其中在玉米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如果收获机械设备和农业条件不相匹配,将会严重影响到种子的质量,降低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为此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更好地推动制种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周新丽,杨明花.对机械化收获玉米种子发芽率的思考[J].种子,2019,38(5):156-158.

  [2]刘洪伟.玉米种子的机械损伤对其发芽率的影响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1):87.

  [3]周英丽.探讨玉米种子的机械损伤对发芽率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17,0(1):20.

  [4]兰亚娟,冯立忠.玉米种子发芽率降低的原因与对策[J].种子科技,2010,28(6):38-39.

  [5]陈海军,冯志琴,孙文浩.玉米种子加工工艺与设备配置研究[J].中国种业,2010(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