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论文

2024-06-28 15:13:0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介绍了我国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的理论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的总体状况,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会管理中土地规划的工作,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中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措施。
摘要:介绍了我国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的理论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的总体状况,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会管理中土地规划的工作,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中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农村土地规划管理,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土地资源枯竭和破坏,土地资源供求关系出现严重问题,无助于农村社会稳定,阻碍农村发展,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背离“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1我国社会工作需要本土化的理论
1.1理论基础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模仿,而是融合了现代化的多样性和特点的过程。这些原则与我国本土资源完美契合,也适用于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工作在社会变革时期发展,在社会全面变革时期成熟。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传统的农村社区,其社会工作主要针对城市弱势群体。此前引入西方社会工作的我国港台地区,由于社会形态的原因,也占据了城市主导地位,因此这些地区更能处理因东西方社会差异而产生的本土问题。就我国大陆而言,问题要复杂得多。在社会形态多样、工业化、城镇化同时存在的社会中,我国社会工作在理论、方法、技术、组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西方国家。也就是说,在我国发展社会保障的过程中,我国首先面临的是寻找社会保障。
1.2本土化
我国社会服务的定位主要体现在社会服务设施的定位上。服务对象是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这是由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它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同时,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在劳动主体的定位上,需要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合我国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政治构成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社会组织也必然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
2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的变迁
2.1农村社会管理的总体状况
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变革。农村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稳定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智力发展越来越好。国家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大学村引进人才等),逐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阵营的浪潮席卷全国。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落实一些优惠政策。
随着家庭的缩小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与邻居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一些行政村有所好转,但大部分村与邻里的纠纷越来越多,干群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居民不信任农村干部、基层组织以及其他自治组织。近期,社会福利问题和地区动荡因素迅速增多,公共秩序受到扰乱,居民之间矛盾增多,合作减少。
2.2农村的干群关系与社会管理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有的说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有所改善,有的说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恶化了。农村干部群众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有组织的参与程度。总体来看,农村基层机构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干部没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全球先进政府”的理念,没有行政命令式管理。考虑到挑战,向服务过渡的领导力、精神、专业准备似乎势不可挡。因此,要做好农村社会管理,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服务意识。
2.3农民的收入与乡村社会变迁问题
在过去30年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不足,农民参与度低。农民也面临严重分化,农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提高农户总收入水平时,需要考虑到这些贫困人口,从而调整农户收入,减少不平等。
组织农民进农村,改革社会管理机制。多样化农村组织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在基层建立农村劳动力和组织。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确保部分社会组织发挥充分领导作用,以加强农村组织参与。以基层社会管控和稳定为重点,引导组织和普通公民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增强农村干部和基层组织的威信,加强睦邻友好,激发农民参与组织的意愿,增强农民归属感,促进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
3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社会管理中土地规划的工作
3.1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此后,许多特色城市、生态城市、产业城市、金融城市应运而生,各具优势,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许多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最主要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邻近大城市的吸引力,城乡周边的农村土地得到了开发和广泛利用,农村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因此,农村土地利用规划面临诸多问题,如如何建立科学准确的规划、如何实施规划管理、如何确保人人严格遵守规划等。当前,我国新城镇建设迫切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
3.2农村土地规划的管理原则
农村土地规划的管理原则有:①农业生产优先原则。农村土地的根本功能是满足人口生产生活需要。土地质量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有重要影响,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在空间规划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农业生产需求。②节约用地原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资源比重逐渐增加。同时,各种游乐设施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因此,为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保护好大片农田和荒地、旱山等非农用地,并为此下功夫,以有效地保护土地。③因地制宜的原则。幅员辽阔,地域之间气候、温度、文化等存在差异,影响了空间规划的方向和深度。因此,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科学的规划措施,做好土地利用规划。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中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4.1布局混乱
土地建设持续开发难度大,土地开发利用进程滞后,严重影响土地利用率。土地资源整合不力和田间管理不善扰乱了工作条件,导致土地短缺。农村土地废弃率高,土地利用率低,土地数量和质量存在问题。改善土壤质量需要良好的规划和管理系统、布局变化以及解决脏活问题。
4.2流转不规范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标准化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目前,在公司化进程中,农地流转不规范,合同关系混乱。许多土地流转没有明确的文件,只是口头流转,大大增加了后续操作中发生纠纷的可能性。
4.3制度不完善
只有制度安排有力,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才能顺利进行。而现行的土地管理体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国家土地管理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冲突。强拆、强罚在工作场所屡见不鲜,矛盾很容易升级。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只注重建设,不注重土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导致管理制度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措施
5.1规范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工作
为规范农村土地管理,行政部门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好地必先用于农业生产。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被毁坏的农业用地很难恢复。二是节约土地资源。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对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三是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各类土壤资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兼顾土壤资源质量和经济条件的差异。
5.2完善土地资源保护监督以及保护制度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要从农村长远发展的角度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单点建设、重叠建设等问题,促进工业用地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如旅游、工农业建设等,容易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在规划和制定相应的环境和环境措施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具体措施如下:①污水处理厂建设。②垃圾填埋场建设。③妥善管理农药的使用。④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消除污染物,确保食品安全。⑤加大生态公园创建力度。规划建设配套设施要保证用地充足,切实支持环保项目的发展。
5.3健全土地资源市场机制
针对我国土地资源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目前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平台,以农村为重点,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权利,制定制度和实践标准,实时解决空间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与相关部门进行评估。
5.4提高政府监管水平
由于各地区的农村环境和土地资源条件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在当地实施。然而,目前的核心土地利用规划团队相对薄弱,缺乏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关键人员严重阻碍了场地规划和管理过程。提高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水平,需要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建设队伍整体水平,更好地完成专项任务。政府应制定各项内部和行政措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效率,忠实履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监管职能,防止公务员与经营者相互勾结和金融交易等腐败行为。
5.5明确土地利用规划流程
土地利用规划流程是:①现场检查。利用现有土地资料开展实地调查,掌握规划区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加强宣传。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重点和产业特征,确定土地利用问题并进行综合研究。②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根据场地实际人口和产业发展情况规划场地,根据综合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③制定最终计划。方案草案公开讨论,充分公开公众在问题解决方案中的作用,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反复讨论后最终确定方案。
参考文献
[1]中*中*文献研究室.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文献出社,2022:55.
[2]陈荣卓,陈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现代农村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构建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22(06):94-99.
[3]叶本乾.城镇化中国的逻辑反思与重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及其限度研究[J].中*四川省委委级*党校学报,2022(05):94-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