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提升策略论文

2024-06-05 10:55:1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创新性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大豆和玉米的高产稳产打下基础。要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生产中得到高效应用,需要统筹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尤其是病虫害防控。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从而为大豆和玉米的高产高质创造有利条件。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作为一种创新性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大豆和玉米的高产稳产打下基础。要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生产中得到高效应用,需要统筹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尤其是病虫害防控。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从而为大豆和玉米的高产高质创造有利条件。在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产业发展形势的持续良好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农业产业优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农业种植形式的一种创新。在同一农业地块上同时种植大豆和玉米,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不仅有利于改善土壤种植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也可以实现大豆和玉米的高产稳产,创造更多种植效益。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概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以提升作物产量,为种植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种植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是重点,也是影响大豆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实现防治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势在必行。从农作物生长角度来讲,大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较多,需要做到防控的精准性和科学性。玉米主要的病虫害有纹枯病、锈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大豆主要的病虫害有霜霉病、腐根病、灰斑病、卷叶螟、棉铃虫、豆荚螟、蚜虫等。结合农业种植实践经验,对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主要是以农艺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等为主,具体防治工作开展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理念。
1.1农艺防治技术
农艺防治技术的原理是根据农作物生长习性和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来防治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是一种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防治技术。首先,要根据地区农业生产条件选择抗病性和抗虫害性较突出的品种,例如部分地区采用了通过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的方式来培育出兼具抗病性和抗虫性的优质品种,这样可以确保种子正常发芽成活,减少病虫害的侵袭。通过对品种的优选,可以大大提高幼苗成活率,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其次,合理设置种植密度。大豆和玉米的复合种植要注意合理布局两者的植株间距,保证种植密度合理,这样可以提高田间通透性,阻隔了病虫害的传播路径,从而避免了病原体和害虫的大范围扩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具体应用中,其形式要灵活多变,可以采用“2+3”种植模式,玉米植株间距控制在12cm左右,行距控制在40cm左右,而大豆植株间距则可以控制在10cm左右,行距控制在30cm左右。此外,还需要对种植地进行合理轮作,避免害虫和病原体在土壤中滞留繁殖。
1.2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绿色防控技术的一种,其整个防治过程一般不涉及化学农药,主要是通过采取相应的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它的具体形式有多种。一是覆盖物防控。在大豆和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根据长势情况适时采用覆盖物进行覆盖,使植株外部形成保护层,避免害虫和病原体对植株的直接接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覆盖物一般是以薄膜和纱网等为主[1],例如在大豆的生长中期,覆盖膜可以保护植株不被土壤中的病原体侵染,隔断了传播途径,从而使大豆健康生长;二是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等生理特点,在田间布设粘虫板、灯具等常见设施,对害虫进行集中诱杀,例如可以在田间每间隔一段距离,放置黄色的粘虫板,利用趋化性进行捕杀蚜虫、大豆鳞翅目等害虫;三是选择相应的机械工具进行防治,常见的是振动器和刷子的使用,能够将植株叶面上的害虫和病原体清除,从而控制滋生基数,避免集中发生。
1.3生物防治技术
该技术形式是整个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它的原则是坚持生态性和绿色性,尽可能地减少对田间环境的破坏。从其应用过程来看,它的应用是以生物链相互克制关系为基础。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类型和危害范围,合理地引入天敌生物或益生菌,并由此构建相对平衡的田间生态系统,在保证大豆、玉米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控制病虫害数量和传播,减少繁殖基数。例如在大豆和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高发期,可以将瓢虫、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引入,在消灭大豆食心虫、玉米螟、粘虫、草地贪夜蛾等害虫方面有明显效果,保护大豆和玉米健康生长。与此同时,也可以在田间以喷施的形式施加含有益生菌的药物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例如喷施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1.4化学防治技术
相对来说,化学防治技术是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通过使用相应的化学药剂可以大大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化学药剂,并对实际用量进行精准把控,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大豆玉米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的是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提高种子发芽成活率,对种子进行包衣时可以使用35g/L咯菌·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50%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等进行包衣处理,大豆可以使用药种比1∶33的多福克种衣剂进行包衣处理。此外,对于病虫害集中发生的田间区域,可以对蚜虫、粉虱等刺吸害虫使用氯虫苯甲酰胺和烟碱类内吸性杀虫剂配合使用进行防治,而对霜霉病等真菌类病害可使用乙磷铝等药剂防治,细菌类病害可使用络氨铜等铜制剂进行防治。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提升建议
2.1形成强有力的监测预警体系
各地区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加大和科研企业、高校等的合作力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实现对病虫害的实时化、直观化监测,例如在病虫害高发期可以利用互联网系统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最为可视化地显示出病虫害发生的具体源头、飞行路线、集中区域等信息,并利用专业的监测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监测,作出精准可靠的预警,为具体防治措施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一时间将病虫害危害范围进行控制,大大提升病虫害防控能力。
2.2提高防控队伍的专业性和服务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要因地制宜地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就需要地区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技能素质好的防控队伍,按照绿色化、生态化的原则来高效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3]。防控队伍要包括农业技术专家、植保人员、农技推广人员等等。技术专家要将病虫害绿色防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指导农民群众开展防控工作,确保各项防控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植保人员要进行实地调查,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控,精准施药;农技推广人员要定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种植户的防控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促使防控队伍不断改进技术和服务,力求大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提升。
2.3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主体建设
政府部门要出台多项惠农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主体积极参与,同时合理调配区域内资源,加强和科研单位、高校等的联系。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展示方面,选择合适的区域建立示范性基地,将最新的防控技术进行实地展示。也可以将新品种、新设备、新方法等进行试验和推广。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切实服务于农业生产,从而为大豆玉米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实现复合种植的高产稳产。
2.4建立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要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取得最大成效,就需要做好农民群众的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中,发挥其中坚作用。首先,要结合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思想观念上进行引导转变,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可以让农民群众实地参观种植示范区,直观感受到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从而自觉接受和学习;其次,地方政府部门要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利用,例如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田间课堂等形式,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来对农民群众进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技术素质,可以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熟练操作和应用,能够解决技术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对各类病虫害有正确的防范,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为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2.5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作保障,这也是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对于地方政府部门来说,就需要适当地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条件允许的还可以进行多渠道融资。由政府部门牵头,加强和地方金融机构的合作,同时在财政资金分配上也要有适当的倾斜,这样也可以带动其他社会资本的投入,这一过程中还要协调相应的金融机构,最终的目的是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此外,还要在政策上给予尽可能的扶持,对各类社会资本的投资给予有力支持,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更多的资本支持。
3.结束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为大豆玉米的健康生长创造安全的环境,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从而实现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1]张红艳.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4,(3):23-24.
[2]王军芳.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比较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3):44-47.
[3]冯卫东,仇维佑,朱松,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专用中耕施肥机研制与试验[J].农业装备技术,2024,50(1):10-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