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潜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潜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

7

2023-12-02 16:04:42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具有较为显著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如何确保这项工作精准高效开展,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基于此,文章在明确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当前常见的数种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而后分析了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潜在问题,最后基于这些问题,从检测仪器、检测方法等多个角度着手,详细探讨了进一步提升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摘要: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具有较为显著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如何确保这项工作精准高效开展,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基于此,文章在明确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当前常见的数种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而后分析了检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潜在问题,最后基于这些问题,从检测仪器、检测方法等多个角度着手,详细探讨了进一步提升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水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

  金属材料因其自身具备的优异性能,在各行各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金属材料的应用种类及数量仍呈现不断上涨的态势,这也对金属材料的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检测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则是化学成分检测,此环节的检测质量直接关系到金属材料的应用质量。为此,就需要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予以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实现更为精准高效的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以推动金属材料的高质量应用,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优势作用。

  1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应用种类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于金属制品的特殊性,因此各行各业对于金属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也通常有着不同的要求。为充分满足不同要求,就需要对金属材料进行合理选择,确定金属材料的具体性能参数。一般而言,金属材料的具体性能参数取决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化学成分检测工作,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检测工作,实现对金属材料质量做到了如指掌,以此保障金属制品的质量。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更具优势,能够及时发现难以通过物理方法检测得出的更多要素,更为精准地确定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参数,对金属材料质量的保障也就更加突出。通过化学成分检测工作,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也将进一步了解金属材料的化学性质,以此制定更为规范的金属材料采购与使用流程,进而推动相关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202160352.png

  2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的主要方法

  2.1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是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环节中所应用的一种传统分析方法,在当前的检测工作中应用频率也相对更高。在这种模式下,通常基于分析化学方法,应用标准浓度的试剂,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实现对金属材料内部特定化学成分的测定。当金属材料内部特定化学成分与标准试剂全部发生化学反应后,即到达滴定终点,由于此过程中通常加入指示剂,因此也通常会出现较为明显的颜色变化。这种测定模式相对较为简单,只需观察滴定现象即可确定测定的具体进程,而且也能够实现对金属材料中化学成分较为精准的测定。

  2.2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是金属材料化学成分传统检测方法中的另一种经典定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出现时间较早,目前该技术方法发展也较为成熟。具体来看,在重量分析法中,主要将材料中的待测成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可准确称量的化合物,再对其进行过滤、烘干等步骤后,即可准确计算材料中待测成分的含量。从目前来看,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金属材料中硅、硫、磷等非金属元素的测定。这种方法操作便利度更高,对相关硬件条件的要求也更低,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当然,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合理的沉淀和称量,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测定结果。

  2.3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也是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测定的一种主要方法,其主要依据金属材料自身的电化学性质来进行分析,以此确定金属材料内各种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就当前的实际经验来看,电化学分析方法又可细分为极谱法、循环伏安法和溶出伏安法等数种类型。同滴定分析法相比,电化学分析法在检测灵敏度方面更具优势同时,电化学分析法能够对金属材料元素进行选择,这种分析方法针对大范围金属材料分析而言则更为有效。当然,电化学分析法通常需要应用较为精密复杂的设备,对操作者的专业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分析检测结果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当前电化学分析法多用于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的定性测量,即测定材料中具体含有哪些组分,而对于组分含量的定量测量应用则相对较少。

  2.4仪器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主要依托于各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实现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种类及含量的直接测定。目前在这种分析方法下,分光光度计和原子发射光谱仪是最为常用的两类仪器设备。就目前的实际研究进展来看,基于光学原理的仪器应用占比最高,其次为基于电化学原理的仪器设备,如微分循环示波计、催化极谱法、差示脉冲极谱法等测定技术,这些技术的融合也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言,仪器分析法在当前的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中的应用已经相对较多,这种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检测灵敏度相对较高,仅需少量检测物即可实现定性和定量检测目标,因此在贵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检测中,仪器分析法也成为首选。其二,仪器分析法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能够有效降低金属材料中其他杂质的影响,进而提升分析质量。其三,仪器分析方法的操作便利度较高,只需简单的操作即可得到更为准确的分析结果,免去了传统分析方法中繁琐的分析计算,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也有效避免了人工误差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的精准度。

  3当前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中的潜在问题3.1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问题

  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准确性的首要因素。就大部分金属材料而言,其在检测过程中,因其自身理化性质的影响,材料会与空气中的水分、氧气等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会导致化学成分检测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给检测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如何消除环境因素的过多影响,仍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内容。

  3.2样本采集环节的问题

  由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检测属于典型的破坏性检测,因此抽样检测是此类检测工作中唯一的检测方式。在应用抽样检测的环节中,其关键则在于样品选取的代表性。同时,在抽样检测过程中,还需要基于样品自身的理化性质,将其他无关因素(如温度等)控制在适当范围内。从目前的检测工作来看,实际的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中,过于侧重“随机性”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而忽视了样品的代表性,这同样造成金属材料化学成分的检测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3.3人员失误方面的问题

  虽然当前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中应用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在实际检测环节中,不可避免地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这就使得检测结果会受到人员操作的影响。

  一般而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成正比,即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能够取得更为精准的检测结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当前参与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的人员在理论知识上已经相对较为丰富,但部分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仍然有待于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检测人员可能存在一些失误操作,由此也就带来了检测误差的出现。

  4提升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水平的有效对策4.1推动取样与制样过程的规范化

  在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中,金属材料的取样和制样过程是否规范,对化学成分检测的最终结果有着根本上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对以上两个环节给予重视。首先是要对待检测样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取,避免以往工作中取样的完全随机化,而是要结合金属材料的具体形态以及相关材料的图纸资料等内容,综合确定较具代表性的样品。以钢铁类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检测为例,在取样过程中,就应当优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件或钢液等,必要时还需要对样品进行切割操作。在此基础上,再对确定的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均匀。其次是做好制样工作,在制样过程中,应当结合样品表面情况,及时除去样品表面的氧化层或油污,以此提升分析质量和精准度。

  另一方面,在取样与制样环节完成后,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对样品的存储工作。在存储工作中,建议使用传感器等设施,对金属材料样品存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对存储环境进行及时调整。

  4.2确保检测试剂的标准化

  如需采用滴定分析法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则需要应用标准溶液。这就需要严格按照高标准要求进行标准溶液的配置,以确保检测环节的准确性。具体来看,为确保检测试剂达到标准化,以符合检测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其一,要合理选择配置标准溶液的用水,通常选择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如存在特殊标准,则需要对配置溶液的水做相应的特殊化处理),以确保配置的标准溶液能够满足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的需要。其二,在标准溶液配制前,要对配制溶液过程中所需要的设施,包括电子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多种设施逐一进行校准,并确保其表面干燥、整洁。其三,由于外部环境对标准溶液的配置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配置标准溶液时,要对环境温度加强控制,建议采用空调系统,将标准溶液配置环境的温度调整至20℃左右,对于一些特殊的标准溶液也可依照此方法进行调整。其四,工作人员要对滴定速度进行合理控制。由于在配置标准溶液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出现蒸发现象,进而造成溶液体积变化,带来误差,对此,在滴定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快速滴定完成,避免上述问题。

  4.3提高相关测试人员的综合能力

  在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显然,为提升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质量,就必须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加以实现:首先,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相关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解最新的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方法,并通过考核的方式来确保培训结果行之有效。同时,培训内容也要不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进一步加入思想教育内容,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展检测工作,避免受到利益驱使而出现错误。其次,为确保检测工作人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相关单位可加强校企合作,以标准化的检测人员培训体系,为自身源源不断地吸引人才。

  4.4对现有检测方法进一步优化

  当前针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的方法已经相对较多,且这些检测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势。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现有的检测方法均无法完全消除检测工作中带来的误差,同时,随着检测环节的增多,检测误差的“叠加效应”也较为突出。为尽可能规避上述问题,对现有的检测方法做进一步优化改进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举措。在这方面的优化工作中,采用基于不确定度评定的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则更具可行性。

  4.5加强对检测设备和检测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

  为确保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检测设备加强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必须加强对仪器的维护,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首先,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相应的检测设备,并确保测量设备的精准度,以确保检测工作准确可靠;其次,检测单位还应与检测仪器的生产商加强技术层面的沟通,从而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和备件供应,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再次,必要时相关单位还需要及时对检测设备予以更新迭代,确保检测技术水平始终处于较优状态,以最大程度上消除误差因素的影响。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202160415.png

  另一方面,相关单位还需要从测量质量控制计划入手,并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确保和证明检测过程受控,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具体来看:①严格要求检测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以确保各项检测工作均按相关标准进行;②明确检测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利;③要加强对检测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监督,且对于检测工作中出现的个别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更正,从而确保检测技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5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的展望

  5.1更倾向于多元化发展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仍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对相关行业对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升,这项工作也必须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才能更好满足未来检测工作的预期目标。预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今后的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中,各种技术的联合应用特征将逐步凸显。如检测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联合应用等,预计这些技术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整合多项技术的优势,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而且还能提高检测工作的前瞻性,及时判别金属材料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质量水平,降低金属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5.2准确度、灵敏度和便利度的进一步提升

  概括而言,当前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在精度和灵敏度指标上仍有较高提升空间。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前一些研究团队也在不断推动相关检测仪器性能上的优化,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实验方法,将化学成分检测精度和灵敏度提升至“痕量检测”的水平。预计,通过上述新技术的应用,检测的灵敏度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降低检测结果误差,使仪器检测技术的优势得到更为全面的发挥。另一方面,检测工作的便利度也将得到提升,目前手持式荧光光谱仪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其具有测量精度高和适应性强等优点,预计,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检测设备将进一步呈现“轻量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带动检测工作便利度的进一步提升。

  6结语

  整体来看,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这项工作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检测分析方法已然难以满足实际检测的需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始终结合实际需要,选择最为合理的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对金属材料内部成分和性能等指标予以全方位的研究。通过开展这些精准高效的检测研究工作,能够更加准确地发挥金属材料的优势作用,推动各领域取得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