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机械化生产中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分析论文

2024-06-05 10:50:3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阐述大豆机械化生产作业工艺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的作用及其对大豆生产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大豆生产的高产与高效,为大豆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在阐述大豆机械化生产作业工艺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的作用及其对大豆生产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大豆生产的高产与高效,为大豆的机械化生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大豆;机械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
大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所含有的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近年来种植面积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已逐渐成为农业种植业中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大豆属于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一般植株高度为30-90厘米,大豆中蛋白质的含量在35%-40%,在农作物的市场上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豆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的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问题制约着大豆产量的提高。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豆机械化生产工艺
1.1耕整地作业
大豆属于深根农作物,需要对种植的田间疏松土壤,进而促进大豆根系的茁壮生长。一般情况下,大豆的根系会分布在20厘米的土层内,距离地面越近的根系越粗壮。因此,通过对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根系生长的特点进行分析,采取以下措施开展整地工作。
(1)通过深翻将土壤变得更加疏松,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另外,深翻还可以促进大豆主根在土壤中充分地生长,深翻的范围最好选择在25~30cm[1]。对土壤进行深翻还能够将附着在土壤表面的病菌进行掩盖,有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在不破坏之前土壤结构的情况下,深翻可提升土壤的通透性与蓄水的功能,通过对深层的土壤进行熟化,对于大豆的增产增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另外,深松的范围应合理地控制在25厘米以上,进而为大豆根系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2播种
大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温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春季土层表面4-5厘米的土壤温度达到8℃左右时,大豆的种子就可以正常地发芽。
其次,大豆的种植方式可分为平作与垄作两种,需要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与种植的农艺方式以及机械化作业配套的条件为依据。其中平作采用的是等行距、宽窄行的方式,等行距播种的行距保持在40-45厘米;宽行的行距在55-65厘米;窄行行距在10-12厘米。垄作的方式应采用55-70厘米的垄距。最后,在种植密度上需要根据大豆品种的特点、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播种深度对于大豆后期的出苗与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种植的深度适宜、覆土均匀,镇压土壤的方式采取上实下虚的原则,有利于起到锁水保墒效果,进而将大豆的种子与土壤进行紧密接触促进大豆的出苗,还能够促进大豆种子在萌发后的苗齐以此提高出苗率。
1.3田间管理
大豆在出苗之后生长到3叶期阶段时,需要进行第一次中耕,主要的目的在于松土,同时将地表的杂草清除,使土壤的表层变得更加疏松,增强地上氧气、阳光中热量的吸收,有利于促进大豆根系的茁壮生长。中耕的深度控制在15-20厘米。在大豆的植株生长到15-20厘米时,可以进行第二次中耕,也是以除草与松土为主,深度控制在12-15厘米即可[2]。在施肥方面,以有机肥为主,既能促进大豆的生长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基肥主要是在春耕时施加,一般每公顷不少于15吨,就可以满足大豆的生长需要。在灌溉方面,需要根据大豆生长期间对水分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例如在大豆发芽期间需要的水分比较多,而在大豆苗期与开花期灌溉的水量可适当地减少,占全生长期间的10%、鼓粒期占20%-30%。灌溉技术可采用节水灌溉如喷灌、滴灌等方式。此外,在大豆的盛花期、结荚鼓粒期等大豆重要的发育阶段,如果遇到强降水的情况,应及时进行排水,以防大豆根系发生腐烂。
1.4收割
大豆常见的收割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收割和分段收割两种类型。其中,直接收割是利用大豆联合收割机对已经成熟的大豆进行收割作业,可分为有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两种方式。采用直接收割方式具有省时、省力、收割效率高、质量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分段收割是在大豆植株变黄,快要接近成熟的阶段先将大豆割倒铺放,等到大豆植株晾晒干后,再使用安装拾禾器的联合收获机拾禾和脱粒。与直接收割相比,分段收割具有收割早、损失小、炸荚、豆粒破碎和泥花脸少等优点。
2.农艺农机的融合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是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向着机械化农业生产转变的重要途径。以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方向为依据,以标准化的作业为主要要求,不断地促进农艺与农机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实现大豆的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种植业的现代化发展。
2.1以机械配套为方向
大豆的机械化生产是根据大豆在生长中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开展机械化的作业工序,主要包括耕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作业。在这些工序中,每个环节配套使用的机械设备具备相应的作业功能。为促进整个生产工序中机械设备相互配套相互协调,需要从各个环节中机械的动力大小、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还要考虑各个机械性能参数的吻合,尤其是机械的型号、动力、轮距、轮胎宽度等主要的参数与配套的作业机具作业幅宽、驱动轮轮距、地隙高度等主要参数,在相关参数完全配合的基础上要与大豆的垄距及平播大豆的行距相匹配,这样才能在机械化作业中不会因为某些参数的不一致而导致作业的连续性受到干扰[3]。
2.2标准化作业是基础
(1)规范大豆品种的选择。大豆在生长中会受到外部因素如天气情况、栽培方法以及水肥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在于品种的特性。一旦选择好需要种植的品种,就需要了解与掌握大豆在整个生长阶段中植株的高度、植株的抗病性、大豆植株的叶片形状等特征。另外,在大豆品种的选择中,除了需要依据大豆品种的特点,还要充分地考虑在机械化作业时会出现的大豆植株与作业机械的相互适应性问题。例如,如果是分叉比较多的大豆品种,其产量会有一定的提升,但在机械化作业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阻碍,如容易发生荚果爆裂、成熟期具有差异等问题而降低机械化收获的效率。
(2)规范大豆机械化作业期间的农艺技术。将农艺技术进行规范后对于大豆机械化生产中的品种选择、耕整地、播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对这些作业的技术操作设计出针对性的技术指标并进行量化,以适应机械化生产作业。例如,在大豆种植之前,需要对种植地块进行整地,其中的深松浅翻等工序需要不同的技术来完成,不同的耕地方式运用在同一个地块,其耕地的效果都比较显著,类似这种具有规定性质的技术与方法可将其制定为技术指标,逐渐演变成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规范,以此完善机械化生产体系。
(3)优化大豆种植形式。大豆的种植形式是农艺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与大豆产量具有密切关联。种植形式与种植区域的天气因素、种植地块的实际情况、种植方式以及机械化的配套情况等具有一定的关联,栽培形式往往能反映出种植地区的情况。以内蒙古地区的大豆机械化生产来说,该区域在大豆的种植方式上主要采取平地种植与起垄种植,平地种植分为等行距种植和不等行距种植,等行距播种的行距会根据不同地块来确定,相对来说并不规范。而起垄播种的垄距主要分为65厘米、110厘米和130厘米[4]。总之,行距的设置方式有很多,种植形式也相对比较复杂,这会阻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影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2.3技术培训与推广
通过对农机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地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操作水准与安全意识,利用现代化的农机设备进行大豆生长期间的管理工作,采用机械化除草、灌溉、施肥等有利于提高大豆田间管理的质量,为大豆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另外,通过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将大豆机械化生产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普及,有利于提高种植人员对机械化生产技术的认识。由此可见,农机的选型与配套、农艺技术的标准以及技术的培训与推广对于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通过对大豆机械化生产中的耕地作业、播种作业、田间管理以及收割进行优化,对于大豆的茁壮生长以实现其增产增收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机与农艺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阻碍大豆机械化高产栽培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将农机与农艺技术进行有效地融合,以机械的配套作业为基本的方向,以标准化作为基础,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机农艺技术问题,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进而在促进大豆高产的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大豆种植的经济收益,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有亮,金诚谦,陈满,等.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12):17-25.
[2]刘志德,艾荣,思旺阳.靖边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探析[J].吉林蔬菜,2023(3):159-159.
[3]夏梦吟,玉尖章,杨丽萍,等.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浅谈[J].中国科技纵横,2019.
[4]李玉红,高焕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探析——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1):5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