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乳杆菌 AR307 发酵培养基优化研究论文

2024-04-30 10:40:1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乳酸菌因其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多种生理功能而受到了广泛关 注。为进一步提升发酵乳酸菌的增殖密度,本实验以植物乳杆菌 AR307 为试验对象,MRS 培养基为 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株生长 的影响,以 OD600 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最优碳源为麦芽糖,添加量为3.5%;最优氮 源为酵母浸粉、酪蛋白胨与牛肉浸出粉,比例为 1 ∶ 1 ∶ 1,添加量为 2.21%;最优无机盐为磷酸氢二 钾,添加量为0.75%。在此优
摘 要:乳酸菌因其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消化、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多种生理功能而受到了广泛关 注。为进一步提升发酵乳酸菌的增殖密度,本实验以植物乳杆菌 AR307 为试验对象,MRS 培养基为 基础培养基,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设计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株生长 的影响,以 OD600 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最优碳源为麦芽糖,添加量为3.5%;最优氮 源为酵母浸粉、酪蛋白胨与牛肉浸出粉,比例为 1 ∶ 1 ∶ 1,添加量为 2.21%;最优无机盐为磷酸氢二 钾,添加量为0.75%。在此优化条件下,静置发酵 24 h,植物乳杆菌 AR307 的 OD600 值达到了 6.4,菌 体密度得到了提升,为 AR307 工业化发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培养基优化;响应面
乳酸菌能够用于生产酸乳、乳酪、风味泡菜、发 酵饮料等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植物乳杆菌作为一 种常见乳酸菌,因其抗衰老、减轻肠道生态平衡[1]等 功能而愈发受消费者重视与喜爱了[2]。植物乳杆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乳杆菌科乳杆菌属,不 产芽孢、兼性厌氧或厌氧、可用于食品加工产业的革 兰氏阳性菌,形状为直杆状或弯杆状[3],是一种重要 的益生菌,具有调节动物胃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 内环境、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多种功能[4-6]。近年 来,植物乳杆菌开始被应用于泡菜、豆腐等产品的发 酵中,有益于人体健康,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有关益生菌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将其应用 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植物 乳杆菌培养基优化研究快速发展,但其工业化应用 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业上常以 MRS 培养基为发酵培 养基,一些学者研究了添加缓冲盐和化学中和剂以 促进乳酸菌生长的方法[7]。Choi GH 等[8]用 OFAT 法 筛选碳源、氮源等,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到菌株生物量 为 3.845 g/L,为优化培养基的 2.429 倍。Chen H 等[9] 通过优化碳源、氮源、有效因子等,得知磷酸氢二钾为促生长因子,各物质的添加量为葡萄糖 21 g/L,蛋 白胨 10 g/L,牛肉浸出粉 8 g/L,酵母浸出粉 8 g/L, 磷酸氢二钾 3.5 g/L,CH3COONa 6.5 g/L,C6H14O7N2 2 g/L,MgSO4 0.2 g/L,吐温 80 1 mL/L 时,最大活菌数 可以达到 2.72×109 CFU/mL。孙雨佳等通过单因素、 爬坡实验 与 中心组合实验确定 了植物乳杆菌 NCU137 最佳培养基的成分为麦芽糖 26.73 g/L,酵 母浸粉 21.8 g/L,大豆蛋白胨 16.59 g/L,MgSO4 ·7H2O 0.15 g/L,MnSO4 ·H2O 0.06 g/L,腺嘌呤 0.13 g/L,苯丙 氨酸 0.051 g/L,吐温 80 为 1 mL/L,最终活菌数高达 9.2×109 CFU/mL。植物乳杆菌 AR307 是上海理工大 学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从四川泡菜 中筛获的一种乳酸菌,具有降血糖、抑制肿瘤、抑制 α-淀粉酶等作用。根据植物乳杆菌 AR307 的生长需 求,调整 MRS 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的含量进行 单因素实验、Box-Behnken 试验,旨在提高植物乳杆 菌 AR307 的菌体密度,为 AR307 产业化、工业化大 剂量发酵提供理论依据[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植物乳杆菌AR307,由上海理工大学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藏;MRS培养基:酪蛋白胨10 g/L,牛肉浸出粉10 g/L,酵母浸粉5 g/L,葡萄糖20 g/L,硫酸镁0.1 g/L,乙酸钠8.3 g/L,柠檬酸氢二铵2 g/L,磷酸氢二钾2 g/L,硫酸锰0.05 g/L,吐温80 1 mL/L;MRS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的基础上加入20.0 g/L的琼脂;果糖、半乳糖、蔗糖、乳糖、麦芽糖、低聚木糖、木糖、海藻糖、壳寡糖、淀粉、抗性糊精、菊粉、胰蛋白胨。
PL2002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SW-CJ-1D型单人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酶标仪,奥地利美谷分子;DU-800分光光度计,Beckman公司;Ruskinn低氧厌氧培养工作站,英国Ruskinn;BPH-G082型精密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ioscreen C全自动生长曲线分析仪,芬兰Oy Growth Curves Ab公司;LDZX-50KBS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2菌株培养
将于-80℃保藏的植物乳杆菌AR307在固体MRS培养基上划线培养,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 h后,挑取单菌落于液体MRS培养基中,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6~18 h后,以1%的比例接种于优化培养基中培养。
1.3发酵培养基优化
分别选择不同的碳源、氮源、无机盐作为影响菌株活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影响因素与水平。
1.3.1最佳碳源的确定
在MRS培养基中分别加入2%的果糖、半乳糖、蔗糖、乳糖麦芽糖低聚木糖、木糖、海藻糖、壳聚、淀粉、抗性糊精、菊粉、葡萄糖,研究不同种类的碳源对植物乳杆菌AR307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碳源后选择不同浓度的碳源加入MRS,研究碳源浓度对菌株的影响菌株接种量均为1%37℃培养24 h,生长曲线仪测定菌体的OD600。
1.3.2最佳氮源的确定
在MR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酵母浸粉、牛肉浸粉、胰蛋白胨、酪蛋白胨,研究不同氮源对植物乳杆菌AR307生长的影响,又研究了复配氮源及不同浓度的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菌株接种量均为1%,37℃培养24 h,生长曲线仪测定菌体的OD600。
1.3.3无机盐的确定
在MRS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磷酸氢二钾、七水硫酸镁、三水乙酸钠、柠檬酸氢二铵,研究不同无机盐对植物乳杆菌AR307生长的影响,又研究了复配无机盐及不同浓度的无机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菌株接种量均为1%,37℃培养24 h,生长曲线仪测定菌体的OD600。
1.4 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
响应面设计(Box-Behnken)原理,选取对植物乳杆菌AR307生长影响较大的单因素碳源、氮源、无机盐为自变量,以OD600(分光光度计)为响应值,得到其在各个影响因素下的最大值,设计响应面实验,以确定植物乳杆菌AR307生长的培养基成分,实验因素与水平设计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碳源作为微生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为乳酸菌生长提供能量,加快物质向细胞的传输速度,加快细胞的合成和新陈代谢,促进乳酸菌的快速增殖[11]。不同碳源对植物乳杆菌AR307生长与产生的影响如图1(a)所示,在以麦芽糖为碳源时,AR307生长最快,OD600在培养至12 h时达到1.6,这与董子兴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菌株对壳聚糖、木糖、淀粉、抗性糊精等的利用率较低,几乎不生长,因此确定麦芽糖为最佳碳源。接下来,对麦芽糖的添加量进行探究,如图1(b)所示,结果发现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菌体密度逐渐增加,在麦芽糖浓度为3%后呈下降趋势,这可能由于碳源浓度过高,抑制了植物乳杆菌AR307的生长,最终选取2.5%、3%、3.5%作为响应面的三个浓度。
2.2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氮源作为微生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素,主要用于蛋白质、氨基酸、核酸和辅酶等物质的合成[13]。蛋白胨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较多,还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维生素和其他生长因子,是各种培养基制备的基础原材料,主要作用是提供氮源。本研究将MRS培养基中的氮源替换为酵母浸粉、牛肉浸出粉、胰蛋白胨、酪蛋白胨及复合氮源,发酵24 h,测定其生长曲线,探究不同氮源对植物乳杆菌生长的影响。如图2(a)所示,添加单一氮源酵母浸粉、牛肉浸出粉、酪蛋白胨的效果与添加复合氮源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单纯添加胰蛋白胨可以抑制菌株生长,但复合氮源可以促进菌体生长,因此考虑对几种氮源进行复配使用,既可以满足菌体生长的需求,又可以降低成本,取得更好的效果[14]。当酵母浸粉、牛肉浸出粉、酪蛋白胨的添加比例为1∶1∶1时最有利于植物乳杆菌生长。接下来,对复合氮源的添加量进行探究,结果如图 2(b)所示,随着 氮源添加量的增加,菌体密度逐渐增加,当氮源添加 量为 1.5%时,菌体密度达到 1.63;但当添加量超过 1.5%时,菌体密度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植物乳杆菌 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氮源,浓度较低营养不充 分会影响其生长,但浓度过高又会使有机酸不断积 累从而抑制菌株生长,最终选取 1.5%、2%、2.5%作 为响应面的三个浓度。
2.3 无机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过程补充的无机盐主要是作 为缓冲物质,来调节菌体生长过程中 pH 的变化的, 维持适宜乳酸菌生长的 pH 环境,延长发酵剂的活 性 [11]。磷酸盐在培养基中具有调节 pH 和缓冲等作 用,在 MRS 培养基中添加相同比例的单一无机盐或 复合无机盐,考察不同缓冲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 菌株生长 OD600 值的大小为标准,如图 3(a)所示,选 用磷酸氢二钾时菌体密度最大,最终确定无机离子 为磷酸氢二钾。进一步对磷酸氢二钾的添加量进行了浓度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菌体密度 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如下图 3(b),最终选取 0.7%、0.8%、0.9%三个浓度开展响应面实验。
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以碳源添加量、氮源添 加量、无机盐添加量为影响因素,以 OD600 为响应 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进一步优化培 养基的添加比例。选取三因素的 Box-Behnken 拟合 二阶响应面三水平设计,共 17 个试验点,其中 12 个 为分析因子,5 个为零点,响应值 Y 为 OD600,试验结 果见表 2。
对响应面设计表进行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建立 OD600 的回归模型如图表 3 所示。回归方程 Y=6.2+ 0.39X1 +0.088X2 +0.1X3 -0.23X1X2 +0.1X1X3 +0.1X2X3 - 0.54X12-0.29X22-0.71X32,其中 A、A2 与 C2 为极显著 差异(P<0.01)。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和校正决 定系数(RAdj 值)分别为 0.907 2 和 0.787 9,C.V.%为 5.29<10,说明该实验的可信度和精确度较高,模型 的 P<0.01,具有显著性,失拟项 P值为 0.051 1,不显 著(P>0.05),表明模型的显著性较好,各因素对植物 乳杆菌 AR307 的影响次序为碳源>无机盐>氮源,其 中碳源的影响最大[15]。
图 4 是回归方程得到的曲面与等高线图,主要 反映了碳源、氮源与无机盐之间的相互作用,碳源与 无机盐对菌株 OD600 的交互效应较强,表现为响应曲面较为陡峭;碳源与氮源对菌株 OD600 的交互作 用次之;氮源与无机盐对菌株 OD600 的交互效应较 差,表现为响应曲面较为平缓。由方程可知,二项式 系数为负值,表明方程拥有最大值。利用 Design- Expert10.0 分析计算,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碳源添加 3.5%、氮源添加 2.21%、无机盐添加 0.75%,此时的 OD600 值最大为 6.4。
3 结论
本研究对植物乳杆菌 AR307 发酵培养基的组成成分及添加量进行了优化,以单因素实验与响应 面 Box-Behnken 实验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单因素试验确定促进菌株生长的最优碳源为麦芽 糖、氮源为复合氮源、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钾,由回归 方程的拟合结果得知菌株生长的最佳碳源添加量为 3.5%、氮源添加量为 2.21%、无机盐添加量为 0.75%,确定了植物乳杆菌 AR307 的最适培养基。在 此优化条件下 ,植物乳杆菌 AR307 的 OD600 值为 6.4,菌体密度得到了提升,植物乳杆菌发酵培养基 优化的研究为今后工业化生产植物乳杆菌奠定了基础,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余洁, 刘昕, 张驰, 等. 益生菌抗衰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生物技术通报, 2020, 36(1): 167-174.
[2] 申彤, 徐静. 植物原料乳酸菌发酵剂增菌培养的研究 [J]. 食品科技, 2006(9): 47-49.
[3] LIANG Q, XUEYING T, HUA X, et al.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DY04 exhibits a strain-specific property of lowering TMAO via the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mice[J]. Food Function, 2018, 9(8): 4299-4309.
[4] 靳志强, 王延样. 植物乳杆菌在人体肠道的益生特性 [J]. 中国乳品工业, 2007(9): 30-34.
[5] 武万强, 王琳琳, 赵建新, 等. 植物乳杆菌生理特性及益 生功能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 45(1): 1-13.
[6] 丁诗瑶, 雷文平, 刘成国, 等. 不同来源植物乳杆菌的益 生特性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 2021, 49(1): 20-24.
[7] 黄燕燕, 何嘉敏, 赵珊, 等. 植物乳杆菌 DMDL 9010 培 养基优化及其安全性评价[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20(3): 130-139.
[8] GAHYUN C, NAKYOUNG L, HYUNDONG P. Optimization of Medium Composition for Biomass Production ofLactobacillus plantarum 200655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 31(5): 717-725.
[9] HE C, JINFENG N, TAO Q,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medium for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by Plackett-Burman and steepest ascent experiment[J]. Acta Scientiarum Polonorum. Technologia Alimentaria, 2015, 14(3): 227-232.
[10] 刘香英, 孙洪蕊, 范海茹, 等. 益生性植物乳杆菌 K25 高密度培养工艺优化[J]. 食品科技, 2018, 43(3): 20-25.
[11] 李莹, 周剑忠, 董明盛. 乳酸菌高密度培养技术研究进 展[J]. 中国乳业, 2008(10): 44-46.
[12] DONG Z, GU L, ZHANG J, et al. Optimisation for high cell density cultivation ofLactobacillus salivariusBBE09-18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2014, 34(2): 230-236.
[13] 魏全彬. β- 甘露糖苷酶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产酶条 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14] 陈百莹, 郑苗, 邓泽元, 等. 植物乳杆菌 ZJ316 培养基 优化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 20 (7): 65-74.
[15] 张国柱, 宫俊峰, 赵玉明, 等. 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发酵 [J]. 食品工业, 2022, 43(10): 144-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