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治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及策略论文

2024-09-02 10:44:2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水土保持治理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对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防控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土保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各地先后制定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探究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策略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摘要:水土保持治理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对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产、防控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土保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各地先后制定农业现代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探究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策略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水土保持治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现状,剖析了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问题,提出了几条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现代农业发展;科学技术
1水土保持治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防控农业非点源污染
土壤侵蚀伴随土壤养分流失,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水土保持治理可以借助坡面截流蓄水、退耕还林、深翻整地等手段,实现工程、耕作与林草措施并举,全面控制土壤侵蚀[1]。同时,水土保持治理可以拦截土壤养分流失,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从源头防控农业非点源污染。
1.2促进农业增产
水土保持治理是从根源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系统举措。全面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可以确保土地资源完整性,维持土壤肥力稳定性,均衡农田水资源分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水土保持治理可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村种植业的负面影响,奠定农作物增产的基础。
1.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碱化、沙漠化、沙荒化是影响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可以遏制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资源破坏,抑制农田沙漠化、沙荒化进程。同时,水土保持治理可以保持土壤肥力维持一定,实现区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动力。
2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现状
2.1非点源污染普遍
农业活动广泛开展过程中,因土壤扰动,农田中的土粒、农药或化学肥料随着降雨(或灌溉)大量进入水体,导致非点源污染普遍,威胁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化学肥料可以经过地下渗漏、表土径流、土壤冲刷污染水土环境。比如,氮肥表面流失、地下渗漏直接造成水土富营养化;农药可经土壤冲刷进入水土环境,直接致使自然生态失衡。
2.2护岸水土保持能力差
现代农业发展形势主要为农业生产。局部地区农业生产位置布满各种中小河道,多数中小河道建成时间较早,加之我国乡村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未给予河道恰当的管理维护,河道护岸土质松软、塌陷风险较大,岸坡土壤极易在水力持续侵蚀作用下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土壤进入河道,引发河道淤积。
2.3林草覆盖率较低
当前,农村地区并未形成明确的林草植被发展要求,农业发展区域内植被较少,局部土壤裸露问题普遍存在。个别区域利用农作物代替林草植被,因农作物根系较浅,无法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在土壤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雨水持续冲刷,将直接引发水土流失问题,直接破坏农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间接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3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水土保持治理问题
3.1组织领导力不足
组织领导力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高效率、系统性开展的前提。组织领导力不足问题在现代农业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部分地区在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未形成完善组织框架,人力资源零散分布,组织规模较小,无法发挥组织领导效益。虽然初步构建组织领导机构,但未全面明确组织职责,导致组织优势在水土保持治理中无法充分展现。
3.2治理框架不全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土保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对治理框架完善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多年来,水土保持治理框架持续完善,各种防治措施逐步整合,但是,较之现代农业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表现为水土流失防治未统筹岸坡水土保持、林草覆盖与农田水土流失,治理适用效能较低。
3.3技术水平不高
技术水平不高是造成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水土治理水平不佳的主要原因。在土地分散经营模式下,地块呈现出零碎化分割趋势,大型水土保持治理工具受限,治理技术状态显著下滑,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同时,受经济水平所限,现代农业水土保持治理中并未广泛应用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装备,不够先进的治理技术,降低了水土保持治理效果。
3.4维护管理缺位
管理维护缺位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护岸水土流失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主要发生于少量拥有护岸的河道。在护岸河道所在位置,多为乡镇或村民自发维护模式,治理水平处于轻度,缺乏系统性小流域规划。比如,个别河道毗邻村民房屋,由村民对涉及河道护岸进行修理建设与加固,以保障房屋地基稳定性,但受经济、技术水平所限,相关护岸存在稳定性风险多、管理维护缺乏长期性等问题。
4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策略
4.1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土保持治理高效推进的关键。因此,要组织发展改革部门、国土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指挥。在共同指挥下,设置技术组、宣传组、质量监督组、协调组、后勤资料组、财务组等若干小组,细化落实各小组在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中的职责,为工程保质保量地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在明确组织成员的前提下,各区应严格遵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联系起来,推行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包括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法人负责制、监理制、招标承包制与合同管理制。同时,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及技术规范要求,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将工作制度具体落实到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初步设计、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初步设计中。组织成员可以从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环境保护、造价专业、水土保持专业人士,组成评审专家组,就现行组织工作制度、项目区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审核。评价审核期间,由组织成员协同专家评审人员对水土保持治理示范点进行踏勘,进一步了解相关建设条件并调研已建成坡耕地项目,与项目参与者进行交流,从专业角度就水土保持治理目标、设计依据、项目区划分、环保工程设计、组织管理、投资概算等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相关建议覆盖水土保持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等几个阶段。在专家评审的同时,引入群众监督制度,及时向群众公示水土保持治理进程及化肥,倡议群众发表意见,充分协调群众与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相关方的关系,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4.2完善水土保持治理框架
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3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的相关规定,现代农村地区应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善环境,发展更多具备水土保持功能的产品。在相关政策规定引导下,各地应综合考虑河道护岸水土保持能力、岸坡林草覆盖率、岸后农田水土流失情况等因素,完善制定水土保持治理框架。
对于河道护岸松软易塌陷、岸坡林草覆盖率低、岸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制定生态护岸+生态拦截+生态绿化的水土保持治理框架。
生态护岸目的是解决水力侵蚀岸坡土壤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重点是阻断水土之间的交换,具体可选择的技术为密排定植木桩、种植挺水植物、固化土导梁、遮盖插板桩、铺设水土保护毯等。
生态拦截的农用地是拦截农田内的水土资源,重点是建设具有拦截功能的设施,可选择的设施为生态沟渠,配合间作、套作等农田土壤裸露率控制方式,实现水土保持的治理目标。同时,在坡面工程中,根据区域气候与地形恰当选择蓄水池、截流沟、鱼鳞坑、地埂、梯田等拦蓄模式,变更地形,抑制坡面泥沙下泄,促使农田蓄水保土能力提升。
生态绿化的目的是保护区域水土资源,重点是植树造林,常规植树造林应遵循“乔—灌—草”的匹配方针,优选适合本土气候特点的乡土品种,打造相对稳定的植物体系。在植物体系打造过程中,应以深松为主体,进行翻耕、旋耕、耙平、镇压等处理,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少土壤冲刷,满足现代农村景观美化要求。
4.3积极利用科学治理技术
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推进过程主要受自然、人为双重因素的干扰。为了保证水土保持治理成效,各地应积极利用科学技术,在总结本土先进经验升级技术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为农业农村水土保持治理的现代化推进提供科技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包括:径流整地技术、机修梯田生物经济复式地埂技术、集雨节灌技术、等高隔坡草灌木间种技术、经济林覆膜覆盖技术、燕尾式聚流坑整地技术、漏斗式聚流坑整地技术、植物篱技术等。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新涌现的水土保持治理技术包括:3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Remote Sensing遥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各地应紧抓水土保持治理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实现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优势的充分发挥。比如,从农业水土保持治理的土壤水分测量着手,创新利用气量失重法,综合利用气量失重仪器和分析天平,沿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布点,实时、准确地检测水土保持治理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及其变化,进而明确每公顷土地在土壤表层以下深度范围内土层储藏水量,判定不同土地的水源涵养效益,为水土保持治理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4.4注重后期维护管理
现代农业发展是一个可持续推进的过程[2]。在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进入尾声后,建设方需将治理成果移交相关部门负责根据水土保持治理前的土地使用权属,贯彻“谁种植、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维护任务落实到户,调动群众参与维护的积极性,促进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良性循环。在明确每一户水土保持治理职责的基础上,区域可将水土保持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治理监管体系,持续强化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维护监督执法工作,探明区域个性化发展的途径。比如,2023年,贵州省根据水土保持相关法律的规定,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依规划定区域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并分区域制定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个性化维护提供了指导。
在细化落实水土保持治理职责的前提下,水土保持治理组织应明确河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围绕河道生态治理水平提升需求,有序推进做计划、定目标、抓质量、固长效活动,深入开展河道护岸植被种植与维护工作,坚持管理与治理协同并进,推进护岸生态治理长效化。在计划制定环节,组织成员需要全面梳理区域重点镇、村级河道,结合往年情况,与河长、相关村民联合会商,制定年度维护管理规划;在目标制定环节,组织成员可以利用河道枯水期,确定疏浚整治、岸坡固化、乱堆乱搭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水土流失规避等目标;在质量管控期,组织成员需要贯彻多点位全面作业、同步推进、持续进行的原则,在关注效率的同时稳抓质量,协调处理矛盾问题;在巩固效果环节,根据人为因素对河道护岸水土流失造成的影响,组织成员需要坚持治本与巩固并进,持续宣传维护管理效果,定期调查研究区域河道护岸受雨水冲刷情况,闭环优化阶段维护管理方案,并积极向周边居民宣传维护管理意义,倡导更多人员参与到护岸水土保持治理中,严格落实管护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水土保持治理有利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拦截土壤养分流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地应正确认识水土保持治理的巨大回报,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规划水土保持治理框架,同时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引导,持续扩展水土保持治理面,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席光超,余柏均,喻佳欣等.水土保持建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23(06):11-13.
[2]张延平.水土保持在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的作用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19):8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