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植的管理问题和种植管理技术分析论文

2024-08-28 10:39:1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种植和管理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举措,科学管理是林业种植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种植的本质意义是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开展选种、选地、育苗、施肥、移植、养护等。而管理主要是指林业种植技术的应用落实,通过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促使林业苗木具有适宜的生活环境与充足的养分供给,在茁壮地成长下塑造完善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绿化面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摘要:种植和管理是林业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举措,科学管理是林业种植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种植的本质意义是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开展选种、选地、育苗、施肥、移植、养护等。而管理主要是指林业种植技术的应用落实,通过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促使林业苗木具有适宜的生活环境与充足的养分供给,在茁壮地成长下塑造完善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绿化面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当前,虽然林业发展已经形成一定成熟的管理经验,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种植办法与环境不符、人员管理意识不足、病虫害防控不合理、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冲突等,这些状况的存在对林木成活率造成严重影响。因而,需要合理运用种植管理技术,以地区适宜的条件发展适宜的品种,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条件,加强林业与多样化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种植;管理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在近些年获得较大成效,林木在各地区均已获得良好建设。与此同时,林业种植和管理问题也突显而出,如部分地区林业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未能科学选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不能促进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双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自然资源。同时,在病虫害治理方面尚且存在单一治理,轻视生态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导致林区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为了切实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提升营林人员管理能力,落实岗位职责,转变管理理念,并及时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林业种植和管理工作主要内容
林业种植技术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根据地区气候环境及土壤条件选取适宜苗种、培育幼苗、平整土地、根据苗木品种合理密植、按照生长状态补充营养元素、及时浇灌以及病虫害治理等[1]。林业种植苗木能否成活的关键在于选取品种是否与地区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相适宜,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病虫害抵抗能力,以此种方式选取品种可以有效提升林业种植效率,提升造林质量与森林抗灾能力。同时,林业种植培育生长周期中,需要应用科学的精细化人工管控办法,按照林木成长阶段变化的需求量,及时施加肥料及微量元素,并根据苗木长势及降雨量,适当灌溉、排水,促使林业发展过程具有适宜生长环境,满足苗木发育需求,以促进林业经济稳步发展,为我国林业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种植管理办法。
2林业种植的管理问题
绿色产业建设是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一项措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绿化面积是长久以来持续推进的我国基本国策。近年来林业建设逐步推动,各地区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已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个别地区林业种植和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几类问题:
2.1未根据地区条件采取针对性种植措施
合理的种植管理工作是保障种植技术能够科学应用的前提,在部分地区林业种植工作中,产业新增面积虽已获得逐年扩大,但其建设质量堪忧,未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目的。例如,在开展广西藤县藤州镇积和村290亩林地种植时,营林人员选择在7月份造林,由于未按照当地气候环境以及水土特征选取适宜时间,苗木种植后缺少雨水灌溉,且土壤自身水分不足,致使苗木成活率降低,影响了整体造林效果。从案例中不难看出,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未经分析、调查地区气候及水土条件而进行种植,致使幼苗栽植后生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降低了风雨抵抗力以及病虫害侵蚀能力,导致苗木成活率下降且生长缓慢。
2.2管理意识不足,难以培育大径材林木
当前阶段,国有林场与造林地培育出林木树径参差不齐,大径材树木数量较少,经多年培育长成的林木高度、直径、形状与种植预期目标相差较大[2]。这种现象出现的关键在于林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不能达到树木自身调节及代谢标准,产生养分与需求水平之间的失衡。同时,不同营造林内林木生长周期差距较为显著。若林区内种植薪材林,薪材林培育周期较为短暂,一般经过2~3年生长即可砍伐,其主要培育品种为小径材,因而在短时间内便能销售再种植。而经济林通常选取生长快速、高产、高质量的树种,其中以桉树、杉木为代表性品类,这种林木好处在于生长周期短暂,能够高质量产出且郁闭能力强。由此可见,增加林木产量关键在于及时间伐,为保留林木创造良好生存环境,再通过合理控制林木冠层,促使光照充足、通风顺畅,以此为大径材林木产出提供适宜环境。但实际林业发展过程中,部分营林人员顾及眼前经济利益,为实现短时间盈利目的,主观意向为种植培育周期短的品种,由此培育而出林木质量低下,树状及高度均在下游水平,这也导致部分高质树材需求用户不能得到满足。例如,某地区在100亩林地种植杉木,分别按照高密度、低密度培育,其中高密度为130~140株/亩,低密度为100~110株/亩,历经四年培育阶段后,高、低密度之间种植杉木平均树径、高度、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均有着明显差异。由此可知,林木种植密度与树势存在极大关联,合理控制密度对大径材林木产出具有重要意义。
2.3病虫害防控措施单一
病虫害问题在营林造林过程中不可避免,若不能及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会影响地区林木的整体发展[3]。病虫害滋生会对林木枝干、叶片等部位造成损伤,出现虫洞、病斑,导致树木体质下降,无法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严重时还会促使林木死亡。现阶段,在防治药剂、物理除害等技术创新下,大部分地区营林人员可做到提前预防、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在病虫害泛滥时期以及气候环境恶劣场景下,仍然存在病虫害严重侵害问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关键在于,营林人员只在重视病虫害治理,而忽视了防控措施开展,未从物理防控技术、生态防控技术以及农业防控技术多方面防控手段入手,只单一采取化学治理办法,常年在林木间喷洒农药,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致使很大部分种类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为后续防控工作开展施加强度。例如,某地区种植500亩桉树林,由于在开荒整地期间未对地区虫害情况调查,导致桉大蝙蛾在林区泛滥,对桉树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通过药剂喷洒也未能彻底根除,后续通过桉大蝙蛾宿主斩除方式且才控制。
2.4重保护、轻利用
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开展中,部分地区以营林保护视为首要任务,此项举措在造林产业维护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从生态运转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科学性。但从地区林业经济发展来看,这种理念推行在林场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冲突,不能获得良好协调、进步,无法在同一时刻做好保护工作与经济收益获取,致使森林动态建设不能落实,地区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共同发展存在矛盾。由此可见,这种“重保护、轻利用、轻开发”的理念并不适用于林业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自然资源。
3采取合理、科学的林业种植管理技术
3.1合理选取种植方式,提升林木存活率
在适宜土地种植适宜林木是提升林木成活率的重要举措,营林人员在开展造林工作应根据地区气候环境特点与土壤条件,合理选取适宜品种,促使不同环境条件下,林业产业仍能获得良好发展。适地适树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选地适树、选树适地、改地适树。首先,选地适树。这种造林方式落实需要营林人员充分了解地区水土状况,选取相对适应土质条件林木品种,并为其塑造有针对性的适宜生长条件,一般以土壤pH值在6.0~7.0区间为宜。其次,选树适地。主要以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状况,以及林业种植整体规划情况而选取种植林木种类。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空气潮湿、降雨量较大,应选取相应耐热、耐湿、耐强光的林木,如桉树、杉木等。至于降雨量较少以及水资源匮乏地区,应选取耐寒、耐贫瘠林木品类,如杨木、槐树等。而在沙土地区则应选取3年培育的大苗,促使林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逐步适应当地土壤及气候环境,提升成活率。最后,改地适树。土壤营养物质不足会使苗木生长缓慢、成活率下降,因而需要及时补充肥料。为了科学合理施肥,应在苗木种植前对土壤各项元素含量进行检测,以具体数据合理调配施肥数量和种类,以改善土壤环境,促使苗木健康成长,实现预期造林目标。
3.2合理间伐,培养优质大径材
合理密植是保障林木树势高大、粗壮的关键举措,林业管护人员应根据林木品类实施科学的间伐工作,促使大径材林木优质产出。当林木达到充分郁闭阶段,即可开展间伐工作。首轮间伐不可大范围开展,需维持蓄积强度在16%~25%区间,密度控制在26%~35%左右,应从植株密集区、树势突出植、重叠植等入手开展砍伐作业,促使林区整体长势均匀且密度适中,具有良好光照及通风条件。二轮间伐数量相较于首轮间伐需加大,蓄积强度在26%~35%范围内,密度控制在36%~50%左右,在这种间伐作业下可为大径材林木培育提供充足的养分、水分、光照供给,促使其在适宜条件下逐步成长。三轮间伐时不可高强度实施,需要将蓄积强度控制在10%~15%之间,植株密度为15%~25%,使林木能够充分郁闭。
3.3以科学、合理手段防治病虫害
科学防治病虫害对林业种植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林业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落实人员职责,做好场区病虫害治理针对性督察、指导,促使生态防治与物理防治技术灵活运用,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并能及时获取林业病虫害发生状况,以合理、科学的防控手段减轻林业经济损失。
3.3.1构建监测体系,制定防治方案
在大型林区及重点乡镇布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位,并将其形成一体化监测网络,针对病虫害发生密集区、难治理区开展监测,持续提升监测覆盖率、强化监测数据准确性[4]。针对地区病虫害特点建立针对性防控体系,林业部门需起到主导作用,以科学的预防及防治方案有序治理病虫害,并贯彻落实管理办法,促使林业监测工作的有序开展。
3.3.2采取绿色环保防治措施
合理防控病虫害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不同病虫害习性特点开展防治工作。要及时清理林场内存在杂物及落叶,做好地面清洁工作,以防病菌及虫卵隐藏其中。同时应合理施加肥料,加强林木体质以及木质化程度,降低病害发生概率。此外,可对部分虫害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利用其趋光性、趋色性,在林场中按照一定间隔放置黑灯及色板,可以达到有效灭杀效果。还可以运用生态防治技术,根据病虫害类别在林区投放其天敌,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平衡,还可以达到绿色、无污染防治的目的。
3.4重视森林资源开发,促进林业发展转型与升级
林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建立良好的平衡关系,能够促进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具体开展措施主要涵盖以下几点:
3.4.1林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资源,可与旅游业形成一体化发展体系。森林公园、动植物研究、养生公园等形式皆可作为旅游、观光、科研所用,地区林业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宜旅游业建造形式,以种植特点吸引游客观赏,并可与农业、住宿业等形成联合体,促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受到森林的绿色美、生态美、色彩美,打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态。
3.4.2开发文创产品
根据地区林木品类形成独特的林区文化,将其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充满自然元素的原生态文化创意手办、旅游纪念卡片、书签手工艺品、手机汽车挂件等产品,达到林业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目的。
3.4.3可将林业资源与其他产业相结合
林木生长空间较大,为了促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将各类小经济作物在林区种植。例如,森林与草药结合、森林与菌类结合、森林与牧草结合种植。以林木作为大方向发展产业,合理、科学栽种不同物种,使林上产业与林下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林业、牧业之间的双向发展,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形成一体化建设体系,构建多行业发展模式,带动地区经济向多方位提升,满足林业发展需求。
3.4.4由专业化企业管理地区林业
以招投标形式选取具有实力的企业,担任地区林业管理建设工作,并使其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以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林业资源保护[5]。同时,加大林业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为林业部门与管理机构向企业、社会的良好过渡提供基础保障,使林产业管理效率及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由此作为林业资源效益提升的关键,达成林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最大化利用,促使林业效益获得高质高效提升。
4结语
林业种植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林木成活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营林人员在管护林木过程中应重视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以地区实际条件选种适宜品类林木。在林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不同营养物质和水分供给,给予林木茁壮发育充足的动力,使林木根系牢固,提升抵抗病虫害能力。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预防为主、合理防治”,优先选用具有无污染、绿色的生态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此外,合理利用林业资源,采取适宜的开发手段,促进林业与地区经济之间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庄.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23(05):88-90.
[2]王星乙,李爱芳.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管理问题探究[J].农家参谋,2022(18):120-122.
[3]卜国标.林业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有效办法研究[J].新农业,2022(13):48-49.
[4]张定平.林业种植技术及其应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6):83-84.
[5]薛灵芝.林业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20(08):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