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气象服务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论文

2024-09-13 11:41:1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现阶段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气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公益性服务单位的作用,加强落实气象为农服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并借助成熟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气象服务共享平台,加强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河南省获嘉县为例,通过分析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及其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并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相应对策,让气象服务发挥更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对策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工程是我国农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频发,气候风险不断上升。在如此严峻的气候条件下,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服务单位,一直以来将为农服务摆在首要位置,立足农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各地特色产业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新形势下,气象服务也要与时俱进,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要更加精细化、多样化。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气象为农服务模式,把智慧气象、“气象+”赋能行动和乡村振兴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保障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
1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逐年增多,其影响范围也随之扩大。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农村地区是防灾减灾的薄弱地带,气象灾害损失程度更深,范围也更广。这种情况下,行之有效的气象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气象服务能够使农户第一时间掌握气象信息,把天气预报预警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障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农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成了包括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多个方面的产业链。只有掌握了当地天气特征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技术方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气象
服务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气象服务模式是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村产业链稳步发展,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关,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重大。
2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气象为农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获嘉县为例,一是现代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天气预报以GRAPES数值预报为主,主要体现在发布周期大幅度缩短,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可以精确到逐时预报,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争取了更多机会,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当前的预报还实现了分区域、分乡镇的精细化预报。随着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数值化预报水平迅速提升。高水平的预报手段促使气象服务水平迅速提升,为当地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气象科学依据。二是气象服务产品多样化、精细化,针对性较强。有对政府等决策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对广大人民的公众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农业专题气象服务以及对各行各业的专业气象服务和对特种行业的特色服务[2]。三是区域气象观测站网的乡镇覆盖率达100%,全县有1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三个应用气象站,一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分别用来观测各类气象要素、测定大田土壤墒情和监控农田作物生长实景。乡镇全覆盖的站网布局让灾害性天气状况的监测密度大大增加。区域气象观测站所采集的数据有助于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提高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能有效地帮助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有效利用当地云水等气候资源。四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已初步建成,获嘉县每个乡镇和县产业集聚区都配建一个具备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功能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每个气象信息服务站都设立一名气象协理员岗位,用来辅助观测和处理气象服务事宜,完善了农村气象观测网和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收集、发布渠道,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监控机制。站点内设有基层防灾减灾基础数据、防灾减灾作战图,形成覆盖面广、便捷高效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气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了农业气象信息产品为农民服务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及重点单位设立了专人分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及时转达各类预警信息并上报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决策服务。各乡镇和重点单位明确气象灾害协理员职责,负责气象预警服务信息接收与传播、气象灾情的收集,与气象部门日常联络等工作。在行政村、社区设立气象信息员,协助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五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县气象局与县电视台、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县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达成共识,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优先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六是和政府实际工作相结合,实施“气象+”赋能行动,结合不同行业需求,针对性开展专业气象保障服务,助推获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3存在问题
3.1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不足
气象综合观测是气象服务中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决策和农业生产的基础,气象监测站点的数据密度直接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政府决策,以及当地群众应对突发天气的防灾减灾措施[1]。现代农村在经济、生产等方面的迅速发展对气象数据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测站点密度要增加,观测要素各类需要增加,气象数据精密程度也要提高。但现阶段获嘉县的气象观测站网还存在短板,虽然实现乡镇全覆盖达到100%,但因为布局原因,密度不足,观测项目较少。土壤水分观测站3个,乡镇占比率27%,特别是农田小气候实景观测站,只有一个,乡镇占比率不到10%,严重不足,与新型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还需要补短板,增密度,进一步优化观测站网。
3.2农村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不高
获嘉县地处太行山脚下,南临黄河,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各乡镇的气象要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从观测数据上来看中南部乡镇的降水较北部乡镇明显偏多,气温也略有不同,北部乡镇的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多于南部乡镇。获嘉县南部乡镇种植小麦、水稻较多,北部乡镇则以小麦和玉米为主。除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以外,获嘉县还有浑汤白菜、彩色小麦和黑豆等特色作物。县气象局目前现有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种类不多,主要是针对大宗作物开展的农用天气预报、土壤墒情监测公报等常规气象服务,没有精细到作物各生育期的专题类气象服务。另外,针对浑汤白菜、彩色小麦和黑豆等特色作物类别的特色气象服务较少,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和需求不适应,需要增加服务产品的种类和精细程度,并对服务产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和完善。
3.3气象服务与农村发展的融合度不够
乡村振兴倡议中不仅要发展乡村的农业,还要求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养老等,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目前的气象服务主要是针对防灾减灾,以防为主,把重心放在了预防气象灾害和应急减灾方面,没有深入开展气候资源利用和挖掘当地气候特色等其他方面的气象服务,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融合度不够。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气象服务,用精准的智慧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产业效能,才能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3.4气象科普在农对的宣传力度不足
气象科普是气象服务的重要环节,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普宣传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及趋利避害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有力助推气象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6]。目前获嘉县气象科普宣传在农村开展的较少,覆盖面不广,宣传时仅限于镇上或者较为繁华的村子,对一些较为偏远的村子没有宣传到位,使很多农民对气象知识缺乏了解,对气象服务的信任度不够深,影响了气象服务作用的效果;除此之外,气象科普宣传的方式和渠道较少,形式和内容也不够丰富,直接影响了宣传效果,导致大多数农民在应对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能力不足。
3.5资金投入不足
获嘉县在气象台站观测站网组建和硬件设备方面的投入较少,目前县区域内气象站网还存在短板,虽然乡镇达到了全覆盖,但密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建设完善填补空白。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设备更新跟不上需求,在获嘉县8年以上区域气象站的更新率只有不到20%,设备的老化不但影响了数据的准确度和及时率,还给县级维修增加了难度和频率。
3.6专业服务人才队伍不足
由于县级气象台站的业务转型,气象服务和设备维护维修成了重点工作,且工作量较大。特别是下乡维护区域自动气象站,不仅要使用车辆,还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县级工作人员较少,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有限;另一方面,专业预报人才缺乏,预报能力不足,专业的设备维护维修人员不足,这就导致气象服务能力有所欠缺;同时县乡两级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不够,防灾减灾专业能力不强,应对突发事件时存在短板。
4对策
4.1加大资金投入
气象服务对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非常重要,保障气象部门的经费是基础。地方部门应该加强对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资金支持,增加设备更新和维护的投入,增加服务队伍的经费,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度和气象服务质量。只有建立良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才能提高气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2以气象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
根据乡村全面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断对气象服务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气象和农业、生态等部门对接,对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行有效整合,扩大气象科技服务的应用领域,给农村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切实可靠的气象科学依据[2]。在高标准粮田内建立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利用实景视频系统向种植大户或专业用户传输实时的、动态的大田图像和气象数据,在重要农事、关键农时季节和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把预警信息和专题气象服务通过多渠道及时送到用户手中;在新型合作社内建立多要素气象观测站,通过智慧气象系统开展连续性的气象保障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4.3利用“气象+”赋能行动,结合乡村振兴需求
扩大气象为农服务领域。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合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和康养业。获嘉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花木苗木的种植面积多达2万余亩,获嘉太山大白菜素有“浑汤”之特色,获嘉黑豆被誉为“黑王珍珠”,已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把气象服务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大力开展生态气象服务,助力生态宜居产业发展是获嘉县气象局气象服务的重点要求。2023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获嘉县气象局大力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为满足获嘉各乡镇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在有旅游基础的乡村组建自动气象站网,进行实时观测,根据观测数据做出相关分析,对景点做出针对性强的专项气象服务,为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参考,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获嘉机械、新能源产业等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渐向农村转移。气象部门积极为产业园区内的各企业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结合园区内各企业的结构、功能,部署气象自动观测站网,与应急和生态环境等部门相结合,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促进企业经济发展[3]。
4.4多方式多渠道传播气象知识
县气象局要制作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宣传资料,包括海报、宣传册、防灾减灾明白卡等,根据乡村需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把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植入活动中。面向乡村和农民的气象科普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要讲科学性,更要讲实用性,将气象科普服务融入生产生活,多提供一些互动性的现场宣传,让农民有获得感、参与感,在活动中吸收科学知识,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4]。
4.5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加强气象服务队伍建设。气象部门应加强与农业、应急等各相关单位之间气象灾害信息的共享和联防,建立长效的联防和深度融合机制。充分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把预报预警信息快速传递至用户。各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级信息员应相对稳定,确保应急防灾减灾队伍的专业能力。加强气象站网的建设和维护,为乡村防灾减灾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和预警数据。定期检查、维修和校准气象设备,提高气象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率,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保证。
5结语
乡村振兴内容的很多环节都与气象密切相关,气象服务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气象服务能力存在不足和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气象部门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依靠科学支撑持续发力,奋力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忠,赵飞,黄汝红.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气象服务的思考与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4):120-121.
[2]柴贞.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河北农机.2021(05):19-20.
[3]吕明芯.气象服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3):245-246
[4]杜海香,毛慧敏.气象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2016(08):68-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