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多种杂交中籼稻与新品种民两优晶占抗性比较及产量分析论文

多种杂交中籼稻与新品种民两优晶占抗性比较及产量分析论文

3

2024-06-26 10:21:3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为评价信阳市种植杂交新品种中籼稻以及民两优晶占对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采用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进行抗性的鉴定与评价,并进行测产。结果显示,稻瘟病抗性为5级,属感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为5级,属中感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为9级,属高感褐飞虱;平均单产43.22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1%。

  摘要:为评价信阳市种植杂交新品种中籼稻以及民两优晶占对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的抗性水平,采用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进行抗性的鉴定与评价,并进行测产。结果显示,稻瘟病抗性为5级,属感稻瘟病,白叶枯病抗性为5级,属中感白叶枯病,褐飞虱抗性为9级,属高感褐飞虱;平均单产43.22 kg/hm2,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1%。本品种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种植时需要注意防控褐飞虱,适宜在信阳市等稻瘟病轻发生区种植,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民两优晶占,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是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丰产丰收的3种主要病虫害。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危害叶片、茎秆、稻穗等部位,严重者可造成白穗,导致水稻绝产。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可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致使减产10%~30%,重者可达50%甚至绝产。水稻褐飞虱是影响水稻丰产丰收的另一主要危害之一,大田栽培水稻是其主要寄主,尤其是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且种植密度较高,田间小气候更适宜褐飞虱繁殖危害。因此,筛选并推广抗谱广、抗性强的优良品种杂交水稻是减轻病虫害发生,提高实际生产安全的有效措施。

7c1edff0a0f74c5e282b9d49b729aed.png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平桥区2个地方开展,试验面积共8 hm 2,试验田土地平整、肥力中等、水利设施完善,属于稻瘟病轻发区域。每1 hm 2用复合肥525 kg(氮∶磷∶钾=18∶18∶18)和150 kg尿素作底肥。

  1.2试验材料

  参与本次抗性评价分析的品种为华两优6号、丰两优80、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CK)、民两优晶占,均为主要种植品种,且均为杂交中籼水稻。
       1.3试验设置

  于2019年、2020年分别在固始县的胡族镇、陈集镇以及平桥区二郎村设置试验田,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处理1.6 hm 2,共5个处理,其中丰两优4号为产量对照品种,自然诱发病虫害条件下评价品种抗性,4月28日—5月8日播种,秧田播量为0.66 kg/hm 2,大田播量为0.05~0.06 kg/hm 2。稀播育壮秧,水育秧移栽叶龄5.0叶左右,秧龄小于30天即可,移栽前2~3天浇1次透水,以确保起苗不伤根。阴天移栽,浅水栽苗,均匀栽苗,移栽密度控制在733.33~800穴/hm 2,株行距14 cm×30 cm,每1 hm 2基本苗大于4 000株。

  1.4调查方法

  1.4.1稻瘟病调查方法

  稻瘟病主要于黄熟期调查穗瘟病,5点取样,20穗/点,共100穗,按G B/T15790-2009标准进行记录病穗和分级,等级分别为0、1、3、5、7、9。

  受害程度分别为:无病,少量枝梗发病,损失不超过5%。枝梗或主轴发病,损失在6%~20%;主轴或穗颈发病,谷粒呈半瘪状,损失21%~50%;穗颈发病,大部分空瘪,损失51%~70%;穗颈大部分发病,造成白穗,损失71%~100%。

  抗性水平:高抗(HR);抗(R);中抗(M R);中感(M S);感(S);高感(H S)。

       1.4.2水稻白叶枯病调查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于孕穗期末显症时进行调查,以病斑长度占整个叶片长度来分级,等级0、1、3、5、7、9。

  受害程度:比值在5%以下;5%≤比值<10%;10%≤比值<25%;25%≤比值<50%;50%≤比值<75%;75%≤比值。

  抗性水平:高抗(HR);抗(R);中抗(M R);中感(M S);感(S);高感(H S)。
       1.4.3褐飞虱调查方法

  褐飞虱的调查主要于发生盛期进行,于每个小区内随机选择连续10丛水稻,用盆拍法收集并计数,等级0、1、3、5、7、9。

  受害程度:未发生危害;危害较轻;一/二叶发黄;发黄明显或半数枯死、半数以上枯死;全部枯死。

  抗性水平:高抗(HR);抗(R);中抗(M R);中感(M S);感(S);高感(H S)。
       1.4.4产量测评

  对试验品种测产,分别采用实际产量、理论产量进行,实际产量测量于不同试验地点5点取样,随机收割,3次重复,以实收的方式进行,记录并计算平均产量,折算每1 hm 2产量,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

  理论产量测量于不同试验地点5点取样,10丛水稻/点,仅取样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与本试验品种民两优晶占,分别测量株高、穗长、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千粒重,分别计算每1 hm 2有效穗数、结实率、每1 hm 2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

  所有试验品种华两优6号、丰两优80以及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病级均为3,抗性级别为中抗(M R),新两优6号病级为1,抗性级别为抗(R),仅民两优晶占为感病品种,病级为5,较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大2,抗性级别为感病(S)。

  2.2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结果

  所有试验品种中丰两优80病级最小为3,属中抗品种,其余品种均为非抗性品种,其中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华两优6号病级均为7,属感病品种,试验品种民两优晶占、新两优6号病级均为5级,较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病级7小2,按照病级分级标准划分抗性,民两优晶占对水稻白叶枯病中感。

3e3b506643c52638e2d430f61a587e9.png

  2.3褐飞虱抗性评价结果

  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10丛水稻褐飞虱种群数量为129头,数量最小,新两优6号、华两优6号、丰两优80分别为131头、145头、188头,抗性级别分别为中抗5(M R)、中抗5(M R)、抗1(R),试验品种民两优晶占褐飞虱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其余品种,为284头,较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大155头,抗性级别为高感9(H S),对褐飞虱抗性显著低于其余试验品种。

  2.4产量比较

  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实际每1 hm 2产量为40.74 kg,所有试验品种华两优6号、新两优6号实际每1 hm 2产量分别为38.01 kg、33.95 kg,较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各减产6.7%、16.9%,剩余2个品种表现为增产,其中民两优晶占实际每1 hm 2产量43.22 kg,为所有试验品种产量最高,较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增产率达6.1%,增产率最高,增产效果明显。

  与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相比,民两优晶占株高较小,减7.2%;穗长较大,增4.9%;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较大,分别增17.1%、23.6%、5.5%;每1 hm 2有效穗数较大,增4.3%;千粒重较小,减15.9%;每1 hm 2理论产量对照品种丰两优4号、民两优晶占分别为37.12 kg、40.46 kg,较对照品种民两优晶占增产8.9%。

  3结论与讨论

  民两优晶占是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选育的不育系民丰520S,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籼型恢复系南晶占,配组育成的杂交籼稻新品种。试验发现,该品种对病虫害抗性为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由于该品种对稻瘟病感病,所以推广时应注意在稻瘟病轻发生区进行,尤其应注意对褐飞虱、白叶枯病的及时防控,防早防小,压低病虫基数,提高病虫害防控效果。

  本品种实际平均每1 hm 2产量43.22 kg,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6.1%,理论每1 hm 2产量40.46 kg,较对照丰两优四号增8.9%,增产作用明显。其中民两优晶占在理论产量测量过程中产量三要素仅千粒重较低,其余2项均高于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显示出民两优晶占的产量结构协调;由于产量三要素中仅其千粒重较低,推测这可能与民两优晶占的病虫害抗性有关,病害造成的减产并不明显有关,即本品适宜在稻瘟病等轻发生区种植,不仅不会对产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依然实现增产。信阳市恰属于稻瘟病轻发生区,适宜本品种的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董丽英,李国生,赵秀兰,等.云南粳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18,31(12):2458-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