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项目化课程为构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项目化课程为构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论文

6

2024-06-28 14:30:1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分析了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育目标的建立以及职业农民培训效果长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探讨了“市场驱动为引导、灵活模块可应用、人文素养为底蕴、项目化形式为构架”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摘要:分析了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育目标的建立以及职业农民培训效果长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探讨了“市场驱动为引导、灵活模块可应用、人文素养为底蕴、项目化形式为构架”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市场驱动,项目化

  到2022年末,我国农村人口已接近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63.4%。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农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农民增收困难,农乡之间差异越来越大,一直是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因素。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有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众多培训机构以及高校及职业院校参与到了职业农民的培训当中来,既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又想抢夺这片蓝海。然而,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却一直差强人意。国内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训依然遵从着本科教育当中的——学科体系进行,这造成了理论性过强、应用性过弱、问题解决能力较差、兴趣引发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使得本就文化程度较差的农民,对于职业农民培训更加失去了兴趣。因此,建立一套适合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1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训目标的建立

  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训目标的建立见图1。职业农民培训目标有四:一是要求农民具备洞察市场需求的能力,二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底蕴,三是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技能学习能力,四是要求农民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

21b079717f0d332de0ff450971ac1c3.png

  职业农民培训最为核心的目标是知识技能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是整个培育目标的基本,也是培训目标的根基,是整个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训目标建立的最根本诉求。然而,对于农民这类知识结构水平单一、基本理论匮乏、学习意愿低下的群体,要使农民群体主动地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就必须另辟蹊径,可以利用“市场需求”做为导向,进而激发农民群体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可先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需求”作为导向,这便能引发农民产生自主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农民有热情地进入到后期的学习当中来。

  在课程体系开发中,要加入新型的销售模式,将热门的“互联网+销售”“农-企合作”销售形式以及“合作社+农户”的新型模式引入其中。这种与时俱进的市场驱动形式的引入,能够引发农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切实地增加农民迫在眉睫的销售需求,使农民既能够解决生产的问题,也能够实现自己销售的能力。因此,在整个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训目标之中,“市场需求驱动”是作为培训目标的第1层次,起到引发兴趣的作用。

  中国农民存在着普遍人文素质不高的情况,这与职业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王亭亭在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综述”中指出,国外对职业农民的培养极为重视,农民发展学、农民人力资源等学科已应运而生,国外职业农民的培训已非常成熟。而我国职业农民现有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是影响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职业农民综合层次培训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对于农民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依靠传统的讲授模式,而是要按照市场需求驱动原则,通过直播带货、自媒体建立等新型模式,从而让农民主动地加入到自媒体建设及直播带货的大浪潮之中,自身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学习技能。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人文素质逐渐提升,利用职业农民培训手段建立起合适的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便可使农民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通过学习便能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当农民拥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便会在职业农民技能培训过程当中提升知识技能。

  2“市场驱动为引导、灵活模块可应用、人文素养为底蕴、项目化形式为构架”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当代职业农民培训应建立一套以“市场驱动为引导、灵活模块可应用、人文素养为底蕴、项目化形式为构架”的课程体系,并形成一套“强技能,有情怀”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具备了“市场驱动”因素,使得培训内容更具备经济效果,更能吸引农民进行学习。同时,课程体系还应具备“灵活的专业技能模块”,使得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农民都能适合此体系培训,受众面广。

  课程体系以“人文素养为底蕴”,使得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表层培养,还有人文内涵的高层次培养。这种课程体系应以“项目化形式为构架”,使得课程培训之后更易操作,农民可以直接按学习步骤实施培训内容。这种课程体系实用性更强,可用于职业农民培训行业的参考和依据。

  2.1构建以“市场驱动为引导、灵活模块可应用、人文素养为底蕴、项目化形式为构架”的课程体系

  通过项目化课程内容的骨架构建,将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学习的知识技能组建于其中。

  2.1.1以“市场驱动为引导”的销售技能的构建形式

  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包含市场销售模式类的技能学习,目的是使职业农民具备“种出来”“卖出去”的能力。因此,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强调市场驱动作用,使得培训内容更有实践价值和吸引力。除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的课程外,还包含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类的课程,如“互联网+销售”“农-企合作”销售形式。

  传统培训以讲授为主,而为了使培训内容更具可操作性,会将市场销售技能构建在项目化内容之中,让农民在流程化的操作项目之中学习市场销售技能,这就使得难懂的理论知识直接转化成能够复制操作的简便、实用技术。同时,课程体系引入当下最热门的销售模式“互联网+”“企业+”等模式,吸引农民兴趣,并将此作为项目化的载体。

  2.2“灵活模块可应用”的农业专业技能的构建形式

  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会将农产品专业技能培训部分设计成实用的“技能模块”,这样的模块培训简短、灵活,可安插在任何项目化课程模式之中。

  课程分为两大技术类别,一类是具有代表性作物的高产种植技术模块(豆角种植高产技巧等),另一类是通用技能类模块(小苏打农用技巧等)。此外,课程之中还包含着专家指导的“田间课堂”内容,可以定期地进行专家现场指导等形式。

  独立的“技能模块”建立好之后,可以自由地安插在各类项目化课程之中。如辣椒的高产种植技术及直播带货销售模式项目,辣椒的高产种植技术可更换为其他的农作物种植技术。这些独立的模块能够灵活自如地套用在项目化课程培训模式之中。

  2.3“人文素养为底蕴的”构建形式

  人文素养的培养(职业素质、人文素质、思政教育等)会贯穿在多个项目化课程内容之中,让农民们在边学边做的项目化课程中自行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职业情怀、事业化情怀等素质。

  课程设计模式为:职业素质通过农民与企业合作类项目进行培养。在此类项目之中,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民”的形式,对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公司化运营,使得农民在这种项目化课程中体验作为职场人员需必备的职业素质。

  人文素质通过“互联网+销售”类项目课程进行培养。在这类项目中,农民初步尝试自己作为主播或者作为自媒体的创建者,这种角色扮演使得农民会自愿进行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思政类元素会贯穿于每一个项目化课程之中。

  2.4“项目化骨架”的构建形式

  在课程体系中,所有培训技能都会以项目化形式为骨架,贯穿起来。

  课程设计将传统的知识体系转换为案例型、形象易懂的项目化内容,如“xx地区直接销售模式”类项目化课程、“互联网+销售”类项目化课程、“农-企合作”类项目化课程。在此基础上,再运用项目化将所有课程内容贯穿起来。如新型玉米种植技术及xx区域的新型销售模式、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直播带货新模式,每个项目都由专业技能模块、销售模式、人文素质类内容3部分构成。其中,专业技能模块可随意更换,配入任何项目之中。而人文素质培养会在农民学习项目化过程中进行训练,这样便构成了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形象易懂的课程体系。

f4b77515a117a3ea07fdfc66e1ddda7.png

  2.5利用“市场驱动”项目化内容完成“人文素养”的培训

  对于职业农民“人文素养”“事业化情怀”的培育更是难题,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需利用农产品直播、主播带货、农业自媒体建设等项目化内容,使得农民自主、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之中,当下直播带货,“互联网+”等形式既能够帮助农民解决产销问题,还会使农民自主进行人文素养的建设,一举双得。

  3职业农民培训效果长效评估机制的建立

  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无法只看一时的成绩,需对培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长效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才能反映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能为课程进步做良好的推进和反馈。

  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训效果考察,要从过程评价进行,综合考察每一个项目化课程学员的学习效果,以及学员的受益程度。考察内容将从对项目内容的完成技能情况、人文素质的综合提高情况、学习热情及参与度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同时还要进行总体评价。

  以上是对职业农民培训的短期评价。然而,对于职业农民,培训效果只有短期评价还不足够,而应适当地为学员建立培训档案,对学员每次培训的效果进行资料整理,对学员进行持续的跟踪服务,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从而确认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这对职业农民培训课程体系的调整、职业农民的培养有着长期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铭川,王晨宇,刘芷晴.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南平江县的调查研究[J].作物研究,2016(02):194-196.

  [2]王亭亭,程路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9(0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