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谷物联合收获机最后的机会 ——2024 年形势分析之玉米联合收获机论文

谷物联合收获机最后的机会 ——2024 年形势分析之玉米联合收获机论文

4

2024-06-26 15:25:4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2023年是国内农机行业的渡劫,行业的诸多利空集中释放,其中联合收获机行情也异常萧条。据农机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前3个季度收获机市场6个维度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较大幅度滑坡,如企业数量减少100家,销量减少6.5万台,平均单价降低2.36万元,销售额减少130亿元,单台平均补贴额下降7 400元,补贴总额下降46亿元。

  2023年是国内农机行业的渡劫,行业的诸多利空集中释放,其中联合收获机行情也异常萧条。据农机流通协会数据显示,前3个季度收获机市场6个维度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较大幅度滑坡,如企业数量减少100家,销量减少6.5万台,平均单价降低2.36万元,销售额减少130亿元,单台平均补贴额下降7 400元,补贴总额下降46亿元。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销量下降了33.47%,稍好于行业平均水平,降幅也小于行业最大品类水稻联合收获机。

  逝去的只能追忆,积极主动地面对未来才是正确的选择,虽然2023年三大粮食作物收获机整体“沦陷”,但相对看,笔者仍然看好2024年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当前的格局是三大类联合收获机市场集中度在不断地提升,小麦机和水稻机市场已成寡头垄断之势,给新进企业的机会几乎没有了。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正处于地方势力割据的阶段,再加上种植面积会稳定增加,在这种大背景下,新的机会还在生发,小企业和新进入的企业仍然有成长与壮大的窗口期。所以说,玉米联合收获机是三大谷物联合收获机行业最后的机会。

74435a1f5ac496d201a2275fa8b0ced.png

  种植面积增加和转基因是两大利好

  从长周期大数据观察,联合收获机的需求量与种植面积成正比关系,也就是直观地看,凡是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当年与这类作物相关的农机需求就会增加,反之亦然。

  2023年,全国粮食总播种面积17.85亿亩(1亩约等于0.067 hm 2),增加954.6万亩,增长0.5%。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6.63亿亩,增长2.7%;稻谷播种面积为4.34亿亩,下降1.7%;小麦播种面积为3.54亿亩,增长0.5%;豆类播种面积为1.8亿亩,增长1.0%;薯类粮食播种面积为1.06亿亩,比上年减少206万亩,下降1.9%。整体看,2023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幅高于绝大多数农作物,且高于总面积的增速,说明玉米收益高于其他作物且很受政府的支持。当然,1年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尤其是疫情之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应激反应,难免政策上会有激进的成分在里面,但观察一个长周期则很能说明问题。图1是从2010年—2023年长达14年的玉米种植面积的历史数据,从长时间轴看,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一直在稳定增长。不要说中国,就是从全球范围内看,自从玉米从南美洲向全球扩散之后,上百年的时间里玉米种植面积一直在增加,且今后如果没有比玉米更高产和更经济的农作物出现,预计玉米种植面积仍然会增加。这是因为玉米是四碳作物,对环境要求低,光合作用强,对土壤和肥料要求少,产量高,用途广泛,经济效益显著。因此,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是大概率,且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持续增长造成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品种趋于单一化,就连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也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而萎缩。

984c79a00cd0e6ab4adf9f402849758.png

  受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宜机改造、土地进一步集中及新周期到来等诸多利好影响,2024年玉米种植面积预计会增加,这对玉米播种机及玉米联合收获机等专用设备来讲是利好。另一个极大的利好因素是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2023年12月2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国内85家企业农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被批准发放,其中包括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这是国内首批获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转基因玉米种子。据专家分析,美国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11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40%以上,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都在其国内消费。预计今后几年还会有更多的转基因玉米种子通过国家审批,转基因玉米会从试种转为大规模种植。转基因玉米种植之于农机需求的影响,一是转基因玉米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所以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会进一步增加;二是资本会看好玉米种植,大量的资本进入农业后会拉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工业化水平,转而会拉动农机的需求及农机需求结构升级;三是转基因玉米性状与传统玉米有别,会增加一些专用设备需求。

  整体看,2024年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需求基础较好,尤其是转基因玉米的巨大而深远的利好。

  集中度低致使新进入企业还有机会

  一个只有少数企业处于寡头或多寡头垄断的行业是死水一潭,是没有投资价值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业有大量的竞争对手,且不断地有新企业进入,且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在35%以下,这个行业就属于机会型行业,仍然有较强的投资价值。

  对比2022年、2023年2年的补贴数据:2022年小麦机、水稻机、玉米机生产企业数量分别为23家、56家、115家,2023年这组数字变为9家、41家、69家。明显地看出来,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集中度偏低,且行业处于剧烈动荡之中,近几年小麦机和水稻机行业鲜有新企业进入,而玉米机行业则不断地有企业进进出出,且大中小企业都有。这充分说明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竞争未固化,新企业的进入机会很多。

  通过整理的2023年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前十大品牌的排行榜来看,行业第1名的市场占有率不到20%,CR 5占有率只有54%,CR 10占有率也只有72%,行业处于充分竞争的阶段,竞争还充满活力。与小麦机和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行业相比,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竞争强度明显要弱得多,对于中小企业和新进入的企业来讲,仍然属于机会性市场。且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转基因玉米种植等行业普适性的利好,玉米种植面积还会进一步增加,也意味着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仍然是增量市场,增量市场对新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是机会。

c8a1ad044aeab19a1e31c4375e431a4.png

  低服务依赖型产品带给小企业生存空间

  国内的联合收获机行业,产品已经很难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当然技术更不行。目前各个厂家的联合收获机技术严重雷同,没有原创技术,大家的区别只是在应用技术上,所以技术也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有一样东西可以成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与拖拉机、播种机、旋耕机等农机品类相比,联合收获机是典型的强服务依赖型农机,某种意义上讲,完整的联合收获机应该包括硬件、服务2个部分,不提供服务的联合收获机不算完整的农机。

  目前,国内小麦联合收获机、水稻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服务水平上。在产品半斤八两的情况下,谁的服务做得更好,谁就更有竞争优势。沃得、雷沃等公司也是凭服务优势长期霸占着水稻机和小麦机的头把交椅,而产品力比沃得好,品牌强硬得多的久保田由于服务上的软肋而无法与国产品牌平起平坐。

  以上是联合收获机行业整体情况,也就是联合收获机是强服务依赖型,或者说是服务密集型的产品。但如果结构化地分析,在小麦机、水稻机、玉米机三大类主粮作物联合收获机中,小麦机和水稻机由于要进行全国性的跨区作业,所以是绝对的强服务依赖型产品,且是季节性极强的服务依赖型产品。目前看,保有量少、服务能力跟不上的小麦机和水稻机企业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雷沃和沃得已经建立起了服务优势,是后来者根本无法比拼的。所以大概率看,小麦机和水稻机行业新进入的企业和现有的苟延残喘的企业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有保有量和服务能力的矛盾。对比看,玉米联合收获机是弱服务依赖型的产品,因为国内有五大玉米产区,即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这五大产区自然地理条件、玉米品种、种植模式、收获时间、收获模式等千差万别,国内没有一款标准款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可以包打天下。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国内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准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大市场,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的市场,如东北、内蒙古区域籽粒收市场,丘陵山区玉米收获机市场,黄淮海茎穗兼收机市场等。分散的市场为广大中小型企业和新进入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和成长的机会,同时不利于大企业一统江湖。玉米机的作业半径大约是100 km以内,属于区域性的跨区作业,远距离的跨区作业也有,但是没有形成全国性的跨区作业市场。近距离或短距离的作业,对服务的要求会大大降低,在农忙季节,依靠当地的经销商就可以搞定,而不需要像小麦机和全喂入水稻机那样组织大规模的跨区作业服务队伍。

  由此可见,服务门槛不高为中小企业进入玉米联合收获机行业,以及进入后能相对从容地成长和壮大提供了客观的市场条件。

  需求多元化为小企业提供生存土壤

  从全球范围来看,玉米这种农作物不仅仅是一种粮食,而且还有饲料、生物质、金融、新能源、工业用品等属性。玉米和玉米秸秆的干物质经过加工和转化之后可以实现几十种用途,玉米的多用途属性决定了玉米收获机多元化的需求,也意味着玉米联合收获机有各种细分市场。

  细分市场是小企业的专利和小企业的“避风塘”,在细分领域可以成长起一批隐形冠军或区域性的“地头蛇”式的企业。①茎穗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在黄淮海地区存在区域性的肉牛和奶牛养殖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大多数在玉米主产区,养殖业需要大量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做的粗饲料。在这些区域会产生对茎穗兼收的多功能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需求,在这些区域市场也出现了唐山利军、金大丰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②青贮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宁夏、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大量的肉牛养殖基地,有的甚至是全县或几个县的产业集群。在这些区域,肉牛在追肥时最好的饲料就是富含籽粒淀粉的青贮玉米,这些区域当仁不让地成为青贮联合收获机的主销市场。目前,5 m以上割台的青贮联合收获机以进口的科乐收、纽荷兰、迪尔、科罗尼等品牌为主;5 m以下割台的青贮联合收获机以河北美迪、牧泽、中机美诺、牧神等品牌为主。③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和消费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2 500万亩。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鲜食玉米这类既有营养又健康的食物的需求会增加,这预示着后期国内鲜食玉米种植面积会进一步增加。另外,鲜食玉米1年多茬种植,如在四川成都平原地区可以1年2季,在广东、海南可以1年3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近几年由分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工厂化转型,鲜食玉米大面积种植也预示着对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需求。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属于典型的蓝海市场,目前欧美市场能形成规模销售的只有OX BO、哈格斯2个品牌,但这2个品牌的产品价格非常昂贵,进口到国内只有组织化用户能消费得起,急需要国产平替尤其是对大型高端鲜食玉米机,以及多功能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进口平替。目前国内已经有河北雷肯、山东巨明等企业开发的中小型玉米鲜食收获机,但市场需求很大,市场呼唤更先进高效的机器。④玉米大豆两用联合收获机是新生的蓝海市场。2020年伊始,为了增加大豆自给能力,国家开始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这种特殊的种植模式对生产传统专业化的农机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很快,一类新型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出现在市场上,湖北双兴达在2023年武汉全国农机展上展出了玉米大豆两用联合收获机,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品类诞生了。

  总之,国内玉米区域性特征非常鲜明,且需求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细分市场和细分机会,这对新进入的企业和中小企业是难得的机会,尤其是对大企业不擅长或不太关注的领域,小企业可以有个从容的成长环境。

  技术路线未固化存在各种可能性

  中国可能是全球玉米联合收获机技术路线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国家,而欧美国家的玉米收获机只有籽粒收获1种。

  大的方面,国内有摘穗收获、籽粒收获、青贮收获、鲜食收获机,甚至还有大量的人工摘穗之后用脱粒机脱粒的收获方式。就摘穗机来讲,目前有辊式割台、板式割台之分,以及结合2种优势的割台,还有茎穗兼收这种上下2种割台结合在一起的机型,在2023年甚至还出现了玉米大豆两用割台,这是真正的中国式的创新。如果今后玉米大豆复合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的话,国内可能会出现一种叫玉米大豆两用联合收获机的新品类。再说说籽粒玉米联合收获机。籽粒玉米联合收获机以纵轴流脱粒结构为主,但纵轴流也有多种细分的技术路线,如单纵轴流、双纵轴流、切流+单纵轴流、切流+双纵轴流等,甚至还有小纵轴流、中纵轴流、大纵轴流等的区别。另外,国内的玉米收获还存在分段式收获、联合收获之分。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事实上分段式收获才是主流模式,在这种收获模式下就产生了一个玉米脱粒机的大市场,如黑龙江景西公司是专门做玉米脱粒机的企业,年销售规模超过了5亿元,可见脱粒机也是一个大市场。

  预计随着转基因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国内玉米种植面积、种植方式和农艺特点等还会发生剧烈而深远的变化,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需求会有一个分化和细分的过程。在此期间,玉米联合收获的需求也会有一个多样化的变化,技术路线会有重新选择的可能性,细分需求会再次被衍生出来。这当然会对所有的玉米收获机企业提供新机遇,同时也会对现在的竞争格局造成冲击,但整体看有变化就有机会。

  在存量市场,机会存在于结构化之中,大周期上看,国内联合收获机行业已经进入到存量市场。相对看,小麦机和水稻机的趋势性红利已经退潮,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大行情也已经过去,但是结构化的机会明显多于其他收获机品类,再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等重大利好,整体看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机会多于其他收获机品类,且有更多的结构性和细分化的机会存在。就2024年而言,玉米联合收获机的行业机会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