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2024-07-23 10:57:48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粮食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背景下,要进一步增强大食物观、大粮食观。我国大豆、玉米等严重依赖进口、国内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解决好粮油问题,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实施玉米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协调推进粮食稳产增产、扩种大豆油料,保障粮食和油料供给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
摘要: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粮食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背景下,要进一步增强大食物观、大粮食观。我国大豆、玉米等严重依赖进口、国内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依然严峻,解决好粮油问题,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实施玉米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协调推进粮食稳产增产、扩种大豆油料,保障粮食和油料供给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尽管这种新型种植技术在玉米、大豆产量的稳定增加等方面已经展现出了优势,但是我国的实践种植经验不足,在大豆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实际的种植效果颇有影响。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作物产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本文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豆玉米种植;带状复合种植;问题及对策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田间布置,将以往的玉米大豆混合播种的方式转变为宽窄行套种模式,采用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等方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而实现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下玉米和大豆的双增收。与此同时,这种种植技术还可以解决土壤钙化、病虫害频发等问题,对于涵养土壤养分、实现农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准,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保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工作能够稳定、有序地开展[1]。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存在的问题
1.1品种选择有失科学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环境相对复杂,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与气候对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科学地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播种。目前,在品种选择时,很多农户由于缺乏选种的专业知识,对于大豆和玉米的品种特性缺乏了解,没有完全考虑品种的生长周期、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等,忽视了品种的搭配和选择,导致了种植的大豆和玉米品种很难适应该种植模式,产量大幅度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2种植密度不足
种植密度主要是指玉米和大豆的生长间距,这直接影响作物的最终产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比纯作(4000—4500株/亩)达到净作密度70%以上(9000—11000株/亩)。部分地区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很容易出现株距过宽、间距不规范等现象,严重的会直接影响大豆和玉米的生长状态,使植株发育不良,结实率低,最终使总产量难以尽如人意。
1.3种植技术不规范
病虫草害问题是作物生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喷洒农药、施肥、除草等方式进行改善。但是现实中有些农民在实施时,存在种植技术不规范的问题。如,对于肥料、农药的使用没有科学的配比和使用量,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没有充分考虑,种植的区域和距离没有充分规划等,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失收现象[2]。
1.4专用农机具制约
部分县市连续2年实施了大豆玉米带状种植项目,目前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除草、收获机械来保障。而购买此专用机械的成本较高,种植户的种植面积小,不足以承载,购置率低。在种和收上导致不能选择理想的种植模式,极大地影响作物的产量[3]。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科学选种、确定土地墒、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等方面。
在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播种时,首先,要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科学、合理选择。优良的品种是保证农作物良好生长和高产的关键因素,应了解玉米及大豆的生长习性。玉米是一种喜光的作物,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温度过高则会影响大豆的健康生长。所以,农户在选种时要将两者的生长习性相结合。其次,必须从当地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土壤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常情况下,玉米可以选择纪元128、冀玉3421、冀农707、沃玉111等;大豆可以选择冀豆12、邯豆13、石豆936、齐黄34、菏豆33号、菏豆12等。
在选择播种大豆玉米的农田时,应优先选择土壤松软、地面平整的农田,耕地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即可。在准备播种时,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调整播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大豆的播种深度在2~3cm,土壤墒情较好时,可以采用浅播方式,反之则需要深播。在复合种植的模式下,农户需要根据土壤的墒情变化,将大豆与玉米的播种时间交错开来,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在墒情最佳时进行播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时间一般是在小麦收割后,因此在播种前必须对土地进行灭茬处理,以方便后续作物的成长[4]。
在播种方式的选择上,农户既可以使用机械播种与施肥同步进行的方式,也可以使用专门的机械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播种。在复合种植的区域内,则可以选择使用大豆及玉米综合播种机械。在使用机械进行播种的过程中,要多关注播种机械的运作速度、行距,保证种植距离均匀、合适,及时补充化肥及种子,避免漏播。
2.2合理确定种植行数
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作物的间距、行数对于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影响重大,必须对有关参数等进行严格把控,避免出现间距过宽或过窄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由2~4行玉米带和4~6行大豆带交错种植,为了使复合种植的优势更好地展现,提高大豆和玉米的产量,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通常以2~4行种植为主最佳。
玉米是高位作物,它的行距需要在40cm左右,而作为低位作物的大豆的行数必须多于玉米的行数,才能满足自身对于通风和光照的要求。在具体设置间距时,还需要考虑二者的枝叶以及根系的交叉情况,确保玉米和大豆都能得到适宜的光照和土壤养分。大豆和玉米的间距如果过大,不仅会降低土地的利用率,也会影响大豆的根系吸收。因此,必须合理控制两者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大豆带的间距为1.6m,玉米带的间距在1.6~2.9m的范围内最佳,这样既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协调成长,有利于实际增产增收,也能为以后的收割提供便利[5]。
此外,农作物的密度配置也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若要使大豆和玉米的产量都能够有效提高,就必须对两者的密度进行严格把控,严格以大豆和玉米的主体规律为依据进行设置。在设置大豆的密度时,应重点分析大豆和玉米的共生时间。若共生时间较短,则将大豆的密度设置为与单作一致;如果二者的共生时间较长,则需要结合农作物的行数进行密度控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作物品种、土壤结构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以确保作物密度的配置科学与合理[6]。
2.3科学施肥,防治病虫草害
尽管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将玉米、大豆两个农作物的特性结合,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土地质量的作用,但是土壤环境的改善同样不可小觑。在种植之前,所选择的土壤要含有充足的营养元素,若没有合适的土壤,则需提前合理地施用肥料,以改善土壤的品质。在农作物的生长期,种植人员要密切关注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施肥。若出现施肥量无法控制的情况,则需按照玉米清种的施肥方式,控制好氮肥的用量和施肥的位置。
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情况下,如果其中一种作物出现病虫害的问题,另一种作物也无法幸免。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不同时期类型的不同,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大豆和玉米的幼苗期为例:这一时期,常见的病虫害有大豆的根腐病、叶蛾等;玉米幼苗期的茎基腐病、二点委夜蛾等,农户应选择对幼苗伤害较小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在大豆分枝至开花前,可选择喷洒烯效唑化学药剂;在玉米7~10叶期喷洒胺鲜·乙烯利化学药剂。目前,我国常见病虫害还有大豆的根腐病、症青和豆荚蜈,玉米的黏虫、玉米蜈等,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因此,种植人员一方面要做好预防工作,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进行有效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确定病虫害的种类,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性地进行防治。
杂草也是复合种植中的一大挑战。在除草时,一般可供选择的除草方式有人工和化学两种。人工除草就是人为铲除田间杂草,这样会大幅度地增加人工成本,而化学除草则是将化学药剂喷洒在田间,以达到去除杂草、保证作物养分供给的目的。在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上,要尤为小心和重视。如果大豆和玉米采取封定结合除草技术,则播后芽前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100毫升/亩,若阔叶草较多,可混加草胺磷(80~120克/亩)进行封闭除草;苗后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除草(通过物理隔帘或定向喷头将玉米、大豆隔开施药)。对于除草剂的用量也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喷洒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在药剂喷洒过程中,还应注重地面的湿度,做好隔离。喷洒时间可以控制在每天7:00~9:00、16:00~19:00,保证除草药剂能发挥药效。
2.4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大豆和玉米的生长期间通常在夏季,这个时期是干旱、洪涝、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频发期。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根本上的损失。因此,农户在种植大豆、玉米之后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农业相关部门要及时对作物生长期间的极端天气进行监测与预警,以便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及时、科学地做出应对。面对不同的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作物生长问题,农户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应对。如果生长期干旱,大豆会向下扎根,因此叶片会出现失水、缺水等情况,此时要及时地进行人工补水,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充足水分。在大风的天气下,则需要对玉米喷洒叶面肥,增强玉米的抗倒性,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如果暴雨天气频发,洪涝灾害严重,农户则应提前建设沟渠,增强排洪、泄洪的能力,及时排出降水,防止作物根系腐败,减产降质。
2.5适期收获
适期收获是减少玉米及大豆的产量损失,提高农户收入的重要环节,农户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期进行收割。在选择收割期限时,要结合所种植的玉米及大豆的品种、实际的成熟度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秋收模式。一般情况下,当大豆的叶片脱落到80%以上,大豆颗粒的含水率下降到15%~25%,豆茎和豆荚变成黄色时为最合适的收获期。玉米的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玉米的中、下部分的叶片变成黄色叶片干枯,果穗变黄,呈现出品种自然的颜色。在定制秋收时间与方式时,农户需要按照玉米和大豆的种植顺序与成熟度,决定采用先收获大豆后收获玉米、先收获玉米后收获大豆还是玉米大豆同时收获的方式进行。对于三种不同的收获模式,农户所采用的秋收器械是不同的,具体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收割器械,以减少由于机械碾压或损伤导致的农作物产量降低。以采用先收获玉米后收获大豆的模式为例,这种模式适用于玉米比大豆先成熟的情况。在秋收时,农户应根据玉米种植的行数、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尽量选择2行玉米收获机器。要注意的是,玉米收获轮胎机器外部边缘应距离大豆植株15cm左右,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对大豆植株的损害。玉米完成收割后,再根据大豆生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应的收获时间和器械,以提高收获的效率与质量。
2.6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积累专业知识
农户是种植大豆和玉米的主体,他们对于专业知识和种植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首先,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当地的农业相关部门应该以气候条件、种植结构、病虫害的类型与发生频率等为基础,对种植技术进行合理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种植条件,提高复合种植模式的效益。其次,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当地农业部门应该组织人员定期深入基层,为农户提供专业的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帮助让农户能够掌握这门新型种植技术,以提高自家的作物产量和质量。此外,当地的农业部门还应定期就选种、施肥、除草等技巧对农户进行培训,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以达到增产增效、提质提收等目的。
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得玉米的单产和清种效果明显,大豆产量明显提高,大豆的平均产量提高约100kg。同时,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行距调整,既保障玉米与单独种植时的株数相比不受影响,单位面积大豆也可以达到相对密度70%以上,在同等的单位面积下,产量和生产效率都能得到极大提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使一亩地两种作物在同一时间内收获,基本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4结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在提高土地负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丰富农作物种植类型、提高农户收入、推动农业绿色可循环发展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意义。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对于这项种植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高效地掌握该技术的重难点,为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丽芳,张贺,吴胡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3(02):3.
[2]矫丽娜,张福胜,李晓娜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品种和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22(01):65-66.
[3]朱伟进,张永寿.加快推进南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策及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05):188-190.
[4]刘勇.浅析玉米大豆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2023(08):65-66.
[5]潘仕兰.浅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成效及发展建议[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2022(04):82-84.
[6]钟军,刘正兴,叶新华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农村科技,2023(0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