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论文

2024-08-29 14:37:0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农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持续提高水稻产量,优化水稻生产质量,才能扩充我国粮仓。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正确选择水稻品种,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的管理,做好各个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据调查,近年来水稻病虫害事件频繁发生,给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不利影响。基于此,对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水稻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是农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持续提高水稻产量,优化水稻生产质量,才能扩充我国粮仓。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正确选择水稻品种,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的管理,做好各个阶段的田间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据调查,近年来水稻病虫害事件频繁发生,给水稻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不利影响。基于此,对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合适的水稻种植技术,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展开分析,探讨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为水稻种植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水稻;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1水稻高产种植技术—水稻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1.1合理选择种植区域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地点的选择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水稻产量,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提前做好地质勘测和检验工作,选择一块水分较丰沛、地质良好的土地,这样才能保证土壤中含有更优质的有机物,能够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助益[1]。同时,种植水稻对光照需求较高,要将其种植在有足够日照的地方,保证水稻在整个生长期都可以得到充足的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来改善稻米生长状态,优化稻米品质。
1.2科学选种
在选定适宜的地区后,必须对种子进行科学筛选。在选种方面必须严格,淘汰秕粒和染病的种子,对各类型的植株进行长势、抗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根据栽培地区的土壤和地质条件,选出最适宜的品种,保证稻米的生长质量,从而达到增产目的。若没有对不同类型的稻米进行适当的筛选,将对以后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1.3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
栽培条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栽培前,应针对不同的作物进行适当的栽培面积,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稻田周围的生态平衡被毁坏,对稻米的生产也是不利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稻米品种,挑选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管理,剔除不利因素,考虑周边的空气湿度和水稻种植区域,创设适宜的栽培条件,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1.4认真规划种植时间
播种时期的选取还会对水稻种植与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在中国水稻的栽培范围很大,每个地方的气候、气温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水稻的栽培前,要对当地的自然地貌、气候环境等进行全面调查,并根据不同的种植品种来规划合理的播种时机。
1.5采用恰当的播种方式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升级带来了助力,特别是大范围的水稻种植中,种植人员需要选用较为先进的播种设备[2]。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由于缺乏成熟的种植技术,不少种植户仍沿用着传统的种植方法,致使稻米在生产上与品质上都很难达标。若稻田面积较大,土壤较为平坦,则应采用较为先进的机械,从而加速播种,节省播种费用,进而增加稻米的产量;如果是小型的稻田,机器无法运行,那么就只能用手工方式进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应保证栽培的质量,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与控制,密度不宜太大或太小,均会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作用。水稻播种完成后需要给水稻提供所需的光照和水分。
1.6科学整地
土壤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水稻的播种品质,而且对水稻的增产至关重要。所以在播种水稻的时候,要对水稻品种和栽培地区的具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达到防止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的目的[3]。在进行整地时,要把握好搅动的频率及泡田时间,若搅动频率过高或浸泡时间太少,均会降低稻米的产量。同时,在准备作业的时候,也要利用各种机器进行协助,将耕作层的厚度控制在18厘米以下,保证稻田可以更好地生根和成长,并且结合犁田作业,增加土壤肥力。同时还要注意播种现场的泥土清洁,若有杂质应立即清除。在翻耕完毕之后,要将生石灰洒在上面,这样可以消除掉残留在泥土里的虫卵,同时也可以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此外还需要将土地进行干燥处理,增强土壤的活力。
2水稻高产种植技术—水稻种植过程及管理
2.1育苗和移栽
在播种和育苗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可以在种子上面铺上一层细砂,或者用一种1厘米厚的类似于油纸的进行覆盖j膜,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在种植前要对苗床进行管理,对苗床的土壤提前监测,根据苗床的土壤情况,适量添加有机物,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水稻的生长。培育幼苗的过程包括:选土,准备苗床,施肥,浇水等四项流程。在前期5叶、中期和6叶时进行移植。移植后要保留一些水稻幼苗,方便移植后进行补种,在移植之前要将培养的种子放在通风的位置,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增加移植的成功率。但是由于幼苗的根部比较娇嫩,在移植的时候会受到撞击而损伤根部,从而对幼苗的存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移植前要对秧苗的根部进行一定的防护,在移栽时,苗木埋入地下的深度应达到1.5~2.5厘米,苗木的数目要达到6~8株,栽植的具体情况要根据栽植地区的环境和土壤情况来确定。
2.2施肥管理
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要注意肥料的管理,要事先对稻田的气象、土壤条件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通常情况下,氮肥的用量为135~210kg/hm2,磷肥的用量为67.5~90kg/hm2,钾肥用量为150~240kg/hm2,若无其他问题,种植人员需要按照标准施肥量施肥。为了能够增加土壤内有机质含量,优化水稻的生长质量,提高水稻产量,需要确保施肥的合理性,保证土壤能够获得均衡的营养,给水稻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4]。在水稻种植之前还需联系土壤的肥力情况施加适量底肥,增加稻田内的营养成分,以保证秧苗的正常生长。确保合理的肥料施用对作物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作物的实际状况,对肥料的使用频率和用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生长2.5叶时,除追N、P、K类肥料外,还应追施腐熟的有机肥料,防止出现脱肥现象。若有脱肥现象,可用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锌溶液进行喷洒。在种植期间,要对土壤进行定期的pH值测试,使其pH值保持在5以上,另外在种植过程中,种植者要定期给稻田除草,营造一个平坦、良好的水稻生长环境。
2.3灌溉管理
通常在晒田之后,稻苗逐渐发芽,此时可用喷雾器向苗床上喷水,避免苗床干燥。若苗床干透了,可以先停止灌溉。在一片叶子的时候要注意控水,浇水时要注意防止苗倒,水的厚度不宜太大,以3~4厘米为宜。在2片叶子的时候,这个时期对水的需求很大,同时要保证水的温度不超过15摄氏度。在插秧期间,要注意秧苗的定根状况,大田水位保持在5cm以下,待秧苗再次生根后再浇水,水层厚度为3~8cm。由于水稻花期对水的要求不高,所以以3~5cm为宜。由于抽穗后对水的需求较大,因此应加大灌溉次数,使其水位保持在5~7cm左右,孕穗期以10cm左右为宜。
3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病虫害的精准监测
在重点推广水稻种植的地区,农业部可以采用5G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AI技术,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建立病虫害的智能化监控体系,对病虫害的种类、发生情况和传播情况进行监控,为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当前常见的技术装置包括:首先,害虫的智能化探测装置,该装置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斜纹夜蛾和二化螟等害虫的趋光特性,将其悬挂在天花板上对害虫进行诱杀,并且能够将诱捕情况拍照记录下来,便于种植人员查看,了解虫害情况。其次,建立一套智能化的疾病监控体系,利用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菌孢子随风传播的特征,通过鼓风机将其捕获,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扫描[5]。再次,利用实时监测气象的设备,随时监测种植区域的风力、风向和温湿度,尽早监测极端天气,便于种植人员采取措施保护稻田。最后,利用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以5G技术作为依托,能够监测害虫、病害以及不良气候,并且可以运用AI技术进行智能化分析,给予种植人员全面且精准的数据,便于他们了解稻田的病虫害程度。
3.2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3.2.1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
物理病虫害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害虫对水稻的危害,但其实施的过程中,常常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虽然耗费巨大,但其控制的结果却十分明显。当前比较多见的物理病虫害防治方法有三种:首先,灯光诱杀,是指在大棚里放置一盏振动频率的杀虫灯,用来杀死害虫,在安装振频灯时,需要采用整块安装的方式,使杀虫灯可以在水稻地上部平均地布置,大约在1.5厘米的高度。使用该技术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需要每过三日开灯一次,于傍晚打开,第二日清晨关闭。其次,人为诱杀法,这种方式对劳动力的要求比较高,种植者要注意水稻的生长情况,如果有生病的植物,要及时清理,避免大面积蔓延,可用糖醋酒按规定的配比进行调配,再用适量的敌百虫拌匀,均匀地撒在水田中,达到杀灭虫害的目的。由于该方法对周边环境无污染,所以在稻田上使用较为普遍。
3.2.2化学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通过化学方式减少病虫害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化学病虫害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效显著的优势,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给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同时,若长期使用化学药剂,病虫害会产生抗药性,进而降低病虫害防治效果。现阶段,防治技术不断地创新和升级,水稻种植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尽可能减少技术给稻田周围环境造成的伤害,更好地保护水稻,降低病虫害的耐药性。另外,对于大面积稻田病虫害范围较大的种植区域,种植人员可以使用无人机技术进行高空喷洒,从而提高喷洒效率。另外需要注意不可在水稻安全采收期喷洒任何化学农药,废弃的农药包装要进行统一化的处理,避免人畜中毒。
3.2.3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种植人员可以联系生物在食物链的位置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在种植过程中适量使用生物菌肥来预防病虫害,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优化水稻的生长质量。在水稻种植区域引进虫害的天敌能够更好地减少病虫害,比如建立稻田生态养殖,让禽类捕食害虫,不仅能够减少害虫,还能够为禽类提供食物来源。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喷洒适量生物药剂的方式来预防病虫害,但是必须选用绿色无污染的药剂,避免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2.4农业防控技术
从种植开始,为水稻的生长打造适宜的环境,切断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路径,主要操作可以参考以下两点,第一,将病原微生物传染源尽早摘除,防止病害大范围扩散;第二,提前或是延后种植时间,让水稻生长关键期避开病虫害的高发阶段,从而减少经济损失。第三,种植人员需要在选种阶段提高重视,选择优良适宜的品种能够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4促进水稻高产的种植战略
4.1树立先进的种植理念
先进的种植理念能够引领种植行为,对于水稻种植,不仅需要种植人员拥有科学的思想理念,相关部门也需要学习水稻种植的新观点和新技术,利用媒体广播等宣传途径为更多农业种植户普及水稻种植的新方法,提高种植户对于优化水稻品质的关注,并且给更多种植户科普提高种植效率,增加水稻产量的方法和途径,打造科学种植,增产增收的目的[6]。
4.2为农业种植科技投入更多支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水稻产量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为此各地区有关部门需要为水稻种植的科研工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针对产量较低的稻田加以改造,实施遗传育种,从而全面提高水稻种植户的整体实力。另外还要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水资源供给问题解决,进一步提高地表水利用率。集中力量研发加工、贮存、保鲜等技术,扩大宣传力度,加快订单农业的发展速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完善有利于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也能够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奠定基础。
4.3提高品种布局的合理性
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需要让种植区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循序渐进地扩大种植面积,从实际情况出发,保障水稻品质的同时扩大优质品种的广泛推广,让更多种植户了解和选择优质品种。同时还要做好田间管理,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
4.4强化机械作业的推广力度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各个行业开始追求生产效率的提高,目前科研技术的进步,让水稻种植的劳动力得到了大大的解放,各区域开始广泛推广机械作业,从而保障种植安全,提高种植效率,优化水稻品质,但是并非所有的水稻种植都适合应用机械设备,在特殊环境下还是要进行手工作业,避免机械设备给稻田造成损害。
5结语
总之,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仅能够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还能够作为商品买卖,从而助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障水稻品质、增加水稻产量已经成为水稻种植户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需要探索高产技术,并采取恰当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生产出大量的优质水稻,推动我国农业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莉莉.探索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3(10):97-98.
[2]李珊珊.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J].河北农机,2023(18):130-132.
[3]李永强.优质水稻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北农机,2023(13):130-132.
[4]路冠军.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2,40(19):59-61.
[5]陈志伟.水稻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2(26):28-30.
[6]王厚红,赵建标.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6):152-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