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分析论文

2024-09-11 17:01:4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贵州是茶树的起源地,茶树作为云贵高原的原生植物,对区域内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气候特征造就了贵州茶叶的优秀品质。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由于境内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茶园选址多建立在山地上。对于山地茶园,不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容易造成茶园水土流失、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茶园综合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建立山地生态复合栽培型茶园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通过综述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发展应用,立足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建设发展情况,提出建设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建议及对生
摘要:贵州是茶树的起源地,茶树作为云贵高原的原生植物,对区域内自然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同时,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气候特征造就了贵州茶叶的优秀品质。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由于境内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茶园选址多建立在山地上。对于山地茶园,不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方式容易造成茶园水土流失、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茶园综合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建立山地生态复合栽培型茶园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通过综述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发展应用,立足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建设发展情况,提出建设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建议及对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展望。
关键词:毕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生态功能;展望
茶树在长期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荫、喜温、喜湿、喜漫射光的特性。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茶园地形以山地为主。2022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100.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43万亩,茶叶总产量1.837万吨、产值44.506亿元,带动7.25万户、19.98万农民就业,是毕节市重要的农业产业。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茶叶生长习性的研究,复合栽培型生态茶园作为一种新型农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搞好山地生态茶园的复合栽培技术意义重大。
1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理论基础
我国自古就有茶园复合栽培的例子,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宋徽宗赵佶所著《大观茶论》提到“植木以资茶之阴”等历史资料表明,我国茶树林下复合栽培技术由来已久。
茶树本身就是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中居于中层的伴生树种,上层为高大阔叶乔木,为茶树创造了相对荫蔽的生长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茶树半阴性生活习性。采用茶林、茶草等复合栽培,其本质就是仿造和还原茶树原生生长环境,人为的创建一种立体的、互利共生的茶园生态系统,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物生存环境,改善茶树的生长生活环境,促进茶树增产优产。
2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意义
2.1改善土壤
在茶园中合理间作不同作物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生草覆盖种植,有利于有效防控山地茶园的水土流失。阮红倩等[10]对重庆市有代表性生态茶园与普通茶园土壤进行调查评价,其试验结果显示,实施山地生草覆盖技术的生态茶园土壤总体肥力优于传统茶园土壤,在生态茶园中实施生草覆盖并作有机肥施用,不仅能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而且可以加快茶园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同时生态茶园土壤养分呈现富集增加的趋势。林修焰对间作白三叶草的茶园土壤3年连续观测发现,实施生草覆盖种植的茶园,其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增幅明显,土壤流失量呈逐年降低趋势。
2.2增加生物多样化
黎健龙等[12]研究表明,茶园间作与覆盖能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与单一种植的茶园相比,采用复合栽培技术的生态茶园具备明显的丰富性与多层次的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加生态茶园系统的复杂性,并且还可以全面拓展立体生态位,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对建设生态茶园、有机茶园意义重大。
2.3提升茶园景观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观光茶园等概念的产生及实体的出现,将生态茶园与休闲农业观光园建设相结合的理念逐步成为茶园建设新方向,套种景观树种或花草等增加茶园观赏性、提升茶园景观效果的同时,还能改善茶园环境,对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在夏季对茶园起到了有效的降温保湿作用。
2.4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
茶园中合理设计和间作树木对茶叶产量和品质提升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遮阴可以增加散射辐射的比例,改善茶叶的光合作用环境,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茶园进行复合栽培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进一步促进茶叶的生长和品质提升,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段玉等研究还表明,在茶园间作豆科植物,有利于茶叶鲜爽的滋味和香气的形成。
2.5改善茶园小气候
茶园复合栽培技术是对茶叶自然生长环境的重建与模拟,合理的搭配,能调解茶园内水热状况,改善茶树生长环境,形成一定生态格局,起到群落互补作用,形成适宜茶树生长的小环境气候。王广铭等对信阳毛尖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栗茶间作茶园的小气候环境和肥力状况均好于纯茶园。这些研究均表明茶林复合栽培模式在茶园温湿度调控、光照条件、土壤条件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对于形成适合茶树生长的气候环境非常有益。
2.6增加茶园抗性
受气候影响,毕节市每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春寒及高温天气,发芽较早的茶芽受到倒春寒低温的影响,芽头畸形甚至坏死,造成减产或品质下降。极端高温天气造成茶叶叶面灼伤。以毕节市周驿茶场茶园为例,区域海拔1750米左右,经过连续两年的观察,在没有间作林木的茶园均出现了以上情况,而在间作桂花的茶园遮阴率较高的区域则未出现茶叶灼伤,芽头也未受冻,表明茶园内间作林木对茶树形成了保温防晒作用,增加了茶园的抗性。
3常见复合栽培模式
不同的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的品质、产量影响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沈泉等对茶园间作树木的数量、遮阴面积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为茶园复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茶园复合栽培的目的是提高茶园的生态性和经济效益,要以茶树为主要作物,根据间作物的生长习性、水肥需求、遮光率等综合考量,科学合理地进行间作物的选择搭配,避免其他作物过分争夺茶树营养和生存空间。
常见的茶园复合栽培技术有茶林复合栽培,包括茶树与防护林、景观林、经果林、用材林等复合栽培;茶草复合栽培,包括茶树与三叶草、绿肥、二月兰、中草药等复合栽培;茶与农作物复合栽培,包括茶树与菌类、豆科作物等复合栽培,小绿叶蝉发生严重的茶区,不宜间作花生与豆科植物;茶花复合栽培,在茶园内种植观赏性花草,如栽种万寿菊、一串红等。单一的复合栽培功能往往较简单,立体、系统的复合栽培对茶园生态性提升较全面,可采用树—茶—花—草等复合型套种模式进行种植。
4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种植现状及建议
4.1现状
毕节市现有茶园100.5万亩[3],笔者对分布在全市各县18个总面积1.3万余亩茶园进行调查发现,除毕节市周驿茶场的茶园在建园时就一并进行了林茶复合种植外(主要是桂花树,同时保留了茶园周边及内部部分原生乔灌木),其他茶园均未采取复合种植模式进行建园,但多数茶园保留了园内部分原生杉树、松树、板栗、竹林、杜鹃、山茶等植物,例如百里杜鹃金坡茶场内保留了大量杜鹃花,与茶树形成了遮阴率较低的林茶复合种植模式,个别茶园内小面积栽种有梨树、李子等经果树种。部分茶园在园区主干道和支道补植了樱花、合欢、紫荆等景观树种,增加茶园景观。个别新建幼龄茶园内套种了黄豆、土豆、荞麦等低杆农作物。总体来看,全市的茶园复合栽培尚处在起步阶段,少有或比较单一,发展空间巨大。
4.2对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复合栽培模式的建议
对于已建成的茶园,可补种林木,改善茶园生态性系统,例如在茶园干道种植景观树。新建茶园,要尽量保留园内原生乔灌木林,同时套种其他林木树种,与茶园建设一并规划,一并实施,建设复合栽培型生态茶园。
建立复合栽培型茶园,除了要考虑生态性和经济性外,还应立足毕节市山地生态茶园实际,选择适合茶园的树种或作物进行间作栽种。茶—用材林模式,在山地茶园内种植用材林木,在采伐时往往对茶行造成破坏,由于山地茶园道路一般较窄,运输也困难,不建议栽种用材林木。茶—经果林模式,果树一般冬季掉叶,导致茶园冬季抗冻能力不强,可以与桂花、杉树等常绿种配合套种。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及国土绿化的发展,梨锈病冬季宿主桧柏等树种种植增加,近年来受梨锈病影响,毕节市梨树减产和死亡严重,不建议在茶园内种梨树。毕节市很多茶园周边生有杜鹃花、山茶花等景观效果比较好的原生树种,可以与茶树进行套种,建设观光茶园。幼龄茶园—低杆农作物模式,幼龄茶园内可套种荞麦等低秆作物,毕节市大部分茶园均有小绿叶蝉虫害发生,不建议间作豆科作物。
5对茶园复合栽培技术的展望
未来,山地生态茶园的复合栽培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复合栽培技术的水平和效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5.1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针对山地生态茶园的复合栽培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光合作用、养分吸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环保的复合栽培技术。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茶叶生长习性和品质特点的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栽培技术方案。
5.2推广应用新技术
针对已经研发出的新技术,需要积极推广应用。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让更多的茶农茶企掌握并运用到茶园建设生产实际中。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经验等方式,进一步推广茶园复合栽培技术。
5.3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山地生态茶园的复合栽培技术可以促进茶叶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茶叶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拓展茶叶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效益。
参考文献:
[1]罗庆芳.贵州高原,茶树主要的起源地[J].农业考古,2009(02):237-239.
[2]马跃,刘志龙,虞木奎,等.不同郁闭度林茶复合模式对茶树光合日变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6):52-56.
[3]李裴,胡继承.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21)[R].2022.
[4]朱海燕,刘德华,刘仲华.中国古典茶诗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价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87-90.
[5]毛平生,朱启东,石旭平.论茶园人工植物群落的建设[J].蚕桑茶叶通讯,2012(04):23-27.
[6]陈美丽,王熙富.茶林复合栽培模式及应用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3):10-11+16.
[7]巩雪峰,余有本,肖斌,等.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12):2485-2491.
[8]潘伟彬.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农学与生态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02):65-67+70.
[9]杨玲,程华,王丽,等.山区茶园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控研究进展与展望[J].茶叶通讯,2020,47(03):369-374.
[10]阮红倩,庞晓莉,龙宝玲,等.重庆市生态茶园土壤养分调查与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66+268.
[11]林修焰.亚热带红壤山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水土保持效应[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01):5-8.
[12]黎健龙,唐劲驰,吴利荣,等.间作与覆盖对茶园生物多样性及茶叶产量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29-32.
[13]王金凤,周琦,吕玉龙,等.间作景观树种对茶园生态系统与茶叶生产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23,35(03):523-533.
[14]舒庆龄,赵和涛.不同茶园生态环境对茶树生育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1990(02):15-19.
[15]刘鑫,傅松玲,江文秀.林茶间作栽培模式对有机茶品质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5,35(07):1-3.
[16]胡桂萍,曹红妹,石旭平,等.间作植被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41(02):300-307.
[17]段玉,邢弘擎,刘国栋,等.茶树-绿豆/大豆间作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2,45(03):511-520.
[18]文新健,王登良.复合生态茶园环境质量分析[J].茶叶科学技术,2009,50(02):28-29.
[19]程鹏,马永春,肖正东,等.不同林分内茶树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和小气候因子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21(02):79-83.
[20]王广铭.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21]沈泉,唐荣南.林茶间作的理论基础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1994(S1):6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