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镉离子与 GMP 的亲合机理论文

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镉离子与 GMP 的亲合机理论文

1

2024-04-28 10:22:2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镉离子与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MP)的亲合过程,重点分析不同比 例的镉离子和 GMP 结合时的异同,实验结果显示:(1)镉离子和 GMP 的浓度比不同会对二者的结 合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低浓度比下,反应为焓驱动的放热反应;在高浓度比下,反应为吸热反应。 从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20 ∶ 1 时的ITC 滴定曲线和 OneSite 模型拟合结果可知,镉离子和 GMP 是接近并按照 1 ∶ 1 的比例结合的,二者的亲合力 K 值为 1.21E 4±2.26E 3。(2)推测 GMP

  摘  要: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镉离子与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MP)的亲合过程,重点分析不同比 例的镉离子和 GMP 结合时的异同,实验结果显示:(1)镉离子和 GMP 的浓度比不同会对二者的结 合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在低浓度比下,反应为焓驱动的放热反应;在高浓度比下,反应为吸热反应。 从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20 ∶ 1 时的ITC 滴定曲线和 OneSite 模型拟合结果可知,镉离子和 GMP 是接近并按照 1 ∶ 1 的比例结合的,二者的亲合力 K 值为 1.21E 4±2.26E 3。(2)推测 GMP 与镉离子 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为放热结合位点,一个为吸热结合位点,在低浓度比下,只有放热结合位点发 生结合。当浓度比到达一定值后,会激活吸热结合位点,同时发生吸热结合和放热结合。因为吸热结 合位点的结合能力更强,最终可能呈现为吸热反应。(3)通过反滴法和正滴法的比较,同一浓度下, 不同的滴加方式也会对结合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从宏观的热力 学角度分析金属镉离子与GMP 的亲合机理,以期为后续镉离子印迹物制备过程中功能单体的筛选 提供重要的试验基础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等温滴定量热法;镉离子;功能单体

  镉离子作为一种对人体危害性极大的重金属离 子,是一种世界公认的严重污染物,并且很多产品都 设立了对镉含量的限值[1-2]。目前已有的检测手段, 都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将镉离子富集 和分离[3-5]。而离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重金属 检测技术已逐渐被运用于很多关键领域,离子印迹 技术一般以离子为模板,通过静电作用和配位作用 等手段与功能单体结合,形成螯合物,之后以酸性试 剂为洗脱剂,将模板离子从螯合物上洗脱[6-8]。最终 制备出具有与目标金属离子相对应的三维孔穴结构 的离子印迹聚合物[9]。现如今,离子印迹技术已逐渐 被应用于食品,分析化学,工业废水治理等领域[10-11]。

  但值得注意的是,离子印迹检测技术仍需要进 一步完善,其主要问题在于金属离子半径过小,且各种金属离子结构相近,导致目前常用的功能单体都 无法做到将特异性与模板离子的特异性相结合 [12- 13]。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究重金属镉离 子和功能单体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MP)的结合机 理,为筛选出可以与镉离子的特异性结合的优秀功 能单体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

  研究中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二者的亲合机 理。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是一种直接测量双分子反 应过程中热量释放或消耗的物理技术,是一种在恒 定温度下配体与大分子接触的分析方法[14-15]。它根 据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工作,两个分子之间的接触会 导致热量产生还是吸收,往往取决于结合的类型,即 放热或吸热[16-17]。通过对 ITC 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定 量测定分子结合过程中的化学计量比(N)、亲合常数(K)、焓变(ΔH)和熵变(ΔS)等参数[14]。获取的这些 参数将为研究镉离子与单体的亲合机理提供直接的 热力学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氯化镉、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及氢氧 化钠均购自国药基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鸟嘌呤核 糖核苷酸(GMP)购自上海宝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等温滴定量热仪(ITC200)(美国马尔文仪器有 限公司);Heraeus TMFresco TM17 离心机(美国贝克 曼库尔特有限公司);Brand 普兰德单道可调移液器 (德国普兰德 Brand 有限公司);磁力搅拌器(IKA)、 pH 计(梅特勒托利多)。

  1.3  实验步骤

  (1)溶液配制:用 pH 7.5 的 HEPES 缓冲溶液按 实验所需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和 GMP 溶液。

  (2)溶液脱气:因为等温量热滴定法测量的是微 量反应热,溶液中含有气泡会使实验结果存在较大 的误差。为了预防产生误差,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 溶液进行离心,这样不仅可以使溶液体系均匀,还可 以去除其中的气泡。在配制完溶液后,将其放入离 心机中,在 25 ℃的条件下,离心 5 min。

  (3)样品池加样:使用专用进样针抽取离心管中 的样品,在抽取过程中要尽量保证进样针内无气泡 进入,抽取之量大概为样针的三分之二。抽取完毕 后,将进样针插入样品池中,缓慢匀速地将样品推入 样品池中,直到样品与样品池等高。之后用针筒的 针头缓慢搅动样品池,排出样品池中的气泡。

  (4)滴定注射器加样:在样品进样完毕之后,将 装有滴定物的 PCR 管放到仪器的对应孔中,仪器就 会自动抽取一定体积的滴定物。在仪器抽取完滴定 物之后,需确认滴定注射器内是否含有气泡,如果 有,则需操作仪器重新取样,直到滴定注射器中没有 气泡。

  (5)进行等温量热滴定实验:在滴定物装载完毕 后,将滴定物注射器插入样品池中,按照提前设定好 的滴数和相关参数将滴定物加入样品池中,用滴定 物注射器进行搅拌,使滴定物和被滴定物充分结合。

  (6)数据处理:将通过 ITC 得到的热反应曲线导 入 ITC200 配套的 original 软件中,通过软件计算得 出反应热曲线的各项数值,结合常数 K,化学计量比 N,焓变 ΔH,熵变 ΔS。

  1.4  试验设计

  本研究选用的缓冲液为非离子缓冲液 HEPES。 非离子型缓冲液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缓冲背景对电 导率测试的干扰。为了研究 GMP 与镉离子的作用机 理,实验分别选取四种比例浓度的 GMP 和镉离子进 行反应,分别为:5 ∶ 1、8 ∶ 1、10 ∶ 1 和 20 ∶ 1,即将 5、8、10、20 mmol/L 的氯化镉分成 20 滴逐滴加到 1 mmol/L 中的 GMP 中。其中探针中氯化镉的总体积 为 40 μL,除了第一滴为 0.4 μL 外,其他 19 滴都为 2 μL,GMP 的体积为 210 μL。

  此外,还需进行背景滴定实验。分别用 5、8、10、 20 mmol/L 的氯化镉滴定实验所用 的缓 冲溶液 HEPES,使最终结果扣除背景的影响。背景扣除也是 采用 ITC200 配套的 original 软件进行的。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比例的镉离子与 GMP 的等温滴定量热 研究

  2.1.1  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5 ∶ 1 时的 ITC 实验 研究

  图 1 是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5 ∶ 1 时的 ITC 滴定曲线和 OneSite 模型拟合结果,图中上半部分 的两条曲线分别为镉离子滴加到缓冲液中所产生的 背景热量和镉离子与GMP 结合产生的热量变化曲 线。两条曲线本来都是以纵坐标 0 为基线的,但为了 方便比较,都将背景热量向上平移了 4 个单位,之后 的几组数据也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在整个实验 过程中,一共向 GMP 中滴加了 20 滴镉液,除了第一 滴镉液是用来确定基线的,之后每一个峰都代表着 一滴镉液滴加到 GMP 中所产生的热量变化。在这个 浓度比中,每个反应峰都在基线以下,说明电源代偿 的功率为负值,参比池的温度低于样品池,由此得知 此过程为放热反应。而终点的峰并未返回基线,说明 在这个浓度比中,GMP 未全部与镉离子结合。

image.png

  图 1 的下半部分,是将图 1 上半部分两条热量 变化曲线的每个峰值相减,再积分求它们的面积,最后得到 19 个数值,拟合出来的就是下边的曲线,它 反映了整个结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图的纵坐标为 反应的热量,横坐标为摩尔比率,在该反应过程中, 曲线斜率变化不大,说明该反应是以一种较为均匀 的速度进行的。右边方框里的四个数值分别为结合 常数 K,化学计量比 N,焓变量 ΔH,熵变量 ΔS。N 值 反应了镉离子与 GMP 的反应比例,K 值反应了镉离 子与 GMP 结合的性能。在此反应中 K 值大约为 1.51E 3,说明其结合性能并不理想。焓变值 ΔH 和 熵变值 ΔS 分别代表整个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和 体系混乱程度的变化,在此浓度中,ΔH<0,ΔS>0,根 据吉布斯函数公式 ΔG=ΔH-TΔS,ΔG<0,说明该反应 是一个以焓变为主要驱动力的自发反应,可以在任 何条件下自发进行。

  2.1.2  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8 ∶ 1 时的ITC 实验 研究

  图 2 是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8 ∶ 1 时 ITC 滴 定曲线和 OneSite 模型的拟合结果,从上半部分的 两张图可以看出,比值为 5 ∶ 1 时,该浓度下热量变 化曲线的最后几个峰已经接近基线了,但还没有完从图下半部分的曲线可以看出,一开始斜率较 大,之后慢慢趋于平缓,进入了一个平台期。而右边 的图框显示 N 值变小了,这是由于镉离子的浓度变 高,其化学计量比下降了。而 K 值增加(8.92E 3),说 明在该浓度下,镉离子与 GMP 的结合更加稳定了。 同时表明,该反应也是一个以焓变为主要驱动力的 自发反应。

image.png

  2.1.3  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10 ∶ 1 时的 ITC 实 验研究

  图 3 是镉离子与 GMP 的浓度比为 10 ∶ 1 时 ITC 滴定曲线和 OneSite 模型的拟合结果,该图相较 于上述两个浓度的 ITC 曲线明显不同。从上半部分 的图可以明显看出整个反应从放热反应变为了吸热 反应。但在第一个吸热峰之后存在一个小的放热峰, 所以推测可能同时存在吸热和放热两种反应。

image.png

  从图的下半部分来看,曲线的构型与前两个浓 度正好相反,说明在该浓度下,而者的结合反应发生 了变化。而从图中的拟合参数可知,N 值高达 1.89, 几乎是前两个浓度的 N 值的两倍,说明镉和 GMP 的结合比例大约为 2 ∶ 1。该浓度比例下,K 值是前 两个浓度的 10 倍,但 K 值的误差也较大,为 6.01E 4±1.50E 5,说明该比例下的拟合结果不理想。

  2.1.4  镉离子和 GMP 浓度比为 20 ∶ 1 时的 ITC 实 验研究

  图 4 是镉离子和 GMP 的浓度比为 20 ∶ 1 时 ITC 滴定曲线和 OneSite 模型的拟合结果。从图中上 半部分的滴定曲线可知,镉离子与 GMP 的结合延续 了 10 ∶ 1 的浓度比,一开始为吸热反应,且反应迅 速;第 6 滴之后,滴定曲线显示,二者的结合过程从 吸热反应变成了放热反应;且在第 9 滴之后反应趋 于稳定,基本与滴定的背景结果值一致。

image.png

  从图 3 下半部分的模型拟合结果可知,N 值为 0.998,说明镉离子与 GMP 是接近并按照 1 ∶ 1 的比 例结合的。该比例下拟合得到的 K 值为 1.21E 4± 2.26E 3,拟合误差小,结果较为理想。

  2.2  不同比例镉离子和GMP 反应的热力学拟合 结果分析

  表 1 的结果显示了不同比例的镉离子与 GMP 反应的各个热力学参数,通过比较四组数据,研究发 现当体系中镉离子浓度较低、GMP 浓度较高时,反 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化学计量比也在 1 以下,说明 此时大分子 GMP 与镉应该只有 1 个结合位点,这个 结合位点与镉离子结合会产生放热反应。但当体系中镉离子浓度升高且 GMP 浓度降低到一定比例时, 反应就会变成吸热反应,同时 N 值也会突然升高到   1.89,此时镉离子与 GMP 的化学计量比将近 2 ∶ 1, 即一个 GMP 结合两个镉离子,说明此时 GMP 与镉   离子可能存在两个结合位点。在其他人研究中也出   现了类似的情况,周洁和王延华等[18]在用 ITC 研究   Zn 离子和血清蛋白的结合机制时,发现在反应浓度   较低时,只发生放热反应,但当浓度升高到一定比例   时,会同时出现吸热和放热反应。他们推断血清蛋白   和 Zn 离子有吸热和放热两种结合位点,在浓度较   低时,只有放热结合位点会发生反应,而当浓度升高   到一个适当的比例时,放热反应产生的热会“激活” 吸热位点,同时发生吸热和放热结合。

image.png

  从热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 5 ∶ 1 和 8 ∶ 1 时, ΔH<0,ΔS>0,根据吉布斯函数,该反应在任何情况下 都可以自发进行,而到 10 ∶ 1 和 20 ∶ 1 时,ΔH>0, ΔS>0,该反应只有温度 T 大于一定程度才会自发发 生。而分析下图的纵坐标得知,起始热量会随浓度上 升而越来越高,说明初始温度上升,会使吸热结合位 点自发发生反应。

  因此,我们推测在本实验中 GMP 和镉也可能同时含有吸热和放热两个结合位点,但在浓度较低 时,只有放热结合位点发生结合,N 值小于 1。但当 浓度到达一个适合的比例时,GMP 的另一个吸热结 合位点就会被激活,此时溶液会同时发生吸热和放 热两种结合,且由于吸热位点的结合能力较放热位 点强很多(K 值较大),反应以吸热为主,这也可以解 释结合常数 K 在反应变为吸热反应后突然上升的 现象。而当反应体系中镉离子的浓度进一步升高 时,镉离子只与结合能力强的吸热位点结合,N 值又 回到了 1 以下。当然此结论都是基于 GMP 有吸热 和发热两种结合位点的假设,具体结论还有待研 究。

  2.3  反滴法研究镉离子与 GMP 的结合机理

  为了进一步研究镉离子与 GMP 的结合机理,我 们采用反滴法,以 GMP 为滴定物,镉离子为被滴物, 选择 1 ∶ 10 的浓度比进行试验。滴定和拟合结果如 图 5 和表 2 所示。

image.png

  不同于正滴法,再 10 ∶ 1 的浓度下,二者的结 合过程依然是放热反应,且反应速度很快,8 滴之后 反应基本就结束了。其热力学参数与正滴法中的放 热反应相似,结合常数 K 为 6.05E 3±2.38E 3,介于 正滴法的 5 ∶2 和 8 ∶ 1 之间。焓变 ΔH<0,熵变 ΔS> 0,ΔG<0,得知该过程也是一个以焓变力为主要驱动 力的自发反应。因为是反滴法,此时的化学计量数 与正滴法互为倒数,换算成正滴法应为 2.3,说明此 时可能已经出现两个结合位点,但吸热结合位点的 活度不够,整体反应还是以放热为主。但反应的焓 变相较于前两种浓度已经降低了很多,且反应的后半段已经出现了吸热小峰。该体系很可能正处于放 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交界点附近。总体而言,在同样 的浓度比下,反滴法的结果与正滴法存在很大的差 距,说明反应样品的加入顺序对整个反应有显著影 响。

  3  结论

  离子印迹技术作为一种特异性检测和重金属离 子去除技术,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其对功能 单体的选择,常用的几种分子印迹聚合物都无法很 好地与重金属离子的特异性结合,而国内外关于相 关功能单体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单体性能,缺乏对结合机理的深入探究。本文通过研究镉离子与 GMP 的结合机理,希望可以为之后功能单体的选择研究 提供一些帮助。

  从研究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镉离子和 GMP 的浓度比不同会对二者的结合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在低浓度比下,反应为焓驱动的放热反应;在高浓度 比下,反应为吸热反应。根据数据推测 GMP 与镉离 子存在两个结合位点,一个为放热结合位点,一个为 吸热结合位点,在低浓度比下,只有放热结合位点发 生结合,浓度比达到一定值时,才会激活吸热结合位 点,同时发生吸热和放热结合。而且因为吸热结合 位点的结合能力更强,反应可能呈现为吸热反应。 通过反滴法与正滴法的比较,发现在同一浓度下,不 同的滴加方式和滴加顺序也会对结合结果造成较大 的影响。

  ITC 法作为一种热力学分析方法,可以从得到 的热力学参数来解释物质之间亲合力的强弱,是研 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黄金标准。本文的研究结果 将为筛选可以与镉离子结合的优秀功能单体提供一 定的理论数据支撑和实验指导。

  参  考  文  献

  [1] WANG R, SANG P, GUO Y, et al. Cadmium in food: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removal[J]. Food Chemistry, 2023, 405: 134666.

  [2] SIGEL A, SIGEL H, SIGEL RKO. Cadmium: From Toxicity to Essentiality[J]. Metal Ions in Life Sciences, 2013, 11: vii-ix.

  [3] LU Y, LIANG X, NIYUNGEKO C, et al. A review of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in the  environment by voltammetry[J]. Talanta, 2018, 178: 324-338.

  [4] PRIYA T, DHANALAKSHMI N, THENNARASU S, et al. A novel voltammetric sensor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Cd(2+) and Pb(2+) using graphene oxide/kappa- carrageenan/ l-cysteine nanocomposite[J]. Carbohydrate Polymers, 2018, 182: 199-206.

  [5] DAHAGHIN Z , KILMARTIN PA , MOUSAVI HZ . Determination of cadmium  (II) using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a Cd-ion imprinted polymer[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  810: 185-190.

  [6] MIAO Y, ZHANG H, XIE Q,et al. Construction and selective removal of Cd ion based on diatom-based Cd (II) ion-imprinted composite adsorbent[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20, 598: 124856.

  [7] KONG Q, XIE B, PREIS S, et al. Adsorption of Cd2+ by an   ion-imprinted  thiol-functionalized  polymer  in competition with heavy metal ions and organic acids[J]. RSC Advances, 2018, 8(16): 8950-8960.

  [8] YUSOF NF , MEHAMOD FS , MOHD SUAH FB . Fabrication and binding characterization of ion imprinted polymers for highly selective Co2+  ions in an aqueous mediu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9, 7(2): 103007.

  [9] SALA A,BRISSETH,MARGAILLAN A,et al.Electrochemical sensors modified with ion-imprinted polymers for metal ion detection[J]. TrAC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2, 148: 116536.

  [10] ZHOU X, WANG B, WANG R. Insights into ion-imprinted materials for the recovery of metal ions: Preparation,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2, 298: 121469.

  [11] BUDNICKA M, SOBIECH M, KOLMAS J,et al. Frontiers in ion imprinting of alkali- and alkaline-earth metal ions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application to environmental, food and biomedical analysis[J]. 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2, 156: 116711.

  [12] BRANGER C , MEOUCHE W , MARGAILLAN A . Recent advances on ion-imprinted polymers[J].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2013, 73(6): 859-875.

  [13] ZHU F, LI L, XING J. Selectiv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Cd   (II)   ion  imprinted  polymers  synthesized  by microwave-assisted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dsorp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7, 321: 103-110.

  [14] QUINN CF, CARPENTER MC, CROTEAU ML, et al.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Measurements of Metal Ions Binding to Proteins[J]. Methods in Enzymol. 2016, 567: 3-21.

  [15] JELESAROV I, BOSSHARD HR.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as comple- mentary tools to investigate the energetics of biomolecular recognition[J]. Journal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1999, 12(1): 3-18.

  [16] RAFOLS C, BOSCH E, BARBAS R,et al. The Ca (2+) -EDTA  chelation  as standard reaction to validate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er measurements  (ITC)[J]. Talanta, 2016, 154: 354-359.

  [17] WILCOX DE.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of metal ions binding to proteins: An overview of recent studies [J].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2008, 361(4): 857-867.

  [18] 周洁, 玉延华, 胡炜, 等. 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 术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锌离子的结合机制[J]. 世界科 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7): 1467-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