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露天矿山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

露天矿山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

4

2024-05-08 09:19:05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在开采露天矿山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如未能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极易导致崩塌地质灾害发生,从而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寻并落实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文章主要针对露天矿山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对边坡稳定性和崩塌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边坡崩塌的措施,旨在给施工企业和人员提供帮助,减少或预防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摘要:在开采露天矿山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如未能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极易导致崩塌地质灾害发生,从而对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寻并落实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文章主要针对露天矿山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对边坡稳定性和崩塌的产生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边坡崩塌的措施,旨在给施工企业和人员提供帮助,减少或预防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关键词:露天矿山;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近年来,矿山开采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伴随地质灾害频发,其中露天矿崩塌就是其中之一。露天矿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复杂多变,受地质、工程、气象和水文等多因素影响。由于地质结构、岩层结构及岩土力学特性等因素的不均匀性与不稳定性,是造成露天矿坍塌的重要原因。另外,采矿方法的不合理、采矿设计与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成为了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露天矿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研究,对提高露天矿的安全生产和减少灾害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image.png

  1露天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地质灾害日益严重

  目前,矿产企业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频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矿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露天矿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

  (1)区域地质平衡遭到破坏,特别是在边坡开挖时,若防护措施不当,易造成山体(边坡)失稳、周围岩体结构发生破坏,进而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矿渣随意堆放,大量堆积在山体原有的岩体结构上,一旦超过岩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就会发生崩塌,引发山体滑坡。

  (3)炉渣堆放地点不合理,工人直接顺沟堆放,遇降雨天气,大量地表水积聚于沟内,并沿沟内排出大量的地表水,并随炉渣沿沟流下,形成泥石流[2]。

  1.2石漠化情况不断加剧

  完成露天矿山开采工作之后,地区范围内的矿产资源所剩无几,地表就会出现很多开采断面,随处可见残留的矿石、矿体,还有随便摆放的矿渣和碎石堆,这些垃圾物不但会对附近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还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石漠化情况。

  1.3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

  开采完露天矿山之后,地区范围内的地表土被完全刨除,植被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空间,矿渣和碎石随处摆放,还会对其他非开采作业范围的土壤环境产生影响,从而严重破坏生态系统。

  1.4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开采露天矿山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碎石和其他固体废物,这些废物应选择适当的位置和方法,实施集中处理,倘若施工单位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随意摆放废物,就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1.5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露天矿山开始开采作业之后,所在地的植物就会消失,地上只剩下各种碎石和开采后留下的岩石及断面,这就造成区域内彻底失去原本的水土涵养能力,大大增加了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倘若未尽早控制改善,很可能会造成区域荒漠化情况[3]。

  1.6污染周边水源

  开采露天矿山需使用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要排放很多的废弃水,包括常见的矿坑水、洗矿选矿水等,矿渣和各种固体废弃物在碰到雨天后,其中的矿物质也会给雨水溶解,从而污染干净的地表水。开采露天矿山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对附近水域的污染,倘若没有及时有效地控制,就会跟随地表水的循环,对地下水和附近农田土地造成污染,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带来显著影响。

  1.7大气污染严重

  开采完矿山之后,矿区会留下很多的岩石粉末、矿渣、各种碎石等,在自然风的作用下,这些废物会到处飘荡,进而导致严重的粉尘污染。

  2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类型

  开采露天矿山时,需挖掘大量的岩层和地表土,对矿区内原本的岩石结构产生直接破坏,生成一个新的开采断面,地区边坡角度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所以,对露天矿山开采作业进行分析,主要地质灾害包括岩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2.1岩石崩塌

  开采露天矿山的时候,需切割、爆破各种岩石,另外企业为提升开采作业的效率,缩减开挖量,一般具体开挖坡度都>80%,边坡处并未根据施工方案设置成台阶结构,而是直接施工成高、陡的大边坡。倘若矿产分布角度和作业断面边坡角度是相对的情况,那么边坡岩层卸荷裂隙发育,岩层稳定性迅速降低,一旦碰到大范围的地震、降雨、矿山爆破等情况,这个施工区域的楔形体就会下滑,破坏岩层结构,最后产生大规模的岩石崩塌情况,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4]。2.2滑坡

  开采岩石矿山时,施工量庞大,矿区中的地表土和岩石等大范围剥离,掏空覆盖层的前端,跟随开采作业的不断实施,没有施工区域的表土层由于结构比较松散,极易顺着岩土结合面滑下来,轻微情况是开采施工面垮塌,若严重则表土层会大范围往下滑落,山体滑坡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对整个矿区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露天矿山开采施工会形成较多的碎石和矿渣,若处理不当,随便放置在矿区,堆积体结构稳定性就会不断降低。同时,如果没有保护好堆积体表面,雨水渗入,还会使结构强度下降,若出现震动,或者上层重量超过结构承重极限,将会导致严重的山体滑坡。2.3泥石流

  由于露天矿的采矿活动将彻底摧毁该地区原来的地表构造,致使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破坏了原来的地质平衡。由于采矿活动的不断开展,地表被毁的面积越来越大,该地区的土壤持水性也在不断降低。当暴雨来临时,会有大量的地表径流顺着山坡向下游涌来。矿山生产中大量的固体废物堆积于山坡上或沟谷地带,易被地面径流冲刷而导致滑坡。因采矿作业的特殊性,在采矿后会出现三面环山,前缘开阔,四周山势陡峻。这样的地形有利于降雨的集聚,使天然降雨向较窄的范围内聚集,加大了侵蚀作用。由于地质与开采工艺的进步,矿山中各种固体废物将沿着山体快速滑坡,形成泥石流,其危害性与危险性也将大幅增加[5]。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

  第一,采取预防为主的防治措施,能降低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危害。只有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防止严重危害。为此,必须贯彻“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灾害的预报,防止工作中出现的人员伤亡。按照风险等级,对现场人员进行合理的撤离,将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把重点防控和整体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将其危害降到最低,显得尤为重要。在制订防治规划时,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状况及各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防治目标方向、措施与策略,以引导防治工作的开展。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和降低财产的损失为首要任务,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则是重中之重。所以,在矿山生产实践中,只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中的人员损失,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矿山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4.1分台阶切坡

  没有根据施工方案开采,且临空高差较大的既有边坡,需要按照矿山开采作业要求中提出的参数要求,如阶段高度、台阶坡面角、平台宽度等,开展划分台阶、切坡操作。今后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需严格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台阶开采,以保证边坡稳定性。

  4.2清理危岩体

  如果边坡的岩石质量高、构造裂隙少,就可以通过机械或者人工的方式,清理破碎、松动的危岩体,清理过程中需按照“一看二敲三撬”的要求进行,采用从上到下、分区跳段的模式作业,所有施工段的长度都应尽可能控制在15cm左右,禁止使用从下到上的形式开挖。清理坡面的时候,不可以出现幅度很大的凸起和凹陷情况,尤其是在清理危岩体坡面的过程中,应保证经过周边达到平稳、顺利连接。针对松动、坡面破碎的岩体,就需要采用机械和人工的方式撬挖。清理完的浮石应第一时间运到别处,不能大量堆积在边坡顶部。

  4.3边坡加固

  卸荷裂隙区及危岩区的裂隙相比密集,对于不能达到分台阶切坡条件的情况下,将一些危岩体清理干净之后,维持坡面整洁,使用锚件加挂网的形式,喷护锚固危岩体,进一步改善或控制卸荷裂隙的出现和加剧,还可以使已生成的危岩体被有效加固。开展设计加固工作的时候,应将卸荷裂隙扩展的牵引带作为关键加固区,来开展设置锚固工程。固定铁丝网的过程中,需保证伸出坡顶最少50cm,坡脚埋设在20cm以上。

  4.4截排水

  将截、排水沟设置于矿山边坡上,避免坡面被地表水冲蚀。这只能当作其他防治措施的辅助内容[6]。

  4.5监测

  施工期间,需安排专门的人员来巡查边坡,将结构面发育、风化严重的区域当作重点,同时做好拍照和记录。在多雨季节和出现岩移形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监测次数,最好保证每小时一次,或者每天一次,做到不间断跟踪监测。如果发现岩移倾向,需第一时间上报,同时立即落实危岩清除和加固措施,确保安全作业,这个方式是关键性措施,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是预防,而监测就是重中之重。

  4.6高新预警技术手段

  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对露天矿进行监测预警,不但能够节约人力资源,而且能够不间断进行监测,做到及时预警。可以通过卫星或者航空平台获得矿山大范围的地质信息,包括矿山地貌、地表形态以及植被状况,监测地貌变化,如果发现地表塌陷、滑坡征兆,需要及时提醒,发出警报。矿山开采期间可能会引发地壳运动,增加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还可通过地震传感器,对矿山周边地震情况进行监测,保障矿山安全。通过地震雷达技术能够发送电磁波并且接收反射信号,判断岩石稳定性,及时发现岩石变形和破裂迹象,从而对可能出现的山体滑坡、矿山崩塌等地质灾害进行预警。矿山负责主体根据预警信号提前做出防范措施,将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4.7隔离

  对边远地区封闭矿井或长期遗弃矿井进行治理时,因为通常并未严格按照科学的开发利用规划进行设计和开采,在关闭矿井后形成了一个高陡的斜坡。若进行边坡加固,所需费用很高,对政府和中小型企业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但若按分段截坡方式进行加固,则更加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因此,针对这样的斜坡,可以通过修建隔离网的措施,达到对边坡影响区的完全封闭,防止人畜的进入,使其可以自然稳定。尽管此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防止崩塌地质灾害,但可大大减轻人员伤亡,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image.png

  5矿山地质环境综合保护建议

  5.1针对高陡坡进行边坡防治

  在露天矿开发过程中,除追求经济利益外,还需有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加大对高陡边坡的整治力度。首先,要从采矿的源头着手,尽可能地降低高陡边坡的产生,严格按照分级采矿的规定和原则,同时要控制好斜坡的倾角,保证斜坡的斜度不大于65。,单个斜坡的高不大于10m。其次,针对既有高陡边坡,要采取合理的截排水措施,重视采用工程治理措施,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为终极目的,同时要强化监控与管理。

  5.2针对不稳定堆积体进行防治

  在露天矿的采矿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因其自身的不稳定特性,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出现。为此,应从多个角度对堆积物进行有效控制。一方面,施工企业要严格控制固体废物总量的形成,合理地选取堆放地点,严禁任意破坏地表覆盖层。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形成的固体废物,要进行适当的综合利用,并将其应用于矿区道路及矿区周围的基础设施中,以增加固废的利用率,进而降低堆积量。为防止下雨对堆积体边坡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降低滑坡灾害造成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施工单位应在其前沿设置挡墙或拦渣大坝,并在其表层安放相应的保护措施。5.3加强矿山安全生产教育工作

  露天矿山中的安全生产工作,需要从施工人员的教育着手,强化技术的更新和普及,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重视“人本”管理理念,重视开采工作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需积极树立榜样,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自己影响他人,强化对各个开采作业和防治工作的监管效用,将安全作业保障制度全方位落实。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应按时开展安全宣教活动,使所有人都可以意识到矿山安全作业和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结束语

  总之,在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崩塌地质灾害的产生机理,主要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所以要想对露天矿山崩塌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就应采用综合措施。只有不断深入科学研究,强化监测预警工作,保证合理监管规划,定期组织教育培训,才可以积极有效地预防或减少露天矿山崩塌地质灾害的出现,进一步确保矿山作业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朱万成,徐晓冬,李磊,等.金属矿山地质灾害风险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现状与展望[J/OL].金属矿山,1-30[2023-12-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55.TD.20230925.1326.004.html.

  [2]王彤标,宋绍飞,王刘文,等.山区煤矿可研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3,34(3):97-104.

  [3]张华湘,孙乾征,樊善兴,等.滑坡易发性评价方法和精度比较——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J].贵州地质,2023,40(3):302-309+295.

  [4]王星,吕东.贵州万山区新屋场崩塌成因机制分析及风险评价[J].贵州科学,2023,41(4):70-73.

  [5]毛佳睿,武雄.山西省黄土崩塌影响因素及时空分布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0):3799-3807.

  [6]黄军朋,邓睿,凌斯祥,等.映秀2号隧道出口高陡斜坡落石运动学模拟和危险性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23,32(3):21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