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4-05-14 09:24:11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露天矿山开采具有较高的开采效率,但由于开采面比较大,因此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严重,必须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对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文章总结了废弃露天矿山的治理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分析露天矿山的常见污染类型,针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过程中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帮助技术人员更有效利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解决露天矿山生态问题,强化对矿山的生态建设,解决露天矿山开采后的生态问题。
摘要:露天矿山开采具有较高的开采效率,但由于开采面比较大,因此对矿山周围的生态环境破坏也较严重,必须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对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文章总结了废弃露天矿山的治理工作的难点和问题,分析露天矿山的常见污染类型,针对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修复过程中的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帮助技术人员更有效利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解决露天矿山生态问题,强化对矿山的生态建设,解决露天矿山开采后的生态问题。
关键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行业对矿石的需求量增加,每年开采量也日益提升。露天矿山开采中产生的废石,将会对空气、河流、土壤等造成严重的污染,且严重破坏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威胁当地的生态多样性。同时,废弃矿山也会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不利于自然生态平衡的恢复,当土地受到破坏后,依靠生态系统很难自动修复,必须开展必要的人工干预。因此,针对废弃矿山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开展修复工作,保证废弃矿山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废弃露天矿山治理难点
1.1土壤质量恢复难度大
露天矿山经过长期采矿活动,由于设备、矿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出现土壤贫瘠、酸化、污染的问题[1]。矿山分期后,土壤质地、结构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恢复土壤质量十分困难。
1.2水体污染治理复杂
矿山活动可能导致附近水体的污染,比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等化学物质,如果矿脉和地下水接触,也会污染地下水。治理废弃露天矿山附近水体的污染,需要采用有效的水体净化技术,恢复当地水资源的安全。但是由于矿山还面临着土壤污染的问题,所以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需要同时进行,并且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导致治理难度较大。
1.3植被恢复困难
废弃露天矿山地区通常植被覆盖较差,比如开展长时间的植被种植工作,才能恢复植被,但重新引入合适的植物物种以促进植被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由于矿山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问题,需在选择植被时,保证植物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导致适应于矿山环境的植物的选择、引入方式和生长管理都有比较大的困难。
1.4生态系统重建时间较长
生态系统的建设和恢复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而废弃露天矿山由于存在比较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所以其生态系统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2]。因此针对废弃露天矿山的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往往会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使得治理过程更为复杂和漫长。
2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1地形地貌严重毁坏
采用露天开采的矿山,随着开发活动的进行,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会遭受比较严重的破坏。大面积的开采和挖掘,导致山体裸露、植被消失,岩石坡面将会在外部裸露,土体也会缺少植被遮盖,导致原本自然的地貌景观遭到破坏。这种景观的改变不仅影响了地方的生态美感,也对当地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花岗岩开采时,将会出现边坡过高、陡峭的情况,会增加边坡的治理难度。
2.2水土流失等土地问题
露天矿山开发时,需要首先进行表面植被的清除,而且开采活动中伴随着大量土地的开挖和振动,使得土壤结构发生改变,造成范围内土壤的保水能力严重下降,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并且,开采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等,在现场可能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堆放,导致土地空间被占据。由于裸露的土地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袭,导致土壤肥力流失,最终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所以目前在露天矿山开采的地区,都会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2.3存在地质灾害风险
矿山开采往往改变了地下水位、山体结构等地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而且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高且陡峭的坡面[3]。因此露天开采过的区域,经过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岩土体结构发生改变,易使该区域出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开采过程中堆弃的废石、弃渣等,在降雨等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极高,这些潜在的地灾隐患将会给周边居民和基础设施带来威胁。
2.4矿区周围生态严重失衡
矿山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露天开采过程中会对植被进行砍伐,导致其面积大量缩小。由于土壤污染、水质受损的影响,植被的破坏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而且污染也导致矿区周围的生态系统失衡,很难恢复。矿山开发过程中,各种废弃碎渣被随意丢弃,也会造成植物和动物栖息地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导致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对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
3露天矿山污染类型
3.1土壤污染
露天矿山开采活动通常伴随着大量土壤的开挖和振动,会造成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且,由于矿石中含有包括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露天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到土壤中,会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4]。当矿山开采时间较长,污染问题加剧,将会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直接的破坏,会影响后续植被的生长,还可能造成生态链破裂。
3.2空气污染
废弃露天矿山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由于采矿、处理矿石的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这些污染物释放到大气中,就会导致空气污染。由于污染物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量细小颗粒、有毒气体的存在,不仅影响周围地区的空气质量,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3水污染
废弃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将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水中包含了多种有害物质,并且矿石落入水中也会导致重金属溶解。因此矿山开采会导致周围水体受到重金属、酸性物质、化学药品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水质会造成严重威胁。水污染还会影响周围的土壤,导致土地肥力下降,以及威胁附近地区的饮用水源安全,危及人类健康。
4矿山污染生态修复方法
4.1土壤污染修复
4.1.1植物生态修复
为了保证矿山的可修复性,进行露天矿山开采时,先将植被整体剥离并存放在周围,开采完毕后将原来的土壤回填,重新栽植植被。为了能更好地促进植被的生长,除了重新栽植之前的植被,还需要选择适应性强、对有害物质具有较强吸附、富集能力的植物,比如耐盐碱、抗重金属的植物品种,能够实现对重金属的固化。在栽植过程中,可以采用种植植物混交的方式,利用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生长、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4.1.2土壤修复剂
土壤修复剂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让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中和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可以使用石灰粉、钙镁磷肥、石灰石等物质,改良土壤酸性,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有毒元素,缓解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和迁移,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其次还可以添加有机物质,比如施加有机肥料或植物秸秆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4.1.3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可以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或者在代谢的过程中消耗有害物质,实现对有害物质的固化。比如使用降解菌群,能将有机物和重金属降解,加快有害物质的降解速度过程,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配合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活性剂,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加快有害物质的降解,提升生态系统的修复速度。
4.1.4土地梯级利用
经过初步修复后,通过土地梯级利用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序利用,巩固土地资源的修复效果。例如,将部分土地经过修复后用于生态农业,能促进当地农业的修复,满足农业用地需求。经过生态修复后,也可以开展生态旅游,将修复后的矿山区域打造成生态旅游景区,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也能让废弃矿区获得维护资金,保证生态修复和建设的持续性。
4.2空气污染修复
废弃露天矿山所导致的空气污染主要为空气中悬浮的酸碱离子,在降雨时会落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矿山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能够实现矿山的生态修复,使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可以实现对空气污染的综合修复控制,解决矿山的空气污染问题。
很多植物具有吸附灰尘的功能,而且能够固化土壤,避免矿山出现水土流失,减少矿山出现的扬尘问题。在选择植物时,应该优先选择耐污染、吸附能力强的植物品种,如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吸附和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另一方面,所选择的植物也要以本地植物为主,确保适应当地气候,可以在相对贫瘠的矿山中生长[5]。根据需要,还可以构建植物屏障,通过在矿山周边和污染源周围建立植物屏障,既可以减缓风速,限制粉尘扩散,也能充分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净化空气。在边坡位置,通过种植植物可以提升边坡的平稳性,降低泥石流等灾害的出现几率。在修复过程中,可以定期对矿区内洒水,能有效控制粉尘,减少粉尘污染问题。
4.3水污染修复
水污染治理是露天矿山的重点和难点。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废水,部分矿山已经开始进行水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但是依然难以实现对水污染的绝对控制。矿山的废水一般采用沉淀的方法,但是沉淀后并不能完全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依然可能造成污染问题[6]。
在生态修复的视角下,可以构建植物过滤区,通过在受污染水体流经的区域建设植物过滤区,有效利用芦苇、菖蒲等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作用,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可以逐渐修复渔业资源,利用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实现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在矿区周边建立人工湿地,利用人工湿地的过滤作用,及利用湿地内的藻类促进水体中的有机物降解,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有效改善水质。还可加强梯田建设,通过在矿区周围建立梯田等设施,减缓水流的流速,让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7]。
5生态修复优化措施的评估
5.1确定生态修复影响因素
为了确保矿山生态修复达到目标,需要在前期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掌握生态变化状况,明确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的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形地貌改变、植被丧失、土壤质量下降、水体受损等情况,实现对矿山生态破坏严重程度的明确认识。所以,在前期规划时期,生态恢复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矿山场地,勘查当地的地貌,进行详细地调查和评估,确定矿山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实际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提供科学基础。针对坡面、截排水措施需要进行重点分析,检查现场是否存在欠稳定边坡结构,针对具体情况使用加固方法,比如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以及开展生态群落的初步搭建[8]。
5.2综合分析生态修复效果
生态修复的效果会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所以生态修复工作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矿山所在地的地质、水文、生态状况,需分析各类措施应用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在当地的适宜性,并综合应用技术。并且,在制定修复方案时,应进行综合性分析,避免单一因素导致的局部性修复效果。比如在制定修复方案时,不能单纯考虑修复效果,也要考虑经济方面因素,分析矿山修复的成本、适用性等情况,避免由于造价等因素导致不良问题。例如需要选择绿化率效果较好的护坡形式,在确保护坡效果的同时,并有效地控制成本,避免由于过大的施工难度影响矿山的正常施工[9]。
5.3综合比对后确定修复方案
在掌握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的详细信息后,应该制定多套不同的方案,从不同角度对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综合比对各种可能的修复方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行性,确定最为适宜的修复方案。应开展对当地地区状况的调研工作,对环境状况、风险问题进行调研,结合当地原材料、交通状况、绿化率、绿化效果、造价、建设效率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适配的方案,保证修复工作的综合效果。并且,也要针对当地的生态状况建立健全的生态监测系统,定期监测修复效果,根据监测数据开展评估,调整和优化修复方案,确保修复方案满足当地的真实需求。
6结论
露天矿山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明显,为了能够实现矿山的生态恢复,要有效使用生态修复技术,保证矿山地区的持续性修复。通过针对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使用对应的修复方法,并且在修复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确定修复方案,保证修复的效果,满足矿山修复的需求。技术人员需要综合利用各类技术,解决当地的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实现对当地生态的长期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宜珊.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优化[J].石材,2023(11):7-9.
[2]杨恒,张文清.实景三维重建与BIM技术在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实践[J].能源与环保,2023,45(8):51-55.
[3]李绍财.废弃露天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3,48(8):78-83.
[4]王巍.川西南历史遗留废弃露天采石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J].冶金与材料,2023,43(7):7-9.
[5]李文丽,王伟才,梅鹏里,等.河南省镇平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应用[C]//河南地球科学研究进展(2022).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勘查院,2023:8.
[6]陈善成,钱程.采石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探究[J].河南科技,2023,42(16):102-105.
[7]尚学勇.综合勘探技术在废弃矿山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能源与环保,2023,45(8):137-141+146.
[8]王晓文,籍进柱,李怀彬,等.河北阜平县假葬沟废弃露天铁矿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2(1):71-76.
[9]刘传娥,李生清,胡靖爽,等.“双碳”战略下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山东省废弃露天矿山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22,38(9):4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