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具配套解决方案论文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具配套解决方案论文

1

2024-09-12 11:03:2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因其高效利用土地、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逐渐在农业种植业中得到应用。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需要科学的农机具配套方案。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因其高效利用土地、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逐渐在农业种植业中得到应用。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需要科学的农机具配套方案。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以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具;配套方案;分析

  1.引言

  在我国现有的粮食作物结构中,玉米和大豆是两种十分重要的作物,社会需求量大,其产量直接关乎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近年来对大豆和玉米需求量的不断提升,仅依靠单作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概念应运而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将大豆和玉米按一定比例和行距进行带状种植的新型农业种植模式。该模式通过优化作物布局,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作物的增产。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际推广过程中,农机具的配套问题成为制约该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机具配套解决方案,对于推动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具配套原则

  2.1适用性原则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农机具的适用性至关重要。应确保农机具能够完全适应作物的种植间距、行距、株距等种植模式的特点。农机具还应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从播种、施肥到收获等一系列作业流程,以保证作物的高产和稳产。

  2.2经济性原则

  在选择农机具时,经济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首先,要考虑农机具的价格、运输费用、安装费用等购置成本。还要考虑农机具的油耗、维修费用、人工费用等使用成本。确保农机具的投入成本与预期的产出效益相匹配,做到在保证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农机具的运营成本。

  2.3安全性原则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确保农机具的使用安全同样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农机具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各种作业条件下保证安全。所选择的农机具应配备防护罩、紧急制动装置等完善的安全保护装置,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除此之外,农机具还应具备操作简便易懂的特点,以减少操作人员的误操作风险。

  3.播种农机具配套方案

  在开展播种作业之前,应对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期进行详细分析,以此来确定播种以及收获的前后顺序,规划出科学的播种作业路线。对于大规模的播种作业来讲,应对使用的农机具进行试播,检查播种作业的质量,并根据具体结果来优化调整农机具的参数。在进行播种作业过程中,应尽量降低播种作业的速度,以提升播种的质量。

  3.1 2+3和2+4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

  玉米大豆种植的2+3模式指的是在一个种植带上种植2行玉米和3行大豆。这种配置方式旨在通过调整玉米和大豆的行数比例,实现光、热、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2+4模式指的是在一个种植带上种植2行玉米和4行大豆。与2+3模式相比,2+4模式在玉米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大豆的产量。这种配置方式有利于实现玉米和大豆的互补共生,促进作物生长,提高经济效益。

  在该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带宽都比较窄,应对大豆和玉米进行分步播种。在选择农机具时,应特别注意动力机械轮距的选择,避免出现播种作业过程中碾压到已经长出幼苗的作物。如果采用大豆先播种,玉米后播种时,应保证播种机械的后驱动轮外沿间距小于1600mm。如果采用玉米先播种,大豆后播种模式时,在2+3模式下,应保证播种机械的后驱动轮的外沿间距小于1800mm,在2+4模式下应保证播种机械的后驱动轮的外沿间距小于2100mm。总而言之,应保证播种机械的驱动轮外沿和已经播种作物的播种带距离大于100mm。如果采用玉米和大豆同时播种模式,则应使用1+X+1型或者2+2+2型大豆玉米一体化播种机,以便提升播种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由富农机械厂所生产的玉米大豆套种播种机(图1),排种器播种精度高,粒数合格指数达到80%以上,采用法向充种,可以高速作业,当株距不小于200mm时作业速度可达到8km/h。配有单粒和双粒两种导种轮,当使用精选种子时可以选择单粒导种轮,实现一穴一粒精播,非精选过的种子可以选择双粒导种轮,实现一穴两粒播种。各行传动轴连成一体,统一驱动,转速一致,传动动力大,即使其中一行的地轮偶然打滑,也不影响该行正常播种。整台机器通过变速箱改变株距,可产生四种株距,只要改变变速箱传动比,就可将整台机器的各行株距改变。

image.png

  对于黄淮海地区来讲,较为流行的玉米播种机机型为3行或者是4行,大豆播种机主流机型为3行至6行,或者直接采用玉米播种机。在收获小麦之后,需要进行灭茬处理,以提升播种质量。具体来讲,在播种玉米时,应将播种机改变为2行,调整行间距为400mm,并将株距调整至120mm,保证种植密度在4500-5000株/亩。在播种大豆时,应将播种机改成4行,并对株距进行适当地调整,保证播种密度为8000-10000株/亩。

  3.2 3+4、4+4、4+6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

  玉米大豆种植的3+4模式是在种植带上种植3行大豆和4行玉米。这种配置旨在通过合理分布作物,减少作物间的竞争,同时确保大豆和玉米都能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光照。4+4模式是在种植带上种植4行大豆和4行玉米。这种配置进一步提高了大豆和玉米的种植密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4+4种植模式下,需要特别注意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确保作物健康生长和避免倒伏等问题。4+6模式是在种植带上种植4行大豆和6行玉米。这种配置突出了玉米的种植比例,同时确保大豆获得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光照。在4+6模式下,需要特别关注大豆和玉米之间的间距和行距配置,以确保作物间的光照和通风条件良好。

  以黄海地区为例,在播种玉米时,将播种机调整为3行或者是4行,调整行距为550mm,将株距调整为150mm,保证玉米的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在播种大豆时,将播种机调整为4行或者是6行,将穴距调整至100mm,保证大豆的种植密度为8000-9000株/亩。

  4.植保农机具配套方案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杂草处理等方面与普通大田的配套农机具并无太大区别。对于病虫害防治,可以采用喷药无人机进行作业(图2)。

image.png

  例如,由山东鸣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Q-AL4植保无人机,配备一个20L容量的药箱,飞行高度为60m,喷幅为7-9m,可以实现自主规划飞行路线,10min即可喷洒一箱药。相较于传统的人工配药,农药使用量和用水量分别降低20%和90%。

  需要注意的是喷洒除草剂时,由于玉米和大豆所施用的除草剂类型不同,且无法混用,因此这是当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的一个难点,要想解决该问题,还需要在原有农机具的基础之上进行优化改进。例如,采用自走式喷杆式喷雾机,在其上面加装塑料隔板和药箱,并对喷药管路进行改进,防止药液出现漂移现象。

  5.收获农机具配套方案

  结合作物品种、成熟度、籽粒含水率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收获农机具,并同时确定大豆和玉米的先后收获顺序,尽量降低损失。

  5.1 2+3和2+4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

  如果大豆和玉米的成熟期不同,在先收割玉米的情况下,则可以采用小两行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图3)收割玉米。在先收割大豆的情况下,则可以采用窄幅履带式大豆收割机来收割大豆。如果大豆和玉米同期成熟,则可以选用两种常用的收割机,采用一前一后的作业模式进行同时收获作业。

image.png

  5.2 3+4、4+4、4+6模式下的农机具配套方案

  从当前阶段来看,常用的玉米收割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都可以进行大豆、玉米套种收割作业。在选择农机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种植模式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收割机械。

  6.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农业种植模式。为了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需要配套高效、精准的农机具。分析提出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配套方案为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潘涛,焦玉霞,孔祥亮,等.鲁西南地区大豆——玉米条带复合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02):135-137.

  [2]王昕然,黄超,杨玉辉,等.内蒙古扎赉特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带型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31):1-6.

  [3]陈小龙,赵元凤,张海勃.内蒙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政策与主要经验做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01):58-64.

  [4]大豆玉米协同高产助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河北省《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解读[J].河北农业,2022,(03):8-9.

  [5]邵书山,王晓燕,张波,等.运用线性规划对粮食生产农机具的配备分析与优化[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7,38(12):87-90.

  [6]李春红,王迪,姚兴东,王海英,赵明哲,吴俊江,宋书宏,谢甫综·辽宁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研究出.大豆科学,2017,36(02):2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