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理工论文 高职学生专业兴趣情况调查研究论文

高职学生专业兴趣情况调查研究论文

3

2023-10-24 17:29:52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文章使用自编问卷对188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影响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成绩与专业兴趣的关系等,结果发现,外部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和专业兴趣的影响占较大比重,而专业选择的不同方式或不同影响因素会进一步对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兴趣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兴趣培育的附属活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文章使用自编问卷对188名高职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影响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成绩与专业兴趣的关系等,结果发现,外部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和专业兴趣的影响占较大比重,而专业选择的不同方式或不同影响因素会进一步对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兴趣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兴趣培育的附属活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专业兴趣;专业归属感;高职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特色人才的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对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创新,也要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教育意旨回归和学习技能提升的理性要求,更是充斥着多种矛盾纠葛的主体自我发展张力伸缩博弈的结果[1]。“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2],而高职学生通过了解自身兴趣,选择与兴趣匹配度高的专业进行深入学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投入与付出,并进一步对学习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在诸多研究学生专业兴趣的文章中,大部分成果将关注点集中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高职学生的关注较少。除此之外,对学生专业兴趣的研究多是调查学生的职业偏好、专业匹配度,以及对学生专业兴趣进行动态分析等。基于此,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影响高职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影响高职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对学校提供的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活动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有助于了解高职学生专业兴趣影响因素现状,帮助高职院校改进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方式,提供更完善、高效的增值服务,同时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从源头上帮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专业,使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发自内心地接受专业知识,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自武汉市某高职院校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由于不可控变量较多,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高职学生专业兴趣情况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有效问卷中,男生问卷52份,女生问卷136份;大一学生共80人,大二学生42人,大三学生66人,且隶属机电工程学院、轻化工程学院、工商信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计算机学院等8个学院21个专业。

  (二)研究方法

  为准确反映研究重点、研究问题,结合多项已有的研究成果及高职院校实际经验,本文采用自编问卷—高职学生专业兴趣情况调查,对数据进行收集。

  为测量自编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在正式调查之前实施前测,在前测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工商信息学院电信专业50名学生作为前测对象,下发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在回收问卷之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问卷题目进行删改、增减,对问题顺序进行调整,得出最终测试问卷。该问卷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学生对就读专业的兴趣程度及影响因素、学生对就读专业的归属感、学校的附属机制五个维度,随后进一步扩大问卷调查范围,正式实施调查。问卷框架如图1所示。

截图20231024172527.png

  (三)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即采用软件中多种统计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

  本研究中假设选择专业方式的不同会对学生专业兴趣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调查中将问题分为“选择专业主要受到谁的影响”和“选择本专业的最主要原因”,讨论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如表1所示,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非自主选择的学生达54.78%,说明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时主要参考父母、亲戚或教师、同学、朋友等的意见或建议,这对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程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截图20231024172538.png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对“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程度”与“选择专业主要受到谁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以此说明学生选择专业受自身或他人影响对专业兴趣的影响,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受自身或他人影响对入学后专业兴趣影响程度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学生选择专业时受到的不同影响会造成学生入学后对专业感兴趣程度的不同。

截图20231024172547.png

  如表3所示,影响学生专业选择的原因多集中在外部因素上,受个人兴趣影响选择专业的占比为23.40%,说明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会被外部因素影响。其中,27.13%的学生看中专业的就业前景,12.77%的学生关注专业的名气或声望,说明这些学生选择专业是为就业做准备,而不是因个人兴趣而选择专业。

截图20231024172601.png

  如表4所示,学生的专业兴趣与选择专业的原因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学生选择专业的不同原因会造成学生入学后对专业感兴趣程度的不同。

截图20231024172613.png

  (二)影响学生专业兴趣的因素

  专业兴趣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胡姝等[3]在研究中发现,学生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等职业准备能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赵政鑫、卢勇[4]在文章中提到,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专业兴趣有很大的相关性,大学生对专业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取向对专业认同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潘颖秋[5]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调查。这些研究主要从学生性格、学习动机等方面对学生专业兴趣进行研究,未对影响学生专业兴趣的外部因素进行总结。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影响学生专业兴趣的外部因素,以便为今后外部条件的改进提供建议,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由表5的统计可以发现,44.15%的学生选择社会对本专业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对专业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受社会的影响较大,社会认可度高、接受度高的工作更受学生青睐。40.43%的学生认为课程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到自身对专业的兴趣。由此,建议学校合理设计教学顺序,安排更丰富的教学活动。同时,授课教师应考虑高职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进行课程传授。34.5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能力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因此建议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超高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28.72%的学生选择课程理论知识的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对专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学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即由于学生大多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因此学校要尽量多安排实践性课程传授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截图20231024172623.png

  (三)成绩与专业兴趣的关系

  本研究假设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因此,在数据统计分析中,本文着重对成绩与专业兴趣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根据专业成绩,本研究按成绩将学生在本班排名具体分为四个层级,成绩排名代码为C,C越小,成绩排名越靠前;C越大,成绩排名越靠后:0<C≤5%、5%<C≤20%、20%<C≤50%、C>50%。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成绩的测评较为客观[6]。0<C≤5%的学生占比为16.49%,5%<C≤20%的学生占比为31.91%,20%<C≤50%的学生占比为40.96%,C>50%的学生占比为10.64%。首先,从不同成绩对学生专业兴趣程度的影响进行描述,具体如表6所示。

截图20231024172632.png

  其次,将成绩与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截图20231024172641.png

  结合表6和表7的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成绩与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表明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会逐渐增加。

  (四)专业兴趣与专业归属感的关系

  对于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归属感问题,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问卷中设计了题目“毕业后您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吗”,以此对学生的专业归属度进行测量。如表8所示,有50%的学生对于以后进入社会是否会从事与就读专业相关的工作持保留态度,说明学生对目前就读专业的归属感较弱。如表9所示,对学生的专业归属感与专业兴趣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专业归属感与专业兴趣在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

截图20231024172650.png

  (五)学校附属机制建设与专业兴趣的联系

  在本研究中,学校的附属机制是指学校提供的可帮助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活动机制。专业兴趣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有研究表明,专业兴趣同学习兴趣一样是可以培养的[7]。经过调查可知,60.64%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各项活动能比较有效地提高专业兴趣,18.62%的学生认为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对提高专业兴趣非常有效。此外,有94.68%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继续深入了解或培育自身专业兴趣十分必要。因此,本研究关注学校附属机制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及发展现状。调查发现,53.19%的学生参加过学校专门开设的课程,50.00%的学生参加过新生入学指导,53.19%的学生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讲座、会议等,对就读专业有深入了解,并且64.36%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实训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除目前学校提供的活动外,有84.04%的学生认为学校仍然需要丰富活动的多样性,以提升自身对专业的兴趣。

  三、讨论

  (一)结论

  专业兴趣是高职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石[8]。但是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对这一领域涉足较少,不够深入。因此,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某高职院校188名学生进行调查,对高职学生的专业兴趣现状及学生诉求进行分析。结合全文,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外部因素对学生专业选择和专业兴趣的影响仍占较大比重,而专业选择的不同方式或不同影响因素会进一步对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兴趣产生一定影响。从数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54.78%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若受到父母、亲戚、教师等非自身的他人影响,会引起学生对就读专业兴趣程度的变化,具体来说,受他人影响选择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专业兴趣程度的降低,而学生出于自身兴趣或自主选择专业,会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归属感。在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这说明学生选择专业的出发点主要考虑到毕业之后的就业。除此之外,所学课程的具体情况与教师教学素养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9]。40.43%的学生认为课程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人专业兴趣,34.5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能力与职业素养会影响自身专业兴趣,说明外部因素对学生专业兴趣影响较大。

  第二,高职院校仍需要进一步完善针对学生专业兴趣培育的附属活动机制。调查数据显示,64.36%的学生认为参加社会实习、实训能够有效提高专业兴趣,84.04%的学生认为学校仍需要丰富培养专业兴趣的活动类型。可见,学校提供的附属活动机制不够完善,仍需进一步健全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生的学习投入度[10],培养发自内心热爱专业、为专业建设奉献的人才。

  (二)反思

  第一,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样本选择过程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包括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等影响样本选择的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问卷分析结果的偏差,故在之后的研究中需要对此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第二,在统计结果分析过程中发现,问卷调查发现的问题均过于表面,只是单纯发现学生在专业选择方式、成绩等对专业兴趣的影响,以及专业兴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对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讨。除此之外,调查中得出的每一条结论都可以延伸出一个更为精细、深入的研究主题[11]。概言之,目前完成的这项研究较为粗糙和浅显,在之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行更细致的探索。

  第三,调查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学生的专业兴趣会受到课程难易程度等的影响、学校提供的附属活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都能够为现实中学校建设、课程安排、教师培养提供思路。首先,在课程安排中,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多安排实验、动手制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知识。其次,要对条件没有达到双师素质要求的教师进行培养,推动其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双开花,进而以高素养吸引学生投入专业学习。最后,在学校附属活动机制建设中,要着重建设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征的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其在岗位上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专业兴趣。

  总之,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高职学生专业兴趣对专业认同、专业归属感,甚至未来职业选择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质量,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计划的完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白文昊,李保强.学习兴趣发展的梯度、障碍及联动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22(1):40-47.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6.

  [3]胡姝,蒋承,朱菲菲.中职学生的职业准备与职业选择:学习动力的中介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0):68-74.

  [4]赵政鑫,卢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同的形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75-78.

  [5]潘颖秋.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形成机制:专业选择、社会支持和学业投入的长期影响[J].心理学报,2017,49(12):1513-1523.

  [6]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

  [7]刘霄,蒋承.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可以培养吗:基于本科四年发展数据的动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9):33-39,70.

  [8]张廷艳,薛露,张烨垚,等.课堂环境和学习兴趣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4):10-17.[9]姜怡.高中生学习动机发展模态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1):80-91.

  [10]张艾琼.小学高年段语文学困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116-117.

  [11]张鹏,李传训.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量表的编制与使用[J].教学与管理,2017(34):29-32.