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与研究论文

2024-08-28 11:12:4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农业是支持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生产的最终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农机的使用情况以及农机的自动化水平的影响。我国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农机使用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农机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统一管理、缺乏直观展现等不足,而且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推广资金有限等问题日益凸显。
摘要:农业是支持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生产的最终效率很大程度上受农机的使用情况以及农机的自动化水平的影响。我国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要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加强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农机使用效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农机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统一管理、缺乏直观展现等不足,而且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推广资金有限等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以及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管理;农机新技术;技术推广
1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农机管理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最直观的就是对农机进行维修与养护,加强农机管理有助于农机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并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新技术的产生也就意味着在旧有技术基础上的进步,农机新技术的推广意味着新技术获得更大的应用范围,从整体上提高生产效率的上限与下限[1]。
其次,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也就意味着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进一步提升,人力投入的比例减小,同时生产效率与产量进一步提高,在付出相同劳动力的情况下获得的收入自然也进一步提升。
最后,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能够助力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意味着对农业机械需求量的增加,进一步带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又将反过来作用于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2]。
2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1.1农机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农机的数量不多,使用规模不大,以及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影响,农机管理制度的建设有所缺失。一方面,农民受到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既没有维修养护农机的概念,又缺乏维修养护农机的能力,加之没有成体系的农机管理制度作为后援,导致农机的使用寿命短,生产效率低下[3]。
2.1.2缺少对农机设备的统一管理
对农机设备的统一管理指的是由专人负责某一区域内农机设备的养护与维修工作,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机设备检查的效率,尽量排除老化、破损等问题对农机工作效率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农机情况的了解程度。但现阶段大部分地区都没能做到农机设备的统一管理,农机设备长时间处于缺乏维修与养护的状态。
2.2农机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2.1农机新技术缺乏直观展现
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最终受众是使用者,也就是农民。但现阶段的农机新技术推广的侧重点安排往往不恰当,侧重于对技术与原理的讲解,使得文化素养相对有限的农民无法直观体会到新技术的优越性,推广的效果自然有限。此外,推广的形式受制于客观条件,往往是推广者表达、农民接收的单向形式,由于没有直观实物,单纯讲解就会十分枯燥。
2.2.2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团队对其中成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作为技术的推广者,推广团队必须对要推广的技术有深入了解,才能把握好推广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以推广为核心目的的专业人员,推广团队又必须了解一定的推广技巧,把握受众的心理。但现有的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往往侧重专业技术或推广技巧中的一个,虽然内容翔实但形式枯燥,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调整[4]。
2.2.3农机新技术推广资金有限
在对农机新技术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资金受限也会很大程度上拖慢推广工作的进程。农机新技术推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的财政补贴,但国家的财政补贴是有限的,而农业领域内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数量也很多,自然难以满足农机新技术推广的需求[5]。
3加强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方法
3.1完善农机管理的途径
3.1.1制定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能够理顺各项农机管理工作,使其高效有序地运行,提高农机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是完善农机管理工作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包含质量标准的制定,检修网点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建立。
首先,制定质量标准,为农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要对农机质量进行标准化管理,落实“七加强”的基本方针,包括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强农业机械的规模,为保障农业机械的工作状态加强农业机械的维修养护工作,为保证农机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证农机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立标准化的田间作业流程,为保证农机技术的先进性加强农业机械的更新,为准确掌握农机的信息与状态加强农业机械的档案管理,为保证农机工作的安全性加强安全监督。
其次,对农机的管理需要深入到农机的日常工作之中,以保证农机的工作状态,在农机运行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解决。所以,要建立起针对农机的检修网点,规划好检修点的位置,方便农户对农机进行检修。这一过程既能够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又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农户对农机的维护意识,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对辖区内农机状态的掌握。
最后,一个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必须包括长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运行方向不发生偏移,导致引发负面的影响。监督体制应当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农业部设立的专门监察小组,对农机管理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还拥有在内部进行通报与处分的权利。外部监督指的就是对外的意见反馈系统,农户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反馈对管理部门工作的意见,如果出现违规的情况,还可以举报与投诉。
3.1.2提升农机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农机管理除了需要以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为基础之外,还必须提升农机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保证制度的有力落实。农机管理的法治化指的就是以法律为依据开展农机管理的各项工作,全方位提升农机管理的水平。
首先,在农业机械的生产方面,相关部门要重视农具生产厂家的资质审查工作,严格依照法律的要求与标准进行审核并发放许可。同时,为了保证审核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相关部门还应当将定期审核与随机流检相结合,对其生产场地、生产流程进行检查,保证农机产品的质量。
其次,在农业机械的排放标准方面,随着农机技术的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机械的排放标准也要随之不断进行修正。为了保证国家法律法规能够自上而下地发挥实际作用,避免落实过程中出现因标准不明确导致管理困难的情况,在制定工作方案时,农机管理部门应当将国家第三、第四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纳入规划范围之内。同时,农机管理部门的工作方案还要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而进行动态更新,实时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农业机械进行排查。
3.1.3增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农机管理意识
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农机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农机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
为完善农机管理,首先,要转变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其认识到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农机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工作人员明确农机管理能够起到提升农机使用效果,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起工作人员对农机管理工作的敬畏之心。同时,农机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明确自身服务大众的工作本质,及时转变自身工作态度。
其次,要加强对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除了基本的操作训练之外,还应当依照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提升工作人员操作农机的水平。除了具体的操作技能之外,农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农机的内部构造与基本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维修养护知识,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
3.1.4加强对农机的信息化管理
农机管理部门还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与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对农机管理工作进行优化。
首先,要将信息技术与现有农机管理工作体系相结合,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补充原本农机管理工作体系中的缺陷。比如,在农业机械的档案建立方面,原本信息的录入、处理等工作全部依赖人工,难免出现误差,且不能直观体现档案数据的整体变化趋势。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信息的获取与转换方式将更加丰富,也能更直观地展现数据的变化,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精确度也更高。
3.2推广农机新技术应用的策略
3.2.1建立农机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
农机新技术的使用者与最终受益人都是农户,因此要想推广农机新技术,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农户对农业机械有直观且全面的了解,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传统的新技术推广受条件限制,往往局限于推广工作人员讲、农户听的单一形式,无法起到推广新技术的作用。所以,应当与当地的农机社、大种植户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设农机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使农户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农机在种植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优势,从而自发地接受并运用农机新技术。
示范基地的建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选址。示范基地的选址在地理位置上应当距离水源较近,交通便利且地形地貌在当地应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第二步,区域改造。确定选址过后就需要对这一区域进行规划与改造,划分生产田块并规划人行道路与农机行进道路,同时完成水利、电力、通讯、灌溉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第三步,技术展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就可以对农机新技术进行展示,在布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推广的侧重点,在保证技术展示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又能做到相互配合,兼顾展示效果与生产效益。
3.2.2提升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的专业素质
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对农机新技术的原理、优势有深入的了解,还要能够针对受众的特点,将内容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要有推广方向的经验与能力。但现阶段农机新技术的推广人员大多数都只侧重技术或推广中的一个方向,因此需要提升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的专业素质。
首先,重视专业素质培训体系的建立,主要分为技术与推广技能两大方向,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现阶段农机开发运用的新技术进行深入讲解,同时配合在农机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经常能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做预先的练习。推广技能则是与专业能力无关的纯粹的推广技巧,包括如何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确定合适的推广侧重点、如何把握受众的心理等。要想取得最好的农机新技术推广效果,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合适的推广技巧缺一不可。
其次,直接聘请农机新技术推广高素质人才。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经过系统的培训后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作的需求。同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进行优势整合,如机械、农业等专业的大学生可以保证推广内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市场营销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则可以确定推广重点与推广方式。
3.2.3加大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
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一切的设想都只能沦为空谈,无法实现。对于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而言,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财政补贴,农业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新的农机技术得到推广后能够创造的经济收益与产量提升,并加大对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针对推广工作设立相应的专项补贴,为推广人员对农机新技术的宣传提供后盾。
其次,财政补贴是农机新技术推广工作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不能过度依赖于财政补贴,应积极争取多方合作拓宽资金来源,通过多渠道如网络平台等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并根据现有资金灵活地选择推广的方法,让资金与推广效果取得最佳平衡。
4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能够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但现阶段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农机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农机管理制度,加强农机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增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农机管理意识,加强对农机的信息化管理。在农机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方面,农机管理部门则需要建立农机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提升农机新技术推广团队的专业素质,加大农机新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重视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万军.现代农业机械管理与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5):30-31.
[2]王庆敏.现代农业机械管理与新技术推广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2):50-52.
[3]周家勇.加强兴仁市农业机械管理与新技术推广应用探究[J].当代农机,2023(04):44+46.
[4]公茂花.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7):91-92.
[5]孙泽飞.农机管理与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与研究[J].农家参谋,2022(13):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